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二十四節氣:秋分(視頻)

2013年09月23日民風民俗
【新唐人2013年9月23日訊】“秋分”與“春分”一樣,都是中國古人最早確立的節氣。每年的9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80度時,即進入“秋分”節氣。

《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雲:“秋分者,陰陽相伴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古人認為,秋分之日,正是陰氣與陽氣旗鼓相當、均衡相伴之時,所以一天之內晝夜均分而氣候不冷不熱;而此日又處於秋季90天之正中,平分了秋季,故而稱為秋分。

古代將秋分分為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

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而秋分後陰氣開始旺盛,漸漸就不再打雷了;由於天氣變冷,蟄居的小蟲開始藏入穴中,並且用細土將洞口封起來以防寒氣侵入;此時降雨量開始減少,天氣乾燥,湖泊與河流中的水量也變少,一些河流與沼澤甚至逐漸乾涸。


色彩斑斕的秋分時節。(網絡圖片)


在中國大陸,過了秋分之後,天氣寒意漸重。蕭蕭而至的秋風,把原先濃綠蒼翠的山野逐漸暈染得色彩斑斕。幾經風霜的樹葉漸漸變黃。金黃、淺黃、嫩黃,黃得晶瑩透亮、典雅端莊。此時楓葉也由綠而黃、由黃而紅,釋放出生命的激情,把大自然的美演繹得熱烈而又深厚。“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唐代詩人杜牧的《山行》詩膾炙人口,傳吟至今。


高大茂密的楓樹釋放出生命的激情,把大自然的美演繹得熱烈而又深厚。(網絡圖片)



秋分民間習俗

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秋分之日,正是古人傳統的“祭月節”。在古代,秋分這一天的夜晚,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都要祭祀月亮。但秋分在農曆八月裡的日子每年有所不同,有時秋分日不一定有圓月,而祭月時若無圓月未免有些“煞風景”。所以,後來古人就將“祭月節”定在離秋分日最近而月亮又最圓的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於是有了闔家團聚的“中秋節”。 


秋分是傳統的祭月節。(網絡圖片)


傳統的秋分日,民間還有一種玩“豎蛋”的習俗。其玩法簡單易行且富有趣味: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故有“秋分到,蛋兒俏”的童謠。

在嶺南地區,還有秋分吃秋菜的習俗。 “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家人都去到田野之中採摘秋菜。采回嫩綠的秋菜與魚片一起“滾湯”,名曰“秋湯”。有民謠道:“秋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

秋分養生

經過一夏的生長,秋天果實成熟,步入收穫的季節,世間萬物都呈現出從容安定的狀態。秋分時節的養生保健,也應與大自然保持一致。

首先,在精神情志方面要培養樂觀情緒,保持平和安寧的心境,避肅殺、斂精神,以適應秋天平和雍容之氣。古代民間在秋分之後的“重陽節”有登高觀景的習俗,就是借大自然的美景來疏解憂鬱、惆悵,開闊心胸。此外,還可選擇一些寧心安神的娛樂活動,如書法、繪畫、學習器樂等,以達到怡情養性的目的。



《秋荷圖》:寧小勇寫意花卉。(網絡圖片)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謹察陰陽之所在,以平為期”,意思是陰陽所在不可出現偏頗。而秋分節氣正值陰陽均衡、晝夜平分的時機,保持身體“陰平陽祕”是此時的養生原則。因此,秋分時節的養生要以“收”為主,也就是要收斂內養,避免陽氣耗損。此時選擇輕鬆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來做運動鍛煉將大有裨益。

秋季尤其適宜早睡早起。而秋分過後,寒氣漸重,此時應特別注意防止寒涼之氣傷身,要及時添衣保暖。

在調節飲食方面,中醫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在飲食上特別要注意預防秋燥。需要說明的是,白露的“燥”是“溫燥”,而秋分的“燥”是涼燥。因此,秋分時節在飲食方面要注意多吃一些溫潤為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等,可以起到滋陰潤肺養血的作用。

此時,應盡量少吃辛辣之品,遵守“少辛增酸”的原則,一般來說,蔥、蒜、薑、茴香、辣椒等要少吃,而柑橘、山楂、蘋果、梨、葡萄等新鮮瓜果蔬菜可適當多吃,但脾胃不好、經常腹瀉的人就不宜多吃水果。而藕根、荸薺、甘蔗、百合、銀耳、柿子、蜂蜜等,都是此時調養佐餐的聖品。

此外,在飲食調養上,還要把握“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原則。體質偏熱者,主食宜多吃白豆、綠豆、大米等;蔬菜宜多吃菜花、西葫蘆、白菜、白蘿蔔、海帶、冬瓜、白木耳、白蘑菇;同時適量食用蜂蜜及偏酸味的水果(如葡萄、蘋果等),有助於養陰及收斂陽氣。而體質偏寒、氣虛者,可適當吃溫補之物,宜多吃豬肉、雞肉、魚肉、沙參、玉竹、百合、生地、胡蘿蔔、甘蔗、秋梨等具有養陰生津功效的食物。

老年胃弱的人,可採用晨起食粥法,如選食百合蓮子粥、銀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

秋分簡易養生食譜三則:

1.蜜餞雙仁

原料:炒甜杏仁、炒核桃仁各250克,蜂蜜500克。

做法:將炒甜杏仁放入鍋中,加水適量,先用武火燒沸,後用文火煎熬1小時。將核桃仁切碎,倒入鍋內,待鍋中收汁將幹時加入蜂蜜,攪勻至沸即可。將蜜餞雙仁放入糖罐內備用。食用時,每次3g,每日2次。

功效:補腎益肺、止咳平喘潤燥。



蜜餞雙仁(網絡圖片)



2.當歸燉子雞

原料:當歸30克,小母雞1只。

做法:將當歸填入已掏空洗凈的雞腹中,放入沙鍋中,加水適量,先大火煮沸,打去浮沫,再小火煨至爛熟。

功效:補血益氣、和胃止痛。

3.甘蔗粥

原料:甘蔗汁800毫升,高粱米200克。

做法:甘蔗洗淨榨汁,高粱米淘洗乾淨,將甘蔗汁與高粱米共入鍋中,再加入適量清水,煮成薄粥。

功效:補脾消食、清熱生津、養陰潤燥。適宜於熱症恢復期津液不足所致的心煩口渴、肺燥咳嗽、大便燥結等症。


http://www.youta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