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Argo奧斯卡加持 伊朗問題再成熱點

2013年03月08日奧斯卡獎
【新唐人2013年03月08日訊】今年第85屆的奧斯卡,獲得最大獎項最佳影片(Best Picture)的,是本•阿弗萊克自編自導自演的「出逃德黑蘭」Argo。這個改編自美國中情局CIA的真實故事,描述一場到伊朗的人質救援行動,整個過程不費一顆子彈,卻看得人膽顫心驚。當然,奧斯卡選擇這部電影作為年度最佳影片時,立即就引起伊朗當局的反彈,他們說這部影片根本就是美國中情局的「宣傳片」。如果真的是宣傳片,我認為這支宣傳片做得真是成功,至少讓大部分人都相信了。而時至今日,伊朗政權,已經是世界上「碩果僅存」的獨裁政權,他稱兄道弟的好朋友,委內瑞拉的查韋斯已經病逝,隨著強人政權一個一個垮臺,實際國際也在觀望,甚麼時候會輪到伊朗。我們現在帶您看一下「出逃德黑蘭」這部電影,背後的真正歴史。

1979年11月4號,位於伊朗德黑蘭的美國大使館,爆發前所未有的危機,共有60名外交人員與平民,遭 到伊朗革命軍的綁架。

「在伊朗的危機更加嚴峻了,在這場運動中有60位美國公民,包括伊朗當地人,你從我旁邊的照片可以看到人質,他們已經在大使館被囚禁第六天了。」

情勢愈加緊張,當時從美國廣播公司ABC的畫面可以看到,在美國大使館外,伊朗革命軍正燃燒著美國國旗,還有人質的臉被白布蒙上。

過去,美國政府一直是伊朗國王巴列維(Pahlavi,Mohammad Reza Shah)的支持者,但伊朗人民支持的,是流亡政治領袖霍梅尼(Ruhollah Musavi Khomeini)。

1978年,隨著伊朗國內反對巴列維的聲浪日漸高漲,流亡領袖霍梅尼回國並成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下臺後的巴列維,得到美國政府的政治庇護和醫療幫助,令伊朗大為不滿,要求引渡巴列維。但是,這個要求遭到美方拒絕,雙方衝突一觸即發。

美國駐德黑蘭的大使館很快被「攻陷」,多達60位人質被囚禁,時間愈拖愈久,美國國內愈來愈多的呼聲,要求「趕出」巴列維。

「美國能繼續留住巴列維嗎?美國官員表示 別再庇護他了。」

這場人質危機,也成了時任美國總統卡特的執政危機,卡特被普遍的美國人民認為,救援人質不力。

美國時任總統卡特:「我感到非常痛心,8位飛行員因為2架飛機相撞而死亡,還有幾人在這場意外中受了傷。」

卡特在1980年4月批准了一項代號為「鷹爪」的救援任務,但出師不力,營救行動遭遇沙漠風暴,導致一架直升機與一架運輸機相撞,8名軍人死亡。受難者遺體在事後甚至被德黑蘭示威民眾帶到街上遊街,卡特政府的國務卿萬斯也因為此事辭職。

卡特政府的聲譽跌落谷底。不過其實,當時一項密祕救援的行動,正在進行。原來,當年美國大使館被侵佔時,有六名美國人成功脫逃,他們並順利躲進了加拿大使館。

「發生甚麼事?六名人質從後門溜走。他們在哪裡?加國大使家中,革命軍正挨戶搜索,這些人會死,而且死得很慘。白宮怎麼說?總統要救出全部六人。」

於是,一場救援行動展開了,但是伊朗革命軍緊迫盯人,到底,該怎麼救?

「我有辦法了,他們是拍科幻電影的加拿大劇組,我飛到德黑蘭,我們冒充劇組一起搭機走人。」

沒有錯,這就是美國中情局想到的辦法,拍一部叫做ARGO亞果的假電影,把人救走。

「你要我到好萊塢,卻無所事事裝大咖?對。你找對人了。」

一切計劃聽起來荒謬地不可思議,但它卻成功救出了這六名人質。1980年1月20號,他們安全回國,舉國歡騰。但在當時,人們只知道是加拿大政府的幫助,卻不知道美國中情局默默參與其中,進行了一場比電影還要戲劇化的營救行動。

而這個代號為Argo亞果的祕密救援任務,直到總統柯林頓1997年在任時,才解密了這個檔案,令外界大為吃驚。

現在這項「不可能的任務」被好萊塢搬上了大螢幕,本•阿弗萊克一掃之前的陰霾,憑著Argo《出逃德黑蘭》,奪下多個大獎,當然這其中,最為風光的,就是奧斯卡年度最佳影片。

隨著奧斯卡光環的加持,影片的熱度持續在全球升溫,也引起人們對伊朗有更多的好奇。直到今天,伊朗人質危機過去30年,美國和伊朗還是處於緊繃狀態,伊朗當局像北韓一樣,多次拿著「核問題」威脅全球,作為伊朗的最大貿易夥伴中國,如果不參與對伊朗的制裁,勢必同樣會受到國際的施壓。

回顧這二年,中東強人政權也像是上演電影般,一個個戲劇性垮臺,伊朗又有可能,逃得出這個上天安排的劇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