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0年9月4日訊】中元普渡放河燈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節又稱“鬼節”或“孟蘭盆會”。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中元指的就是道教信仰最高神只“三官大帝”中的地官,因此七月十五這天,民間都會祭祀地官大帝,而地官大帝相傳也就是古代賢君大舜,所以民間就以祭祀地官大帝,感謝大地的福佑,作物得以生生不息。
修行記說:“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佛教也在這一天,舉行超渡法會,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也就是盂蘭會。
盂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施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和盂蘭盆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目蓮救母的故事
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蓮尊者,惦念過世的母親,他就用神通看到其母親因在世時的貪念業報,死後墮落在惡鬼道,餓得不成人形,過著吃不飽的生活。目犍蓮於是用他的神力化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親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炭火,無法下嚥。目犍蓮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於是便請求佛陀指點,如何營救母親脫離苦海。
佛陀說:“七月十五日是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盆羅百味,供巷僧眾,功德無量,可以憑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結合所有僧侶及眾神的威力,不但可以拯救陷在地獄的母親,脫離苦海,早日投胎,也可以解救別人的父母,讓他們也脫離苦海”。
於是目蓮尊者照著佛祖的指示去做,終於解救自己的母親,並普渡了別人的父母親;在佛教稱為“盂蘭盆”法會。
這種習俗一直傳承下來,於是就成為中元普渡的儀式,那在家家戶戶門前普渡時都會擺設長長的供桌,供桌上擺著很豐盛的祭品,還插著“慶贊中元”的旗子,使這些孤魂野鬼能找到可以供養他們的地方。
選自:大紀元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節又稱“鬼節”或“孟蘭盆會”。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中元指的就是道教信仰最高神只“三官大帝”中的地官,因此七月十五這天,民間都會祭祀地官大帝,而地官大帝相傳也就是古代賢君大舜,所以民間就以祭祀地官大帝,感謝大地的福佑,作物得以生生不息。
修行記說:“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佛教也在這一天,舉行超渡法會,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也就是盂蘭會。
盂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施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和盂蘭盆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目蓮救母的故事
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蓮尊者,惦念過世的母親,他就用神通看到其母親因在世時的貪念業報,死後墮落在惡鬼道,餓得不成人形,過著吃不飽的生活。目犍蓮於是用他的神力化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親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炭火,無法下嚥。目犍蓮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於是便請求佛陀指點,如何營救母親脫離苦海。
佛陀說:“七月十五日是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盆羅百味,供巷僧眾,功德無量,可以憑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結合所有僧侶及眾神的威力,不但可以拯救陷在地獄的母親,脫離苦海,早日投胎,也可以解救別人的父母,讓他們也脫離苦海”。
於是目蓮尊者照著佛祖的指示去做,終於解救自己的母親,並普渡了別人的父母親;在佛教稱為“盂蘭盆”法會。
這種習俗一直傳承下來,於是就成為中元普渡的儀式,那在家家戶戶門前普渡時都會擺設長長的供桌,供桌上擺著很豐盛的祭品,還插著“慶贊中元”的旗子,使這些孤魂野鬼能找到可以供養他們的地方。
選自: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