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跪拜磕頭尊老敬賢的習俗

2013年08月09日民風民俗
【新唐人2013年8月9日訊】中國人會自在一些重要的場合,施行跪拜和磕頭的禮節。跪拜和磕頭在家中表示孝道,在外面表示崇敬和感激。還有對宗教和上天的敬畏...單從磕頭這樣的禮節,就足以證明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

跪拜磕頭尊老敬賢一種禮儀的體現

尊老敬賢我國自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人際的政治倫理關係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緣關係為紐帶,故此在家庭裡面尊從祖上,在社會上尊敬長輩。由於中國古代社會推崇禮治和仁政,敬賢已成為一種歷史的要求。孟子說:「養老尊賢,俊傑在位,則有慶」。

古代這種傳統禮儀,對於形成溫情脈脈的人際關係,以及有序和諧的倫理關係,不管過去和現代,都起著重要作用。說到尊老,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大特色。

過去,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間,晚輩會給長輩拜年,會施以磕頭和跪拜禮節。有的青年及成年人還要幾人一組去鄰居和親戚家中磕頭。這段時間,家中正屋掛著家譜牌位的畫卷,門前擺放供人磕頭的席子。客人來時,首先站在祖譜前,拱手祭拜三次,再跪下磕頭三次。然後給年長並且輩分大的人磕頭三次。如果有兒童參與,並且與被磕頭的人有非常親密的親戚關係的話,就要給兒童壓歲錢。磕頭大體分兩波,第一波在初一起早的時候,主要去鄰居家。第二波在初一以後的幾天,拜訪其他親戚時進行。

跪拜

宗教學上的跪拜起源於上古巫祝中的祈禱。在漢代後經發展,跪拜之禮儀也成了一種修行法門。裡面暗藏養生修鍊的口訣。教徒跪拜神像一是凈化心靈,表示對神仙佛祖們的景仰尊重。二則可使身心慧光圓通,養生修鍊。

對宗教和上天的敬仰,也是以跪拜來表示的。如古時的求神祭祖,無論老翁少男,常常是虔誠的跪拜,祈求上天的保佑,風調雨順,國順民安。跪拜是中國古代最主要的禮節之一,不僅中國古代如此,亞洲大多數國家都如此。

舊時,新婚夫婦在婚禮上是要跪拜祖宗和父母的,婚禮後第二天,正式拜見高堂的開場白,也是由跪拜開始的。在新年等中華民族重要的節日裡,家人的跪拜祝賀也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至今,東南亞一帶,華人仍舊保持傳統習俗,新年向長輩跪拜祝賀,還是很流行的。

古人認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禮的意思。按照周代禮儀的規定,當時對跪拜的動作和對象,作了嚴格的規範,共分稽首、頓首、空首,稱為「正拜」。行稽首禮時,拜者必須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撐在地上,然後,緩緩叩首到地,稽留多時,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中最重的禮節。一般用於臣子拜見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禮儀。(後來,用於僧人舉一手向人們行禮,也稱「稽首」。「)

跪拜磕頭的方式

一拜一叩,是成年人拜見長輩的常禮。一般是拜訪、或長輩來訪時,應當主動向前說:「我(自己名字或輩分、身份)給XX磕頭了。」並可以說句祝福的話,而後,正面對長輩拱手長揖,再屈膝下跪磕頭。長輩若接受了這一「頭」,也必須有所表示,大多要給錢的,並說句「給你喝壺茶(或喝壺酒)吧」,或者「買雙鞋穿吧」之類的話。否則(如表示謙虛或不想破費),就要在晚輩作揖後,及時說「不必磕啦」、「免磕了吧」等話語,最好同時伸手扶住對方身體以阻止繼續磕頭,因為只要「頭」磕下去就要掏錢的。

一拜三叩,這是隆重的禮節,大多是以下場合,初次見面的長輩,見祖宗級的長輩,拜見德望高或身份地位高者,拜師,拜年,拜壽,拜謝等場合。其儀式是先做拱手長揖,再屈膝下跪,磕完第一個頭後,保持跪姿、直起上身,而後磕下第二個頭,同樣再磕下第三個頭,最後起立。不要像「搗蒜」似的,不直起上身就把頭接連觸地三次,那是失禮的(幼童可以)。

除上述家常禮儀外,還有些與某種儀式相關的規矩,如祠堂中祭祀,不同廟宇中的敬神,祭天祈雨,官場中的多種繁縟禮節等,各有些獨特的規矩,而且大多比較繁瑣,姑且不論。下面只聊聊過去聽說的三個特例磕頭(不是影視戲劇編排的那樣)。

一是敬神、祈福、許願時的「三拜三叩」。其儀式是先做合掌、下拜,再屈膝下跪、磕頭,如同「一拜一叩」。磕完第一個頭後,起身站立、後退半步;停數秒再次合掌,向前半步、下拜、屈膝下跪、磕頭,即第二個「一拜一叩」;依此再做第三個「一拜一叩」。每次「一拜一叩」之間的數秒時間可以默許一個願望或同一願望(小時候跟隨大人們做過)。
二是所謂的「三拜九叩」,是拜見皇帝的禮儀。

此外,三拜象徵人三寶精氣神,道三寶道經師,天三伯日月星,象徵三才。九叩象徵純陽之數。三拜九叩能使陰陽平衡,調七情,去六欲。心態保持平和。

相關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