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10月19日訊】10月18日,德國之聲報道了中國官方媒體《北京日報》在要聞版刊發了署名「甄言、曉剛」的評論文章,題為《網路微博誠信缺失將無以立足》,另外報道了廣東省委書記汪洋上周在內部會議上,要求宣傳部門在近期不得下任何禁止或限制性的宣傳指令。
化名文章引來如潮惡評
《北京日報》的這篇評論一一羅列了微博的「罪過」,卻絕口不提微博對互聯網和社會的正面影 響。其中列舉了搶鹽風潮、釋永信30億存款、假「國稅總局公告」及假冒馬來西亞官方新聞發布會四個例子,其實,除了釋永信存款風波之外,其它三件事情跟微博並無關係。這種論證顯然是不嚴密和不客觀的。
另外,該評論給整頓微博開出了一個看似絕妙的「藥方」,稱「建立誠信的一個根本措施就是微博全面實行實名制,提倡博主亮明身份,光明正大地發布信息、表明觀點」。非常諷刺的是,寫該評論的作者自己卻沒有以身作則,對讀者亮明身份,而是使用了化名。
有網友對此評論道:「新華社和《人民日報》、《北京日報》的評論文章經常使用假名,自己用假名卻要求微博用戶實名,真是很諷刺的事情。」
的確,官方媒體使用假名發文章是常有的事,有時候甚至連什麼名字都不署。可見,在言論上,官方和官方媒體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如此這般,豈能讓人心 服口服?因此,《北京日報》的這篇文章遭到網友的口誅筆伐是理所當然的。
要求微博實名制如痴人說夢
最新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的網民數量已經突破5億,而微博用戶則已經超過兩億。事實上, 現在很多公共事件之所以能成為公共事件,的確跟其在微博上的發酵有很大的關係。譬如說陳光誠事件,原本只有海外媒體在高度關注,最近,有網友在微博上發起 "自由光誠"活動,不管是知名學者還是普通的網友都積極響應,紛紛轉發有關消息和奔赴陳光誠所在的臨沂東師古村聲援陳光誠。
暫無證據證明央視和《北京日報》對微博的炮轟是不是與此有關,但是,陳光誠風靡微博肯定是官方企圖整頓微博的誘因之一。不過,微博跟論壇、博客畢竟有很大的不同,要整頓微博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資源,因為微博用戶太多,而且消息的轉發速度也太快。倘若真的按照《北京日報》的評論文章要求的那樣實行實名制,那將是一項不可 能完成的浩大工程,執意要這樣做就無異於將微博這種新事物逐出中國。因為不具有可操作性,所以,《北京日報》的這篇評論實際上是痴人說夢。
整頓微博醉翁之意不在酒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中共當局要整肅媒體或者打擊各類敏感人士,總能找到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微博之所以成為當局的一塊心病,根本原因不是因為謠言藉助微博風生水起,而是因為敏感消息藉助微博迅速傳播,正義藉助微博發揚光大,原本不起眼的消息轉瞬間會在微博上成為公共話題,對官方形成巨大壓力。正如此前隔三差五的「打擊低俗」行動,中共當局完全是藉助"打擊低俗"之名行清除異己之實。
汪洋開放輿論可能成「引蛇出洞」
正在央視和《北京日報》向微博揮起道德大棒的時候,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卻反其道而行之,在內部會議上要求該省宣傳部門在近期不得下任何禁止或限制性的宣傳指令。在今天的中國,汪洋的這番表示堪稱另類,因為絕大多數官員在意識形態上是寧左不右,因為毛澤東時期的「大鳴大放」最後成為了"引蛇出洞"的誘餌,所以,很多廣東省內的媒體人對汪洋的指示不敢太信以為真。
不管汪洋此舉是否有其政治目的,但是,從他以往的表現看,他的上述表示也許是真心誠意的。不過,廣東並非獨立王國,即使汪洋想讓廣東省委宣傳部給廣東省內 的媒體一個寬鬆的輿論環境,但是,更高級別的中宣部卻依然會隔三差五地向各大媒體發出各種各樣的指令。即便汪洋再開明,估計也不敢公開對抗中宣部,中宣部 的指令依然會在南粵大地暢通無阻。所以,雖然汪洋的本意不是要「引蛇出洞」,但廣東的媒體一旦暢所欲言,在日後也難免被中宣部整肅,事實上達到"引蛇出洞" 的效果。
「文化體制改革」其實難副
大禹治水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重疏不重堵,微博雖然讓官方和官員在很多事情上顏面盡失, 但是,因為這成了很多民眾表達觀點、傳播消息和發泄不滿的一個渠道,所以,這實際上消除了很多官方眼中的「不穩定因素」,一旦微博這一民意渠道被堵死,官 民矛盾已經異常激烈的中國必將狼煙四起。
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於10月18日閉幕,在閉幕後發布了此次會議的公報,「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顯 然是此次會議的最重要議題,然而,從官方媒體對微博虎視眈眈的情況看,此次會議所談的「文化體制改革」絕不會成為名副其實的文化體制改革,而是如何更好地遏制自由文化和宣揚官方意識形態的偽改革。
文章來源:德國之聲中文網【DW】《北京觀察》欄目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化名文章引來如潮惡評
《北京日報》的這篇評論一一羅列了微博的「罪過」,卻絕口不提微博對互聯網和社會的正面影 響。其中列舉了搶鹽風潮、釋永信30億存款、假「國稅總局公告」及假冒馬來西亞官方新聞發布會四個例子,其實,除了釋永信存款風波之外,其它三件事情跟微博並無關係。這種論證顯然是不嚴密和不客觀的。
另外,該評論給整頓微博開出了一個看似絕妙的「藥方」,稱「建立誠信的一個根本措施就是微博全面實行實名制,提倡博主亮明身份,光明正大地發布信息、表明觀點」。非常諷刺的是,寫該評論的作者自己卻沒有以身作則,對讀者亮明身份,而是使用了化名。
有網友對此評論道:「新華社和《人民日報》、《北京日報》的評論文章經常使用假名,自己用假名卻要求微博用戶實名,真是很諷刺的事情。」
的確,官方媒體使用假名發文章是常有的事,有時候甚至連什麼名字都不署。可見,在言論上,官方和官方媒體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如此這般,豈能讓人心 服口服?因此,《北京日報》的這篇文章遭到網友的口誅筆伐是理所當然的。
要求微博實名制如痴人說夢
最新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的網民數量已經突破5億,而微博用戶則已經超過兩億。事實上, 現在很多公共事件之所以能成為公共事件,的確跟其在微博上的發酵有很大的關係。譬如說陳光誠事件,原本只有海外媒體在高度關注,最近,有網友在微博上發起 "自由光誠"活動,不管是知名學者還是普通的網友都積極響應,紛紛轉發有關消息和奔赴陳光誠所在的臨沂東師古村聲援陳光誠。
暫無證據證明央視和《北京日報》對微博的炮轟是不是與此有關,但是,陳光誠風靡微博肯定是官方企圖整頓微博的誘因之一。不過,微博跟論壇、博客畢竟有很大的不同,要整頓微博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資源,因為微博用戶太多,而且消息的轉發速度也太快。倘若真的按照《北京日報》的評論文章要求的那樣實行實名制,那將是一項不可 能完成的浩大工程,執意要這樣做就無異於將微博這種新事物逐出中國。因為不具有可操作性,所以,《北京日報》的這篇評論實際上是痴人說夢。
整頓微博醉翁之意不在酒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中共當局要整肅媒體或者打擊各類敏感人士,總能找到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微博之所以成為當局的一塊心病,根本原因不是因為謠言藉助微博風生水起,而是因為敏感消息藉助微博迅速傳播,正義藉助微博發揚光大,原本不起眼的消息轉瞬間會在微博上成為公共話題,對官方形成巨大壓力。正如此前隔三差五的「打擊低俗」行動,中共當局完全是藉助"打擊低俗"之名行清除異己之實。
汪洋開放輿論可能成「引蛇出洞」
正在央視和《北京日報》向微博揮起道德大棒的時候,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卻反其道而行之,在內部會議上要求該省宣傳部門在近期不得下任何禁止或限制性的宣傳指令。在今天的中國,汪洋的這番表示堪稱另類,因為絕大多數官員在意識形態上是寧左不右,因為毛澤東時期的「大鳴大放」最後成為了"引蛇出洞"的誘餌,所以,很多廣東省內的媒體人對汪洋的指示不敢太信以為真。
不管汪洋此舉是否有其政治目的,但是,從他以往的表現看,他的上述表示也許是真心誠意的。不過,廣東並非獨立王國,即使汪洋想讓廣東省委宣傳部給廣東省內 的媒體一個寬鬆的輿論環境,但是,更高級別的中宣部卻依然會隔三差五地向各大媒體發出各種各樣的指令。即便汪洋再開明,估計也不敢公開對抗中宣部,中宣部 的指令依然會在南粵大地暢通無阻。所以,雖然汪洋的本意不是要「引蛇出洞」,但廣東的媒體一旦暢所欲言,在日後也難免被中宣部整肅,事實上達到"引蛇出洞" 的效果。
「文化體制改革」其實難副
大禹治水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重疏不重堵,微博雖然讓官方和官員在很多事情上顏面盡失, 但是,因為這成了很多民眾表達觀點、傳播消息和發泄不滿的一個渠道,所以,這實際上消除了很多官方眼中的「不穩定因素」,一旦微博這一民意渠道被堵死,官 民矛盾已經異常激烈的中國必將狼煙四起。
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於10月18日閉幕,在閉幕後發布了此次會議的公報,「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顯 然是此次會議的最重要議題,然而,從官方媒體對微博虎視眈眈的情況看,此次會議所談的「文化體制改革」絕不會成為名副其實的文化體制改革,而是如何更好地遏制自由文化和宣揚官方意識形態的偽改革。
文章來源:德國之聲中文網【DW】《北京觀察》欄目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