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3月5日訊】驚蟄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一般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此時,太陽運行至黃經345度。這時氣溫回升較快,天氣轉暖,漸有春雷萌動。“驚蟄”即是指鑽到泥土裡蟄伏越冬的各種昆蟲、小動物蘇醒出來活動,此時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卵化,開始生命的歷程。這個節氣在歷史上也曾被稱為“啟蟄”。
2013年的驚蟄節氣在3月5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寫道:“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gòu)時雨,始雷發東隅(yú),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意思是說,春雷在東方轟隆炸響,驚醒了蟄伏冬眠的各種昆蟲,它們紛紛鉆出洞來,開始活躍於草叢樹木之中。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驚蟄時節,鑽到泥土裡蟄伏越冬的各種昆蟲、小動物都已蘇醒,開始出來活動。(網絡圖片)
華夏先民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描述驚蟄時節,氣候進入仲春,桃花紅、梨花白,黃鶯鳴叫、燕飛來的景象。此時,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大陸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6℃,沿江南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
唐代著名詩人韋應物的《觀田家》詩寫道:“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恰如這首詩的描繪,驚蟄時節,春天已經開始,勃勃生機已經顯露,此時,中華大地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了春耕。
驚蟄時節,桃花紅、梨花白,黃鶯鳴叫、燕飛來,春意盎然。(網絡圖片)
農諺也說:“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此時,華北冬小麥開始返青生長,土壤仍凍融交替,及時耙地是減少水分蒸發的重要措施。而江南小麥已經拔節,油菜也開始見花,對水、肥的要求也很高,應適時追肥,澆水灌溉是必不可少的。南方雨水的地區,一般可滿足菜、麥及綠肥作物春季生長的需要,此時防止濕害則是最重要的。
相傳驚蟄的節氣神是「雷公」,而傳說中的「雷公」是一隻大鳥,隨時隨地拿著一支鐵鎚,就是他用鐵鎚打出隆隆的雷聲,喚醒大地萬物,人們才知道春天已經來臨了。古代農夫把「驚蟄」這一天打雷視作來年將會豐收的好兆頭。
《黃帝內經》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行,廣步於庭,披發緩行,以便生志。”意思是,春季萬物復蘇,應該早睡早起,散步緩行,可以使精神愉悅、身體健康。
驚蟄時節養生重在怡情志、活氣血。(網絡圖片)
驚蟄過後萬物復蘇,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同時卻也是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的季節。驚蟄時節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此時養生,應順乎陽氣的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氣血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
大家都知道,精神愉快則氣血和暢,經絡氣血正常運行,則身心健康,故平時注意加強自我涵養,養成冷靜、沉著的習慣。尊明師,交益友,多聽美好音樂,多曬太陽,有規律地散步慢跑等,都有益於身心的健康。
驚蟄時節,乍暖還寒,氣候比較乾燥,很容易使人口乾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
冰糖蒸梨(網絡圖片)
梨的吃法很多,比如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特別是冰糖蒸梨對咳嗽具有很好的療效,而且製作簡單方便,平時不妨把其當作甜點食用。另外,咳嗽患者還可食用蓮子、枇杷、羅漢果等食物緩解病痛。
從飲食方面來看,驚蟄時節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動物脂肪類食物。可多食菠菜、蘆薈、水蘿蔔、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藥、蓮子、銀耳等食物,增強體質抵禦病菌的侵襲。
驚蟄時節飲食養生應順肝之性,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網絡圖片)
日常生活中,根據各人體質可選擇如豆腐、油菜、慈姑、白蘿蔔、扁豆、包菜、蠶豆、洋蔥、紫菜、荸薺、白果、枇杷、芝麻、蜂蜜、甘蔗、桃仁等食物。適當增加煮食各種粥類,如糯米、薏苡仁、紅小豆、黑豆、大 棗、花生、黃豆煮粥。也可選用一些活血養氣之藥品褒湯飲用。油膩的食物最好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蔥蒜、胡椒也應少吃,且每餐不宜過飽。
http://www.youtaker.com/【民風民俗】二十四節氣:驚蟄(視頻)
2013年的驚蟄節氣在3月5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寫道:“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gòu)時雨,始雷發東隅(yú),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意思是說,春雷在東方轟隆炸響,驚醒了蟄伏冬眠的各種昆蟲,它們紛紛鉆出洞來,開始活躍於草叢樹木之中。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驚蟄時節,鑽到泥土裡蟄伏越冬的各種昆蟲、小動物都已蘇醒,開始出來活動。(網絡圖片)
華夏先民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描述驚蟄時節,氣候進入仲春,桃花紅、梨花白,黃鶯鳴叫、燕飛來的景象。此時,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大陸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6℃,沿江南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
唐代著名詩人韋應物的《觀田家》詩寫道:“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恰如這首詩的描繪,驚蟄時節,春天已經開始,勃勃生機已經顯露,此時,中華大地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了春耕。
驚蟄時節,桃花紅、梨花白,黃鶯鳴叫、燕飛來,春意盎然。(網絡圖片)
農諺也說:“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此時,華北冬小麥開始返青生長,土壤仍凍融交替,及時耙地是減少水分蒸發的重要措施。而江南小麥已經拔節,油菜也開始見花,對水、肥的要求也很高,應適時追肥,澆水灌溉是必不可少的。南方雨水的地區,一般可滿足菜、麥及綠肥作物春季生長的需要,此時防止濕害則是最重要的。
相傳驚蟄的節氣神是「雷公」,而傳說中的「雷公」是一隻大鳥,隨時隨地拿著一支鐵鎚,就是他用鐵鎚打出隆隆的雷聲,喚醒大地萬物,人們才知道春天已經來臨了。古代農夫把「驚蟄」這一天打雷視作來年將會豐收的好兆頭。
《黃帝內經》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行,廣步於庭,披發緩行,以便生志。”意思是,春季萬物復蘇,應該早睡早起,散步緩行,可以使精神愉悅、身體健康。
驚蟄時節養生重在怡情志、活氣血。(網絡圖片)
驚蟄過後萬物復蘇,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同時卻也是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的季節。驚蟄時節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此時養生,應順乎陽氣的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氣血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
大家都知道,精神愉快則氣血和暢,經絡氣血正常運行,則身心健康,故平時注意加強自我涵養,養成冷靜、沉著的習慣。尊明師,交益友,多聽美好音樂,多曬太陽,有規律地散步慢跑等,都有益於身心的健康。
驚蟄時節,乍暖還寒,氣候比較乾燥,很容易使人口乾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
冰糖蒸梨(網絡圖片)
梨的吃法很多,比如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特別是冰糖蒸梨對咳嗽具有很好的療效,而且製作簡單方便,平時不妨把其當作甜點食用。另外,咳嗽患者還可食用蓮子、枇杷、羅漢果等食物緩解病痛。
從飲食方面來看,驚蟄時節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動物脂肪類食物。可多食菠菜、蘆薈、水蘿蔔、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藥、蓮子、銀耳等食物,增強體質抵禦病菌的侵襲。
驚蟄時節飲食養生應順肝之性,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網絡圖片)
日常生活中,根據各人體質可選擇如豆腐、油菜、慈姑、白蘿蔔、扁豆、包菜、蠶豆、洋蔥、紫菜、荸薺、白果、枇杷、芝麻、蜂蜜、甘蔗、桃仁等食物。適當增加煮食各種粥類,如糯米、薏苡仁、紅小豆、黑豆、大 棗、花生、黃豆煮粥。也可選用一些活血養氣之藥品褒湯飲用。油膩的食物最好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蔥蒜、胡椒也應少吃,且每餐不宜過飽。
http://www.youtaker.com/【民風民俗】二十四節氣:驚蟄(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