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土地生命線告急

2013年05月24日評論
【新唐人2013年5月24日訊】鎘大米事件的新聞爆發,與微博和人們要求知情權意識的覺醒有關。當廣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5月16日公佈了對大米及米製品鎘超標的粗略抽檢結果後,17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大三學生陳曉岸寄出公開申請函,要求公佈詳細檢測情況。在媒體和公眾一逼再逼之下,廣州市食監局先說「名單不方便透露」,繼而僅公佈所涉及的餐飲單位,最後才不得不公開大米及米製品生產廠家、品牌標識。鎘大米主要來自湖南,其次是江西、還有廣東的台山、韶關、佛山,廣西的泉州和桂平等地。

湖南是中國最大水稻主產區,去年產量佔全國水稻產量將近13%。其實,這個魚米之鄉在過去二十年間一天天被毀,直到鎘大米事件,終結了魚米之鄉的歷史。狂熱追求GDP的重化工業之路嚴重威脅著傳統農業和人民衣食。雖然誰都知道,污染而不治理將通向毀滅,但是,一代一代官員;一批一批商人;一茬一茬企業高管,只顧陞官發財;地方政府靠大型有色金屬國企創造「政績」和財政收入;老百姓為就業崗位、收入增長所牽引。環境污染的傷害貌似是慢性的、隱性的,可以暫時忽略。儘管臨界點一次又一次逼近,比如水源污染,比如癌症村的出現,但是,它們畢竟發生在局部。事實上,各路人馬都給污染讓道。任何形式的局部抵抗,都會被維穩的大棒打回去,或是被利益的輸送瓦解掉。於是,污染滾滾,日積月累,進入土壤和灌溉水源,將傳統農業摧毀殆盡。此外,有限的土地不能休耕,高含量鎘的磷肥施用,也是土壤鎘超標的重要來源。 

據報導,6年前,2007年,南京農業大學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研究所教授潘根興的研究團隊在東北、西南、華北、華東、華中、華南六個地區縣級以上市場隨機採購大米樣品91個,檢測出10%左右鎘超標。2010年,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等四家機構聯合做出 《湖南市場和污染區稻米中砷、鉛、鎘污染及其健康風險評價》課題,從10個市取得112份大米樣品和稻穀樣本,發現鎘超標比例達36%,鉛超標達21%。另外,他們還專項選出10個有冶煉區域的地方,發現大米樣品的重金屬污染率達90%以上。該論文發表在中國科學院下屬的《環境科學報》上,沒有得到任何反饋,也沒有引起新聞媒體關注。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對蘇錫常地區自2005年至2011年進行了監測,顯示地表土壤中鎘含量增長。太湖附近有土壤含鎘量超過18毫克/千克,水稻含鎘量達0.52毫克/千克。有關部門視「土壤污染是國家機密」,鎘大米事件暴露了「機密」。

慢性鎘污染的危害主要是在腎臟。雖然尚沒有看到關於食用鎘大米人群的身體狀況研究,但是,其危害絕不可低估。除了直接食用大米,污染的穀殼作為牲畜飼料,砷、鉛、鎘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進一步增加體內的重金屬含量。

事發之後,米價應聲下跌,湖南農民很多不種水稻了,米商關門。由政府和資本家主導的一場災難,最終受害最深的總是最低層的農民、市民,小商小販。以往湖南大米價格便宜,常被賣給集體食堂,像大學生食堂,或做米粉腸粉用。造禍者多有權勢,可以移民,吃特供食品;廣大人民只能和那塊土地共存亡。眼下,去香港買大米是人們自然而然想到的。但是,大米是香港的法定儲備商品,攜帶超過15公斤大米過境即屬犯罪,最高可被處罰款5萬港元及監禁1年。吃什麼,怎麼吃?成了人們最迫切關心的問題。

專家建議:「換著產地吃大米」。對此,有人質問:「市場上不僅有鎘大米、還有鉛大米砷大米,有的是兩、三種同時超標;產地不僅是湖南,湖北、江西、廣西、廣東、河南、河北等都有;數量不是萬噸,而是上百萬噸。這麼多產地和數量,如何輪著吃?」還有專家說:「我們國家現在定的標準不合理,比國外的標準要高,外國大米容忍的含鎘標準是0.4毫克/公斤,而國內標準是0.2毫克/公斤」。中國人以食米為主,累積食鎘量遠大於以麵食為主的西方人。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研究員陳能場博士就說,「在污染區和弱勢群體以米為主食,且吃劣質大米居多。標準就應該更嚴。」危機爆發時刻,總有缺德專家不從民眾安危出發,提出專業意見,督促政府,而是替官方圓場,息事寧人。毫無疑問,鎘大米的背後是「鎘權力」。食品安全責任鏈的全線失守,導致鎘穿越生產、加工、銷售一線,進入千家萬戶的飯碗。政府在風險監測、評估、檢驗、事故處置等諸多方面都難辭其咎。

土壤中鎘含量高,農作物中鎘含量必然高,累積下去就是滅頂之災。中國的土地都被拿去蓋房子了。雖然有 18億畝耕地紅線,但是,有限的土地成了有毒的土地。提高軍費也好,加強維穩也罷,糧食安全才是一國之首要安全。土地之生命線不可不守!

文章來源:《自由亞洲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