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8月16日訊】放風箏在民間有著悠久的歷史。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而演變成為今天的多線風箏。風箏,亦稱風琴、紙鷂、鷂子、紙鳶,閩南語稱風吹。古代稱之爲「鷂」,北方謂之「鳶」。清明時節有「放風箏」的習俗,兼有「斷鷂放災」的深層含義。
清明放風箏
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
所謂的「清明放斷鷂」,就是在清明節放風箏之時,人們將所有的災病寫在紙鳶上,待風箏高飛之際,剪斷風箏線,當紙鳶隨風飄逝之時,也象徵著所有的災病都隨風箏一一消逝。
山東濰坊是我國著名風箏產地,明代就已在民間出現扎制風箏的藝人。清代,隨著放風箏習俗的流行,風箏藝術亦達到鼎盛階段。
放風箏有「斷鷂放災」的深層含義。(網絡圖片)
潮州「重陽放風箏」
在潮汕地區,有一句俗話說:「九月九,風箏仔,滿街走。」 潮州地區春夏多雨,冬天太冷,秋天最宜室外活動。金秋季節,秋風送爽,藍天下飄著一隻只造形別緻的風箏,使人覺得生活充滿生機,全然沒有北方秋天的蕭瑟景象。
潮州地區的風箏不似濰沏風箏有名,但放風箏之俗較為普遍。風箏多是小號的,削竹篾為架,糊上各種質量的白紙,再在白紙上畫上各種圖案。常見的有鯧魚、章魚、蝴蝶、蜻蜓等動物造型。
北京新年放風箏
北京人都喜歡風箏,新年期間到曠野去放風箏,是一大樂趣。從大年初一起,一直到清明節,是北京放風箏的好時候。在大年初一以前,天空中絕少看到風箏,而從初二起,風箏就越飄越多了,這也算是北京春天來臨的一種標誌吧!
風箏是和平的使者
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常把風箏列在「歲時風俗」類中,可見自古以來放風箏就是一種應節的娛樂項目。宋朝風箏已在民間廣泛流行。隨著國際交往的增加,中國的風箏流傳到世界各地。先是傳到日本和朝鮮等近鄰國,後又漂洋過海,傳到了緬甸,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紐西蘭直到更遠的東方島嶼上;另一線則順著「絲綢之路」或蒙古人的征戰路線進入了阿拉伯和西歐。元代在中國為官17年的義大利人馬可.波羅歸國後,也把風箏介紹到了西方。
風箏幾乎成了和平的使者,自由的象徵,它聯結著友誼,寄寓了人類的美好理想,但因地域、習俗不同,各國的風箏迷們追求的情趣也不盡相同
西班牙加利納群島的居民每年播種前要放一風箏。他們把裝有幾粒糧食種子的小布袋拴在風箏上,風箏升空中,便把風箏線剪斷,求上天保佑這一年風調雨順。
瓜地馬拉每年10月1日放風箏,風箏如傘形,下系許多彩色飄帶和小旗,寄託人們對死者的懷念。
紐西蘭毛利族人在村內放風箏表示村民平安無事。如果風箏斷線飄走,就意味著運氣不佳,人們即使跑得再遠也要把它尋回來。
朝鮮人則與此相反,風箏飄失了,他們認為自己的苦惱也會隨之飄失,因而會感到高興。有人還把自己的苦惱寫在風箏的飄帶上,當風箏飛上天時,就把繩子割斷,讓風箏飛走。
馬來西亞風箏的美麗傳說
馬來西亞的風箏。(網絡圖片)
馬來西亞人喜歡放風箏,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以前,據說是為了向稻神致意。有這樣一個傳說:在很久以前,有個窮莊稼漢在田裡遇到一個迷路的女孩,他把女孩領回家,悉心撫養,女孩越長越漂亮,他和鄉親們的收成也越來越好。誰知他老婆起了妒忌之心,把女孩趕出了家門,從此,村子裡莊稼的收成就越來越壞了。原來,那漂亮的姑娘就是稻神。有人告訴他,必須做一個漂亮的東西,放到空中稻神之處,向她表示懺悔。這莊稼漢便做了風箏。隨著風箏的升空,人們的日子又富裕了起來。
馬來西亞風箏的長度一般在一米到二米之間,寬與長相仿。風箏的製作相當講究。首先挑選面向東方生長的竹子,據說這能保證太陽神始終附在風箏上伴隨你度過一生。
馬來西亞風箏的形狀有魚、鷹、貓、鸚鵡等,然而人們最喜歡的卻是月亮風箏。月亮風箏因形似月牙而得名,這種風箏有的像鳥、有的像魚,但都不失月牙形的特點。在正式的官方場合,馬來姑娘常常手執精心製作、圖形優美的月亮風箏迎接貴客。
馬來西亞政府經常組織風箏比賽。馬來西亞航空公司還把風箏作為公司的標誌。
日本:浮世繪風格獨特
風箏傳入日本的時間,一般以為是在中國唐代時,通過遣唐使從中國帶往日本的。
風箏傳入日本後,原是作為同事方面傳遞訊息之用,直到江戶時代才在民間流傳開來。早期的風箏多為長方形和金半圓形,上面沒有任何裝飾。到了明治時代,浮世繪的畫風已形成日本風箏的獨特風格,讓風箏的藝術與欣賞價值更為提高。
泰國:風箏也有男女之別
泰國風箏。(網絡圖片)
泰國的風箏有男、女之別,男箏稱之為鳥箏,女箏稱之為魚箏。鳥箏一般有2米高,又叫「猜朗康」;魚箏形如鑽石,也稱「白寶」,放飛時要由7個女子操控。每年2月-4月是傳統放風箏季節,常舉辦多風箏賽會。
清明放風箏
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
所謂的「清明放斷鷂」,就是在清明節放風箏之時,人們將所有的災病寫在紙鳶上,待風箏高飛之際,剪斷風箏線,當紙鳶隨風飄逝之時,也象徵著所有的災病都隨風箏一一消逝。
山東濰坊是我國著名風箏產地,明代就已在民間出現扎制風箏的藝人。清代,隨著放風箏習俗的流行,風箏藝術亦達到鼎盛階段。
放風箏有「斷鷂放災」的深層含義。(網絡圖片)
潮州「重陽放風箏」
在潮汕地區,有一句俗話說:「九月九,風箏仔,滿街走。」 潮州地區春夏多雨,冬天太冷,秋天最宜室外活動。金秋季節,秋風送爽,藍天下飄著一隻只造形別緻的風箏,使人覺得生活充滿生機,全然沒有北方秋天的蕭瑟景象。
潮州地區的風箏不似濰沏風箏有名,但放風箏之俗較為普遍。風箏多是小號的,削竹篾為架,糊上各種質量的白紙,再在白紙上畫上各種圖案。常見的有鯧魚、章魚、蝴蝶、蜻蜓等動物造型。
北京新年放風箏
北京人都喜歡風箏,新年期間到曠野去放風箏,是一大樂趣。從大年初一起,一直到清明節,是北京放風箏的好時候。在大年初一以前,天空中絕少看到風箏,而從初二起,風箏就越飄越多了,這也算是北京春天來臨的一種標誌吧!
風箏是和平的使者
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常把風箏列在「歲時風俗」類中,可見自古以來放風箏就是一種應節的娛樂項目。宋朝風箏已在民間廣泛流行。隨著國際交往的增加,中國的風箏流傳到世界各地。先是傳到日本和朝鮮等近鄰國,後又漂洋過海,傳到了緬甸,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紐西蘭直到更遠的東方島嶼上;另一線則順著「絲綢之路」或蒙古人的征戰路線進入了阿拉伯和西歐。元代在中國為官17年的義大利人馬可.波羅歸國後,也把風箏介紹到了西方。
風箏幾乎成了和平的使者,自由的象徵,它聯結著友誼,寄寓了人類的美好理想,但因地域、習俗不同,各國的風箏迷們追求的情趣也不盡相同
西班牙加利納群島的居民每年播種前要放一風箏。他們把裝有幾粒糧食種子的小布袋拴在風箏上,風箏升空中,便把風箏線剪斷,求上天保佑這一年風調雨順。
瓜地馬拉每年10月1日放風箏,風箏如傘形,下系許多彩色飄帶和小旗,寄託人們對死者的懷念。
紐西蘭毛利族人在村內放風箏表示村民平安無事。如果風箏斷線飄走,就意味著運氣不佳,人們即使跑得再遠也要把它尋回來。
朝鮮人則與此相反,風箏飄失了,他們認為自己的苦惱也會隨之飄失,因而會感到高興。有人還把自己的苦惱寫在風箏的飄帶上,當風箏飛上天時,就把繩子割斷,讓風箏飛走。
馬來西亞風箏的美麗傳說
馬來西亞的風箏。(網絡圖片)
馬來西亞人喜歡放風箏,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以前,據說是為了向稻神致意。有這樣一個傳說:在很久以前,有個窮莊稼漢在田裡遇到一個迷路的女孩,他把女孩領回家,悉心撫養,女孩越長越漂亮,他和鄉親們的收成也越來越好。誰知他老婆起了妒忌之心,把女孩趕出了家門,從此,村子裡莊稼的收成就越來越壞了。原來,那漂亮的姑娘就是稻神。有人告訴他,必須做一個漂亮的東西,放到空中稻神之處,向她表示懺悔。這莊稼漢便做了風箏。隨著風箏的升空,人們的日子又富裕了起來。
馬來西亞風箏的長度一般在一米到二米之間,寬與長相仿。風箏的製作相當講究。首先挑選面向東方生長的竹子,據說這能保證太陽神始終附在風箏上伴隨你度過一生。
馬來西亞風箏的形狀有魚、鷹、貓、鸚鵡等,然而人們最喜歡的卻是月亮風箏。月亮風箏因形似月牙而得名,這種風箏有的像鳥、有的像魚,但都不失月牙形的特點。在正式的官方場合,馬來姑娘常常手執精心製作、圖形優美的月亮風箏迎接貴客。
馬來西亞政府經常組織風箏比賽。馬來西亞航空公司還把風箏作為公司的標誌。
日本:浮世繪風格獨特
風箏傳入日本的時間,一般以為是在中國唐代時,通過遣唐使從中國帶往日本的。
風箏傳入日本後,原是作為同事方面傳遞訊息之用,直到江戶時代才在民間流傳開來。早期的風箏多為長方形和金半圓形,上面沒有任何裝飾。到了明治時代,浮世繪的畫風已形成日本風箏的獨特風格,讓風箏的藝術與欣賞價值更為提高。
泰國:風箏也有男女之別
泰國風箏。(網絡圖片)
泰國的風箏有男、女之別,男箏稱之為鳥箏,女箏稱之為魚箏。鳥箏一般有2米高,又叫「猜朗康」;魚箏形如鑽石,也稱「白寶」,放飛時要由7個女子操控。每年2月-4月是傳統放風箏季節,常舉辦多風箏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