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1月19日訊】 兩年前看《風聲》,讀中學的孩子問:「那時候,打入日偽內部的有這樣的女地下黨嗎?」孩子指的是周迅飾演的顧曉夢和李冰冰飾演的李寧玉。「有,不是地下黨,是軍統。」我回道。1949以後的大陸,抗戰作品要想面世,必須獲得兩張通行證之一——「愛國」或「愛黨」。麥家將女英雄的身份由軍統換成地下黨,自然是基於後一考量。然而,不管怎麼改,作為抗戰題材,《風聲》多少還有一點基本史實背景。
近年來,有本事將每一類影視題材發揮到極致的,非張藝謀莫屬。如《滿城盡帶黃金甲》創擠胸之最,《三槍拍案驚奇》創惡俗之最。戲說抗戰、消費南京大屠殺,《金陵十三釵》終於再創一「最」——最無恥。
在教堂裡,13名妓女和假神父一起英勇抗日,在犀利公研讀了20多年的抗戰史中,還從未見過。1937年12月的南京,救助難民的教堂有很多,有美國的,也有法國的,只是沒有《十三釵》裡面的。我曾經兩次實地考察過道勝堂教堂,如今叫約翰•馬吉圖書館。這座南京十二中學的圖書館,儘管廊簷懸掛的第一幅畫像是任職時間最長幾乎「治理」壞了中國所有大江大河的女水利部長,但教堂的基本輪廓還沒有變。約翰•馬吉,道勝堂牧師,在大屠殺期間,曾經擔任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委員會主席和南京國際安全區委員。在他拍攝的大屠殺影片、撰寫的回憶文章,以及在國際軍事法庭上的證詞中,我們沒有發現任何妓女抗日的記載。在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委員會祕書、南京聖保羅堂牧師歐內斯特•福斯特先生的回憶錄中,在南京國際安全區主席約翰•拉貝先生的日記裡,在「婦女救星」、美國傳教士明妮•魏特琳女士的日記裡,都沒有類似的記載。在相對客觀的南京民間抗戰博物館、大邑建川博物館裡,也沒有相關的史料。
文學作品允許再創作,但歷史題材而且是距今不過七十幾年的國仇家恨歷史,如此「創作」,這般無恥,擅長寫「女人史詩」的嚴歌苓,這一回拔得頭籌。
朱大可先生總結說,張藝謀的創作公式=情色+暴力+民族苦難題材+愛國主義。《金陵十三釵》,正是這一公式的經典應用。公式計算的背後裸露出兩大目的:張藝謀的奧斯卡之夢和張偉平的10億元票房。對此,朱先生痛心地發問:「把大屠殺的教堂變成情場,把民族創傷記憶變成床上記憶,把政治敘事變成身體敘事,把血色戰爭變成桃色新聞,把重大苦難題材變成重要牟利工具,這種大義凜然的情色愛國主義,難道不是一種價值取向的嚴重失誤?」(《「十三釵」的情色愛國主義》)
媒體稱《十三釵》是戰爭史詩巨片,這讓曾經接受《地雷戰》《地道戰》為「抗戰史詩巨片」的犀利公更加惶恐。1984年以來的27年間,筆者曾經多次考察過所能瞭解到的南京保衛戰的諸多戰場,尤其是11名將軍的殉國處。下關江邊,南京代市長、憲兵副司令蕭山令將軍,為掩護軍民撤退,親率官兵與日軍白刃格鬥,壯烈殉國。賽虹橋,今日南京最大的立交橋所在地,第51師302團團長程智,身中九彈,壯烈犧牲,被追認為少將。光華門,南京保衛戰最為慘烈的兩個地區之一(另一地為雨花台),第87師259旅少將旅長易安華,中彈墜落古城牆下,壯烈殉國。上校團長謝承瑞親率敢死隊,夜殲光華門城門洞內的日軍,撤退中壯烈犧牲。雨花台,第88師262旅少將旅長朱赤、264旅少將旅長高致嵩,戰至彈盡糧絕,兩旅官兵全部壯烈殉國。牛首山,當年岳飛抗金故地,第16師147旅少將副旅長劉國用,壯烈殉國。太平門,第112師少將副師長李蘭池、第156師少將參謀長姚中英、第159師少將副師長羅策群、第160師少將參謀長司徒非,壯烈犧牲……這才是真實的戰爭史實!
張藝謀表示,他希望這部大製作能讓西方觀眾瞭解中國的這段歷史以及中國的文化。這和於丹教授口若懸河地向來自33個國家的300位華語作家宣講「三八二十三」的中國文化,有異曲同工之妙。前者將無恥當愛國,後者將糟粕當精華。這不正是當今中國「繁榮文化」的真實寫照嗎?
讀《巨流河》,透過一家一人的顛沛史,可以感知苦難中國的艱苦抗戰史。讀者之所以都會產生「如此悲傷,如此愉悅,如此獨特」的感受(哈佛大學王德威教授的評語),正是基於作者齊邦媛先生的愛國真情。看《十三釵》,透過情色與血腥,可以刺激人們扭曲了的愛國情愫。觀眾產生「如此刺激,如此過癮,如此『愛國』」的感受,都是拜張、嚴無恥之所賜。
鄭淵潔先生評價過中國培養「漢奸」的教育制度(針對小學班幹部制度),列舉三個特點:為強權效力、告密、奴役同胞。簡練而又精準。中國的文化制度,特別是文化審批制度,又何嘗不如此呢?
今天的娛民文化,與毛時代的愚民文化,並無本質區別,都是將民眾往虛偽、無德、只講現實不求真實路子上帶。其結果將會如何?讓我想起了884年前的一幕:
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金兵押解著宋徽宗、宋欽宗、後妃、皇子、公主等三千多人,離開東京,北返金國。出城這一天,春暖花開,豔陽高照,後妃公主們哭哭啼啼,徽欽父子倆悲悲切切,無人相送。汴梁城內,臣民們依舊在忙著斗花雞、踢蹴鞠、聽柳詞。三千多人被運至大金國後,徽欽二帝及皇子們受折磨而死,後妃公主們分配給各營充作妓女。北宋亡了。
文章來源:《博客中國》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近年來,有本事將每一類影視題材發揮到極致的,非張藝謀莫屬。如《滿城盡帶黃金甲》創擠胸之最,《三槍拍案驚奇》創惡俗之最。戲說抗戰、消費南京大屠殺,《金陵十三釵》終於再創一「最」——最無恥。
在教堂裡,13名妓女和假神父一起英勇抗日,在犀利公研讀了20多年的抗戰史中,還從未見過。1937年12月的南京,救助難民的教堂有很多,有美國的,也有法國的,只是沒有《十三釵》裡面的。我曾經兩次實地考察過道勝堂教堂,如今叫約翰•馬吉圖書館。這座南京十二中學的圖書館,儘管廊簷懸掛的第一幅畫像是任職時間最長幾乎「治理」壞了中國所有大江大河的女水利部長,但教堂的基本輪廓還沒有變。約翰•馬吉,道勝堂牧師,在大屠殺期間,曾經擔任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委員會主席和南京國際安全區委員。在他拍攝的大屠殺影片、撰寫的回憶文章,以及在國際軍事法庭上的證詞中,我們沒有發現任何妓女抗日的記載。在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委員會祕書、南京聖保羅堂牧師歐內斯特•福斯特先生的回憶錄中,在南京國際安全區主席約翰•拉貝先生的日記裡,在「婦女救星」、美國傳教士明妮•魏特琳女士的日記裡,都沒有類似的記載。在相對客觀的南京民間抗戰博物館、大邑建川博物館裡,也沒有相關的史料。
文學作品允許再創作,但歷史題材而且是距今不過七十幾年的國仇家恨歷史,如此「創作」,這般無恥,擅長寫「女人史詩」的嚴歌苓,這一回拔得頭籌。
朱大可先生總結說,張藝謀的創作公式=情色+暴力+民族苦難題材+愛國主義。《金陵十三釵》,正是這一公式的經典應用。公式計算的背後裸露出兩大目的:張藝謀的奧斯卡之夢和張偉平的10億元票房。對此,朱先生痛心地發問:「把大屠殺的教堂變成情場,把民族創傷記憶變成床上記憶,把政治敘事變成身體敘事,把血色戰爭變成桃色新聞,把重大苦難題材變成重要牟利工具,這種大義凜然的情色愛國主義,難道不是一種價值取向的嚴重失誤?」(《「十三釵」的情色愛國主義》)
媒體稱《十三釵》是戰爭史詩巨片,這讓曾經接受《地雷戰》《地道戰》為「抗戰史詩巨片」的犀利公更加惶恐。1984年以來的27年間,筆者曾經多次考察過所能瞭解到的南京保衛戰的諸多戰場,尤其是11名將軍的殉國處。下關江邊,南京代市長、憲兵副司令蕭山令將軍,為掩護軍民撤退,親率官兵與日軍白刃格鬥,壯烈殉國。賽虹橋,今日南京最大的立交橋所在地,第51師302團團長程智,身中九彈,壯烈犧牲,被追認為少將。光華門,南京保衛戰最為慘烈的兩個地區之一(另一地為雨花台),第87師259旅少將旅長易安華,中彈墜落古城牆下,壯烈殉國。上校團長謝承瑞親率敢死隊,夜殲光華門城門洞內的日軍,撤退中壯烈犧牲。雨花台,第88師262旅少將旅長朱赤、264旅少將旅長高致嵩,戰至彈盡糧絕,兩旅官兵全部壯烈殉國。牛首山,當年岳飛抗金故地,第16師147旅少將副旅長劉國用,壯烈殉國。太平門,第112師少將副師長李蘭池、第156師少將參謀長姚中英、第159師少將副師長羅策群、第160師少將參謀長司徒非,壯烈犧牲……這才是真實的戰爭史實!
張藝謀表示,他希望這部大製作能讓西方觀眾瞭解中國的這段歷史以及中國的文化。這和於丹教授口若懸河地向來自33個國家的300位華語作家宣講「三八二十三」的中國文化,有異曲同工之妙。前者將無恥當愛國,後者將糟粕當精華。這不正是當今中國「繁榮文化」的真實寫照嗎?
讀《巨流河》,透過一家一人的顛沛史,可以感知苦難中國的艱苦抗戰史。讀者之所以都會產生「如此悲傷,如此愉悅,如此獨特」的感受(哈佛大學王德威教授的評語),正是基於作者齊邦媛先生的愛國真情。看《十三釵》,透過情色與血腥,可以刺激人們扭曲了的愛國情愫。觀眾產生「如此刺激,如此過癮,如此『愛國』」的感受,都是拜張、嚴無恥之所賜。
鄭淵潔先生評價過中國培養「漢奸」的教育制度(針對小學班幹部制度),列舉三個特點:為強權效力、告密、奴役同胞。簡練而又精準。中國的文化制度,特別是文化審批制度,又何嘗不如此呢?
今天的娛民文化,與毛時代的愚民文化,並無本質區別,都是將民眾往虛偽、無德、只講現實不求真實路子上帶。其結果將會如何?讓我想起了884年前的一幕:
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金兵押解著宋徽宗、宋欽宗、後妃、皇子、公主等三千多人,離開東京,北返金國。出城這一天,春暖花開,豔陽高照,後妃公主們哭哭啼啼,徽欽父子倆悲悲切切,無人相送。汴梁城內,臣民們依舊在忙著斗花雞、踢蹴鞠、聽柳詞。三千多人被運至大金國後,徽欽二帝及皇子們受折磨而死,後妃公主們分配給各營充作妓女。北宋亡了。
文章來源:《博客中國》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