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10月16日訊】華夏先民把遠古三個聖明的帝王和上古五個賢德的帝王合稱為三皇五帝。中原地區的民間至今流傳著一則“史話謠”,前兩句是:“前三皇後五帝年深歲遠,有堯舜和禹湯四大名賢”。在所有關於五帝的傳說中,堯帝和舜帝總排在前邊。而有一則堯帝訪賢得虞舜的故事流傳至今。
堯帝,本姓尹祁,名叫放勳,是帝嚳之子。《諡法》上說因為他“善傳聖”所以得到了“堯”這個諡號。
堯十三歲封於陶地,十五歲改封於唐地,所以歷史上又稱堯為“陶唐氏”。 堯十八歲為天子,建都於蒲阪。他仁德而又智慧,深受民眾敬仰與擁戴。
《史記》上稱贊堯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能明馴德,以親九族。”就是說,堯帝的仁德如天空一般廣闊、包容,他的智慧如神一般的高深、廣博;接近他如太陽一般讓人感到溫暖,遠望他如雲霞一樣燦爛;他能讓他的子民明白道德的意涵而使得所有族人和睦相親。
帝堯(網絡圖片)
堯帝善於考察百官的政績,區分高下,獎善罰惡,使政務井然有序。在他的治理之下,天下安寧,政治清明,世風祥和。
相傳,堯帝年邁時,想找一個賢德而又能干的人來繼承帝位,好把治理天下的大事傳給他。可是他的幾個兒子及朝中的文臣武將,看來看去都各有一些不足之處,沒有一個能符合堯帝的期望。於是堯帝決定到民間去尋找德才兼備足以承接帝位的人。
一天,堯帝巡行來到揚州塗山附近大江的出海處(現在的浙江省紹興市上虞的境內),忽然看見前面山上有大片的良田,莊稼長的十分茂盛。於是,堯帝和隨行的兩個人走上山去。
只見生機勃勃的田野上,有百鳥齊集,啄草而不啄苗;還有大象正在拱地,翻土而不傷禾。大家正對眼前不可思議的景象感到驚奇的時候,忽然看到前面有個器宇不凡的小夥子,趕著一頭黃牛和一頭黑牛犁地過來。於是,堯帝上前詢問那小夥子的名字和當地的地名。
小夥子停止耕地,恭謹行禮後回答說道:“草民姓姚,名重華,這裡叫歷山。”
歷山訪賢圖(網絡圖片)
這個名叫重華的小伙子就是後來的舜帝。
堯帝又問道:“這地裡的百鳥和大象都是經過馴服的嗎?”
重華回答說道:“不是。繼母命我每天造田十畝,小人不能違抗父母的意願,只有勤奮耕作,想不到百鳥都來幫我鋤草啄蟲,大象也來幫我拱土造田。”說完他接著犁田。
堯帝在田埂上慢慢地跟這個小伙子走,看他犁田。他忽然發現每頭牛的屁股上都綁著一個簸箕,覺得很奇怪,就問道:“你為何在每頭牛的屁股上都綁著一個簸箕呢?”
重華邊犁田邊說道:“鞭打在牛身上會疼的,哪個牛走慢了打一下簸箕,牛知道是打它的,就會緊走幾步趕上去。”他說完忽然叫牛掉頭返回,堯帝又覺得奇怪,心想:這人犁田,為什麼不耕到地頭就返回呢?
於是,堯帝又問道:“你為什麼不耕到地頭就返回了呢?”
重華含笑回答說:“因為地的那邊有戶人家,再往前耕,我怕會驚擾他們的。”
堯帝一聽更是覺得奇怪了,心想:那邊明明是一片莊稼,根本沒有看到房子,哪有什麼人家?但這人不像是個會說謊話的人,難道是有人在莊稼地裡睡覺?
堯帝想到這裡,就大步走到對面的地頭細細查看,卻什麼也沒有發現,就更加的感到奇怪了。他正要向舜問個究竟,忽然看見一隻鳥兒嘴裡銜著一條蟲子,飛過莊稼地落到地頭的一棵樹上。堯帝輕步前去仔細一看,原來這地頭的樹上有一個鳥巢,裡面有四隻雛鳥,張口啞啞待哺,堯帝這時恍然大悟。
回身到重華的身邊,堯帝問道:“你剛才所說的人家,是不是指那窩小鳥?”
重華回答說道:“正是。鳥辛勤為我啄蟲鋤草,所以,我種的莊稼,蟲害和雜草少,長得又好,年年都能豐收,在我心裡鳥兒如人一樣值得愛護。”
堯帝又向舜問道:“這麼大的一片良田都是你開墾的嗎?”
重華說道:“是我和大象一起開墾的。因為洪水氾濫,山下原來的良田都被淹沒了,我想這洪水一年半載也退不下去,就在山上開墾農田。虧得有大象的幫忙,這麼大的一片良田都是大象的功勞呢,不然,我一個人那有這麼大的力量?”
堯帝聽了大為感動,心想:這個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對鳥獸尚如此愛惜,對百姓就會更有愛心。不妨再看看他在治理天下方面有何見解。
於是堯帝就在田間跟重華談起了治理天下的話題。重華從容應答,坦蕩而論。他的言談明事理、曉大義,非一般凡人之見,堯帝心裡暗暗高興。
為了進一步了解舜的為人,堯帝下山走訪了方圓百裡,當地人都稱贊這個名叫姚重華的小伙子是一個孝順、仁厚又有聰明才智的賢良之才。於是,堯帝決定進一步考查並培養他。
堯帝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重華以考察他的德行,看他是否能處理好家政。重華和娥皇、女英住在溈水河邊,依禮行事,使二女都恪守婦道,家庭和睦。看到重華治家有方,堯帝開始讓重華輔佐自己行天子之政。
娥皇與女英(網絡圖片)
堯派重華負責推行德教,重華便教導臣民以“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美德來指導自己的行為,臣民都樂意聽從他的教誨,彼此謙讓寬容。
堯讓重華總管百官,處理政務。重華便作五明扇,設誹謗之木以表王者納諫;他舉賢任能,薦大禹,治水成功;他流共工,放灌兜,殛伯鯀,遷三苗,以懲治奸佞;他擴疆域,使百事振興,井井有條,百官都對他心服口服。
堯讓重華在明堂的四門,負責接待四方前來朝見的諸侯。重華對諸侯們以禮相待、剛柔相濟,諸侯們都很敬重他。
最後,堯讓重華獨自前往森林中,經受大自然的考驗。重華在暴風雷雨中也不迷失方向,走出了森林,顯示出很強的生存能力。
經過多年的考察與培養,重華不僅德才兼備而且政務也歷練得很成熟了,於是堯帝於正月上日(初一),在太廟舉行禪位典禮,正式將帝位禪讓給他。重華接帝位後國號為“有虞”,謚號為舜,因此後世稱他為“虞舜”。
帝舜(網絡圖片)
堯讓位二十八年後無疾而終,“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可見人們對堯的懷念之情甚為深摯。
堯帝,本姓尹祁,名叫放勳,是帝嚳之子。《諡法》上說因為他“善傳聖”所以得到了“堯”這個諡號。
堯十三歲封於陶地,十五歲改封於唐地,所以歷史上又稱堯為“陶唐氏”。 堯十八歲為天子,建都於蒲阪。他仁德而又智慧,深受民眾敬仰與擁戴。
《史記》上稱贊堯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能明馴德,以親九族。”就是說,堯帝的仁德如天空一般廣闊、包容,他的智慧如神一般的高深、廣博;接近他如太陽一般讓人感到溫暖,遠望他如雲霞一樣燦爛;他能讓他的子民明白道德的意涵而使得所有族人和睦相親。
帝堯(網絡圖片)
堯帝善於考察百官的政績,區分高下,獎善罰惡,使政務井然有序。在他的治理之下,天下安寧,政治清明,世風祥和。
相傳,堯帝年邁時,想找一個賢德而又能干的人來繼承帝位,好把治理天下的大事傳給他。可是他的幾個兒子及朝中的文臣武將,看來看去都各有一些不足之處,沒有一個能符合堯帝的期望。於是堯帝決定到民間去尋找德才兼備足以承接帝位的人。
一天,堯帝巡行來到揚州塗山附近大江的出海處(現在的浙江省紹興市上虞的境內),忽然看見前面山上有大片的良田,莊稼長的十分茂盛。於是,堯帝和隨行的兩個人走上山去。
只見生機勃勃的田野上,有百鳥齊集,啄草而不啄苗;還有大象正在拱地,翻土而不傷禾。大家正對眼前不可思議的景象感到驚奇的時候,忽然看到前面有個器宇不凡的小夥子,趕著一頭黃牛和一頭黑牛犁地過來。於是,堯帝上前詢問那小夥子的名字和當地的地名。
小夥子停止耕地,恭謹行禮後回答說道:“草民姓姚,名重華,這裡叫歷山。”
歷山訪賢圖(網絡圖片)
這個名叫重華的小伙子就是後來的舜帝。
堯帝又問道:“這地裡的百鳥和大象都是經過馴服的嗎?”
重華回答說道:“不是。繼母命我每天造田十畝,小人不能違抗父母的意願,只有勤奮耕作,想不到百鳥都來幫我鋤草啄蟲,大象也來幫我拱土造田。”說完他接著犁田。
堯帝在田埂上慢慢地跟這個小伙子走,看他犁田。他忽然發現每頭牛的屁股上都綁著一個簸箕,覺得很奇怪,就問道:“你為何在每頭牛的屁股上都綁著一個簸箕呢?”
重華邊犁田邊說道:“鞭打在牛身上會疼的,哪個牛走慢了打一下簸箕,牛知道是打它的,就會緊走幾步趕上去。”他說完忽然叫牛掉頭返回,堯帝又覺得奇怪,心想:這人犁田,為什麼不耕到地頭就返回呢?
於是,堯帝又問道:“你為什麼不耕到地頭就返回了呢?”
重華含笑回答說:“因為地的那邊有戶人家,再往前耕,我怕會驚擾他們的。”
堯帝一聽更是覺得奇怪了,心想:那邊明明是一片莊稼,根本沒有看到房子,哪有什麼人家?但這人不像是個會說謊話的人,難道是有人在莊稼地裡睡覺?
堯帝想到這裡,就大步走到對面的地頭細細查看,卻什麼也沒有發現,就更加的感到奇怪了。他正要向舜問個究竟,忽然看見一隻鳥兒嘴裡銜著一條蟲子,飛過莊稼地落到地頭的一棵樹上。堯帝輕步前去仔細一看,原來這地頭的樹上有一個鳥巢,裡面有四隻雛鳥,張口啞啞待哺,堯帝這時恍然大悟。
回身到重華的身邊,堯帝問道:“你剛才所說的人家,是不是指那窩小鳥?”
重華回答說道:“正是。鳥辛勤為我啄蟲鋤草,所以,我種的莊稼,蟲害和雜草少,長得又好,年年都能豐收,在我心裡鳥兒如人一樣值得愛護。”
堯帝又向舜問道:“這麼大的一片良田都是你開墾的嗎?”
重華說道:“是我和大象一起開墾的。因為洪水氾濫,山下原來的良田都被淹沒了,我想這洪水一年半載也退不下去,就在山上開墾農田。虧得有大象的幫忙,這麼大的一片良田都是大象的功勞呢,不然,我一個人那有這麼大的力量?”
堯帝聽了大為感動,心想:這個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對鳥獸尚如此愛惜,對百姓就會更有愛心。不妨再看看他在治理天下方面有何見解。
於是堯帝就在田間跟重華談起了治理天下的話題。重華從容應答,坦蕩而論。他的言談明事理、曉大義,非一般凡人之見,堯帝心裡暗暗高興。
為了進一步了解舜的為人,堯帝下山走訪了方圓百裡,當地人都稱贊這個名叫姚重華的小伙子是一個孝順、仁厚又有聰明才智的賢良之才。於是,堯帝決定進一步考查並培養他。
堯帝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重華以考察他的德行,看他是否能處理好家政。重華和娥皇、女英住在溈水河邊,依禮行事,使二女都恪守婦道,家庭和睦。看到重華治家有方,堯帝開始讓重華輔佐自己行天子之政。
娥皇與女英(網絡圖片)
堯派重華負責推行德教,重華便教導臣民以“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美德來指導自己的行為,臣民都樂意聽從他的教誨,彼此謙讓寬容。
堯讓重華總管百官,處理政務。重華便作五明扇,設誹謗之木以表王者納諫;他舉賢任能,薦大禹,治水成功;他流共工,放灌兜,殛伯鯀,遷三苗,以懲治奸佞;他擴疆域,使百事振興,井井有條,百官都對他心服口服。
堯讓重華在明堂的四門,負責接待四方前來朝見的諸侯。重華對諸侯們以禮相待、剛柔相濟,諸侯們都很敬重他。
最後,堯讓重華獨自前往森林中,經受大自然的考驗。重華在暴風雷雨中也不迷失方向,走出了森林,顯示出很強的生存能力。
經過多年的考察與培養,重華不僅德才兼備而且政務也歷練得很成熟了,於是堯帝於正月上日(初一),在太廟舉行禪位典禮,正式將帝位禪讓給他。重華接帝位後國號為“有虞”,謚號為舜,因此後世稱他為“虞舜”。
帝舜(網絡圖片)
堯讓位二十八年後無疾而終,“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可見人們對堯的懷念之情甚為深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