【新唐人2009年11月1日訊】(中央社記者施馨堯台北1日電)新聞自由度向來是民主發展指標之一,第16屆台灣女性影展參展片「安娜之死」記述俄羅斯女記者安娜揭發俄羅斯對車臣共和國的錯誤政策而遭暗殺,警醒世人與媒體追求真相的價值。
安娜(Anna Politkovskaya)究竟是何許人?身為俄羅斯僅存的獨立媒體「新報」(Novaia Gazeta)記者,她曾獲多項新聞報導與國際特赦組織全球人權新聞獎(Amnesty International Global Award for HumanRights Journalism)。即使如此,她批判俄羅斯政府在車臣出兵的軍閥政策與虐軍事件,仍無法使她免於殺身之禍。
車臣與俄羅斯的種族矛盾可追溯至100多年前,車臣是高加索地區穆斯林小王國,19世紀被俄羅斯帝國吞併,車臣人民要求恢復獨立卻遭鎮壓。此後車臣人民曾被隨意流放至俄羅斯各地。蘇聯解體前夕,共產體制將全面崩潰,車臣人民宣佈獨立,但蘇聯在祕密談判中堅持把車臣留在俄羅斯聯邦內。
俄羅斯曾在1994年與1999年大規模出兵攻擊車臣,1994年戰後,俄羅斯被迫同意5年後談判尊重車臣民意,但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就任後撕毀協議,發動軍事進攻。
作為獨立記者,安娜以「骯髒的戰爭」(A DirtyWar)記述1999年蒲亭在車臣發起的戰爭。多數記者往往避免前往車臣殺戮血腥戰場,但安娜遇害前,已往返車臣至少50趟,只為尋求戰爭真相。
安娜血液中的樂觀因子總讓她對死亡威脅處之泰然,她曾說「如果人們常談論災難,那麼災難就會發生。所以我從不談論我的恐懼」。她書中主題盡是戰爭下無辜犧牲難民-不論俄羅斯或車臣人。
她描述受傷的軀體、燒焦屍首,以及毀壞的莊園;同時也描寫徵召入伍的不幸士兵送往車臣後,在軍中如奴隸般受盡指揮官凌虐。這些士兵目睹的殘酷場面超越一般戰事,而當他們遭車臣人俘虜,也同時受到殘酷對待。
另一難能可貴的是,安娜雖對俄羅斯出兵車臣重大暴行多所譴責,並稱此為種族屠殺;但她也從未浪漫化車臣反抗軍酷行,或為他們背書。相反地,她對俄羅斯與車臣雙方惡行指證歷歷。
安娜前夫在俄羅斯前總統葉爾欽(Boris Yeltsin)時代也是著名電視記者,安娜的前夫曾說過「正義使命是安娜生命中心,唯有說出真相才是她遵從的準則,正是追求真相的勇氣將她帶往車臣」。
安娜新聞採訪生涯自述中指出,她在莫斯科不曾受邀至政府官員出席的記者會,只因主辦單位為排除同情安娜之嫌;調查報導過程中,受訪官員只能在祕密空間與她會面。安娜說,「我們像間諜般透過不同管道會面,你永遠無法習慣,但是你學著與之共處」。
安娜在2006年10月7日遭到殺害,當天也是蒲亭生日。蒲亭在公開場合未對安娜之死提出隻字片語,直到10 月10日蒲亭前往德國前,接受德國媒體訪問時表示,他會為安娜不明之死平反。
然而負責調查此案者與安娜同事皆認為,因安娜對戰爭的報導爭議與敏感度高,政府高層下令將安娜滅口;另一派則認為,安娜報導威脅俄羅斯境內重要人物的經濟利益。
蒲亭堅持安娜在俄羅斯國內的影響微乎其微,刻意顯示安娜之死不會左右俄羅斯政府或在車臣的傀儡政權,間接表達他沒有殺害安娜的企圖。為了轉移俄羅斯政府在此案的嫌疑,蒲亭暗示兇手必來自與政府敵對的人。
即使蒲亭表示安娜在俄羅斯默默無聞,但據莫斯科勒瓦達民調中心(Levada Center)在安娜死後2個禮拜的民調顯示,約一半受訪者知曉安娜,超過三分之一的人曾閱讀安娜著作,或聽過她在廣播與電視上演說。
安娜(Anna Politkovskaya)究竟是何許人?身為俄羅斯僅存的獨立媒體「新報」(Novaia Gazeta)記者,她曾獲多項新聞報導與國際特赦組織全球人權新聞獎(Amnesty International Global Award for HumanRights Journalism)。即使如此,她批判俄羅斯政府在車臣出兵的軍閥政策與虐軍事件,仍無法使她免於殺身之禍。
車臣與俄羅斯的種族矛盾可追溯至100多年前,車臣是高加索地區穆斯林小王國,19世紀被俄羅斯帝國吞併,車臣人民要求恢復獨立卻遭鎮壓。此後車臣人民曾被隨意流放至俄羅斯各地。蘇聯解體前夕,共產體制將全面崩潰,車臣人民宣佈獨立,但蘇聯在祕密談判中堅持把車臣留在俄羅斯聯邦內。
俄羅斯曾在1994年與1999年大規模出兵攻擊車臣,1994年戰後,俄羅斯被迫同意5年後談判尊重車臣民意,但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就任後撕毀協議,發動軍事進攻。
作為獨立記者,安娜以「骯髒的戰爭」(A DirtyWar)記述1999年蒲亭在車臣發起的戰爭。多數記者往往避免前往車臣殺戮血腥戰場,但安娜遇害前,已往返車臣至少50趟,只為尋求戰爭真相。
安娜血液中的樂觀因子總讓她對死亡威脅處之泰然,她曾說「如果人們常談論災難,那麼災難就會發生。所以我從不談論我的恐懼」。她書中主題盡是戰爭下無辜犧牲難民-不論俄羅斯或車臣人。
她描述受傷的軀體、燒焦屍首,以及毀壞的莊園;同時也描寫徵召入伍的不幸士兵送往車臣後,在軍中如奴隸般受盡指揮官凌虐。這些士兵目睹的殘酷場面超越一般戰事,而當他們遭車臣人俘虜,也同時受到殘酷對待。
另一難能可貴的是,安娜雖對俄羅斯出兵車臣重大暴行多所譴責,並稱此為種族屠殺;但她也從未浪漫化車臣反抗軍酷行,或為他們背書。相反地,她對俄羅斯與車臣雙方惡行指證歷歷。
安娜前夫在俄羅斯前總統葉爾欽(Boris Yeltsin)時代也是著名電視記者,安娜的前夫曾說過「正義使命是安娜生命中心,唯有說出真相才是她遵從的準則,正是追求真相的勇氣將她帶往車臣」。
安娜新聞採訪生涯自述中指出,她在莫斯科不曾受邀至政府官員出席的記者會,只因主辦單位為排除同情安娜之嫌;調查報導過程中,受訪官員只能在祕密空間與她會面。安娜說,「我們像間諜般透過不同管道會面,你永遠無法習慣,但是你學著與之共處」。
安娜在2006年10月7日遭到殺害,當天也是蒲亭生日。蒲亭在公開場合未對安娜之死提出隻字片語,直到10 月10日蒲亭前往德國前,接受德國媒體訪問時表示,他會為安娜不明之死平反。
然而負責調查此案者與安娜同事皆認為,因安娜對戰爭的報導爭議與敏感度高,政府高層下令將安娜滅口;另一派則認為,安娜報導威脅俄羅斯境內重要人物的經濟利益。
蒲亭堅持安娜在俄羅斯國內的影響微乎其微,刻意顯示安娜之死不會左右俄羅斯政府或在車臣的傀儡政權,間接表達他沒有殺害安娜的企圖。為了轉移俄羅斯政府在此案的嫌疑,蒲亭暗示兇手必來自與政府敵對的人。
即使蒲亭表示安娜在俄羅斯默默無聞,但據莫斯科勒瓦達民調中心(Levada Center)在安娜死後2個禮拜的民調顯示,約一半受訪者知曉安娜,超過三分之一的人曾閱讀安娜著作,或聽過她在廣播與電視上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