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昭:左右互搏《人民日報》變公共汽車

2012年08月24日評論
【新唐人2012年8月24日訊】中共官媒《人民日報》21號發表署名文章,將中共前領導人江澤民稱為“第三代領導核心”,並將他描繪為一個改革家,不過文章發表後立即遭到了香港評論界的抨擊。在十八大之前、薄谷系列案件影響持續發酵的敏感時機,如何解讀這一現象?我們來連線文昭。

林瀾:人民日報作為中共的機關刊物和喉舌,被認為是中共輿論的導向, 但是我們看到自從今年2月份以後的敏感局勢下,人民日報是時而倒向胡溫、時而傾向江派。您怎麼看待這一現象?

文昭:確實是這樣。《人民日報》作為共產黨中央的機關報,政治指向性很強,有風向標的作用,所以它也被各派勢力所關注。在共產黨內的派系鬥爭中,如果有一方無法取得主導性的優勢、沒辦法完全主導話語權的情況下,我們就會看到《人民日報》體現出一種忽左忽右、朝秦暮楚的狀態。這其實也是宣傳系統內的工作人員一種搞平衡的做法,不想把某一派得罪到底。所以我們現在看到,《人民日報》越來越像一輛公共汽車、誰都可以上,它能發表各種傾向不同的觀點。今年2月份,《人民日報》發表了具有明顯改革派色彩的觀點:《寧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機》;可是到了5月份它又發表了一個完全相反的觀點:《政治體制改革穩步推進中》,這是頑固派的觀點,也就是說中國的所謂“政改”其實早就在搞了、而且卓有成效,它實際是抵制真正的政治改革。

這次江澤民在《人民日報》上露面,也體現了這個現象,也就是我剛才講的左右搖擺、搞平衡的特點。其實早就有大陸的資深媒體人對“中國人權民運信息中心”透露,在這個月的早些時候,就有人把江澤民的一篇文章交給《人民日報》,希望在他的生日那天,8月17日發表。不過當天並沒有見報,而是拖了四天以後,8月21號才發表了這篇由前電子工業部部長張挺寫的吹捧江澤民的文章。在我看來很明顯,又是宣傳系統的人在搞平衡。不過雖然是搞平衡、對江、胡兩派都不想得罪到底,但厚薄之分還是很明顯的,它畢竟先把這篇文章壓下來了沒有立即發表,也說明說江澤民的影響力相對衰弱了比較多,特別是在原江派勢力比較強的宣傳系統,也沒有辦法順利貫徹他的意圖了。

林瀾:謝謝您的分析,文昭

文昭: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