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11月3日訊】「經濟侵略論」在悄然離去,國家利益又成為「愛國」「賣國」的依據。維護國家利益是「愛國」,出賣國家利益是「賣國」,但什麼是國家利益,我們搞明白了嗎?
近年來,為了遏制中國商品湧入美國,美國出台種種貿易保護政策,現在當然不把這叫反侵略,而是叫維護「國家利益」,但貿易保護維護的是美國的「國家利益」嗎?顯然,它維護的只是與中國商品有競爭關係的資本與工人就業的利益,為了維護這些人的利益,不論採取准入或關稅的措施,都會帶來這類商品價格的上漲,美國人買不到中國的便宜貨了,結果將侵害美國消費者利益。針對美國的貿易保護,中國回應:你們制裁中國產品,也就是在制裁你們美國人。這話不無道理。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很多是由美國資本美國技術製造的,他們要從產品的銷售中獲得利益。制裁了中國產品,也就損害了向中國投資以及向中國提供技術的美國人的利益。國家利益是全體國人的利益,美國的貿易保護政策保護了一部分國人的利益,卻損害另一部分國人的利益,這能叫維護「國家利益」?
再來看中國。中國官員引資,現在不叫他們是「帶路黨」,是「漢奸」,而是為中國的經濟增長服務,是為「國家利益」。但是,外國資本到中國投資,雖然是一種資本的自由流動,不能說是侵略,卻顯然構成對中國資本的潛在影響,因為它們之間存在競爭關係,「引資」引進了很多他們的競爭對手。中國資本家也是中國人,即便是少數人,「國家利益」也應該包括他們的利益。我們當然不能為了減少他們的競爭對手即所謂的保護「民族工業」不去引資,因為引資可帶來經濟增長,而且只是增加了中國資本的潛在競爭對手,並未侵害中國資本的利益。但為了引資,給予外資種種優惠,而中國資本卻無這種優惠,則直接侵害了中國資本利益,因為它使 競爭不公平。目前外企在中國的「超國民待遇」,就引起國人的不滿。說是「賣國」也不為過。「引資」不是「賣國」,給予外資優惠卻是「賣國」。另外,為了出口,對出口企業退稅,支持它們在國際上與外國企業競爭,看起來很有「中國」立場,是支持「民族工業」,也反映了出口企業包括工人的利益,但對生產內銷產品 的企業卻無退稅,這對產品內銷的企業和中國消費者公平?對納稅人公平?所以,這些引資退稅政策也許能反映部分中國人的利益,甚至是較為多數人的利益,卻很難說是為了「國家利益」。
遷徙和移民自由,受國家權力約束,有兩種情況,一是專制 國家對人民外出的封鎖,社會主義國家就曾被西方輿論稱為監獄,東德追求自由的民眾冒著生命危險越過「柏林牆」,也被稱為「越獄」。二是移民輸入國對國外移民的限制,比如美國的移民政策。前一種情況是專制統治者的瘋子行為,對移民的約束很容易就看出不是為了國家利益。一個不願在此生活的民眾,用武力強迫他留下是什麼國家利益?倒是美國限制外國人進入的移民政策,看起來好像是為了美國的「國家利益」。比如,它減少了外國人與美國人在就業方面的競爭,美國歷史上的「排華法案」,就明顯具有這方面的用意。還有就是它可以提高美國人的人均自然資源佔有率。所以美國的移民政策確實反映了美國人的一些利益。但人也是一種勞力資源,可以創造財富,移民雖然主要是為自已創造財富,卻也為美國創造了不少財富。再從另一角度看,如果美國勞力充沛,勞力成本可能就要低一點,美國很多資本家現在就不會因為外國勞力成本低到外國投資,以致減少美國的GDP和稅收。所以美國的移民政策也很難說是「愛國」的政策。
中美「匯率大戰」是不是「國家利益」的對抗?美國壓人民幣升值,是不是在壓制「中國崛起」?中國抵制人民幣升值,是不是維護中國的經濟繁榮?人民幣升值,可以遏制中國商品對美國的出口,保護美國的製造業,美國人的就業機會,但人民幣升值意味著中國商品在美國的美元價格升高。美國壓人民幣升值,從某一方面看是為美國人就業著想,從另一方面看,又不是為美國消費者著想。同樣,中國抵制人民幣升值,外國商品在中國的價格就會更高,將減少外國商品的進入。顯然,壓低人民幣匯率,可以增出口,保經濟增長。但長期的外貿順差,會使一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會因經濟發展而提高。道理很簡單,中國商品出口多,進口少,中國人消費的總商品少於他們生產的總商品,生活水平能提高?所以,「匯率大戰」很難說是國家利益大戰。或者說是一場說不清楚的模糊的國家利益大戰。但美國煞有其事,中國義正詞嚴,想想也覺好笑。其實,在不同貨幣對市場進行分割時,最好的辦法是政府不要去出台「貨幣政策」對抗他國,而是匯率市場化即自由化,這其中當然 有個人的投機,卻是解決貿易不平衡的最好辦法。
美國打伊拉克是不是為了石油?美國少石油卻消費甚大,石油關係美國國計民生,似乎是一種國家利益。如果打是為了搶石油,那是強盜,美國不屑也沒有這麼幹。如果只是為了買,伊拉克巴不得擴大石油出口,多掙點錢哩,用不著打。那些石油輸出國組織中的國家不是在爭石油輸出份額嗎?如果是為了石油開採權,那只是美國石油資本少數人的利益,為這少數人的利益,花費美國國庫大把的銀子即所有納稅人的銀子去打,合算?公平?如果是美國石油資本因為美國打伊拉克可以不費代價或少費代價拿到石油開採權,石油 產品可以在美國國內賣低價,使全體美國人受益,那世界上的炒家一定會雲集美國,不把美國的石油產品價格炒成與世界市場價格相同,決不會罷休,美國人得不到好處。事實上美國也並沒有因為打伊拉克而強霸採油權。所以我想,美國打伊拉克,不是為了石油。即使美國有為石油打伊拉克的目的,只要沒有搶,它也不可能得到石油利益。可見,在全球化背景下,只要遵循市場而不是強盜原則,即便取得「世界霸權」,也無法獲得「國家利益」。
資源在兩個國家之間的爭奪,確然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國家利益。比如中國南海的石油。然而仔細分析起來,南海石油的爭奪,遠不是爭是你的東西還是我的東西那麼籠統。因為絕大部分像石油這樣的資源,都需開發。我們爭到了南海石油,只是爭到了一種開發主權,有石油開採的發包權力,任何人要開採,都必須向中國政府繳納一定資源稅費。至於開採的石油產品,一進入市場,便分不清是中國的石油,還是沙特伊拉克的石油了,因為它們的價格是世界市場價格,不會高也不會低,中國人消費石油,得去買,而買則不是買中國石油,而是市場上的石油了。我們爭石油,只是爭開發主權,和由此而來的資源稅費,雖仍是國家利益,也要去爭,卻不是生死攸關的爭奪。資源需開發(化費資本技術勞動),石油產品附著大多生產價值,並非純自然資源,和資源產品的市場化,使國家利益比我們所理解的,要弱化很多。資源稅費歸我們,還是石油歸我們,遠不在一個檔次。市場化可以實行資源的全球共享,而大大減少資源爭奪的領域和激烈程度。
我還可以舉出很多例子,說明很多國家權力行為,並不能代表真正的「國家利益」,或者說它所代表的利益是局部的、殘缺的、一部分人的、弱化的。這當然使我疑惑,全世界的國家都宣稱有國家利益,全世界的政治家,外交家都在為他們各自的國家利益奔波,他們相互指責又相互妥協,甚至動武,他們能肯定他們的行為就一定代表了全體國人的「國家利益」?在他們都並不清楚奔波的目的一定能使全體國人受益卻不會損害任何一個國人,即真正的國家利益時,他們或人民如何界定他們是「愛國」還是「賣國」?抑或既不「愛國」也不「賣國」,只是在做無用功?混飯吃?
市場化和全球化不會強化國家利益,反而使國家利益模糊化和弱化。
文章來源:作者提供
近年來,為了遏制中國商品湧入美國,美國出台種種貿易保護政策,現在當然不把這叫反侵略,而是叫維護「國家利益」,但貿易保護維護的是美國的「國家利益」嗎?顯然,它維護的只是與中國商品有競爭關係的資本與工人就業的利益,為了維護這些人的利益,不論採取准入或關稅的措施,都會帶來這類商品價格的上漲,美國人買不到中國的便宜貨了,結果將侵害美國消費者利益。針對美國的貿易保護,中國回應:你們制裁中國產品,也就是在制裁你們美國人。這話不無道理。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很多是由美國資本美國技術製造的,他們要從產品的銷售中獲得利益。制裁了中國產品,也就損害了向中國投資以及向中國提供技術的美國人的利益。國家利益是全體國人的利益,美國的貿易保護政策保護了一部分國人的利益,卻損害另一部分國人的利益,這能叫維護「國家利益」?
再來看中國。中國官員引資,現在不叫他們是「帶路黨」,是「漢奸」,而是為中國的經濟增長服務,是為「國家利益」。但是,外國資本到中國投資,雖然是一種資本的自由流動,不能說是侵略,卻顯然構成對中國資本的潛在影響,因為它們之間存在競爭關係,「引資」引進了很多他們的競爭對手。中國資本家也是中國人,即便是少數人,「國家利益」也應該包括他們的利益。我們當然不能為了減少他們的競爭對手即所謂的保護「民族工業」不去引資,因為引資可帶來經濟增長,而且只是增加了中國資本的潛在競爭對手,並未侵害中國資本的利益。但為了引資,給予外資種種優惠,而中國資本卻無這種優惠,則直接侵害了中國資本利益,因為它使 競爭不公平。目前外企在中國的「超國民待遇」,就引起國人的不滿。說是「賣國」也不為過。「引資」不是「賣國」,給予外資優惠卻是「賣國」。另外,為了出口,對出口企業退稅,支持它們在國際上與外國企業競爭,看起來很有「中國」立場,是支持「民族工業」,也反映了出口企業包括工人的利益,但對生產內銷產品 的企業卻無退稅,這對產品內銷的企業和中國消費者公平?對納稅人公平?所以,這些引資退稅政策也許能反映部分中國人的利益,甚至是較為多數人的利益,卻很難說是為了「國家利益」。
遷徙和移民自由,受國家權力約束,有兩種情況,一是專制 國家對人民外出的封鎖,社會主義國家就曾被西方輿論稱為監獄,東德追求自由的民眾冒著生命危險越過「柏林牆」,也被稱為「越獄」。二是移民輸入國對國外移民的限制,比如美國的移民政策。前一種情況是專制統治者的瘋子行為,對移民的約束很容易就看出不是為了國家利益。一個不願在此生活的民眾,用武力強迫他留下是什麼國家利益?倒是美國限制外國人進入的移民政策,看起來好像是為了美國的「國家利益」。比如,它減少了外國人與美國人在就業方面的競爭,美國歷史上的「排華法案」,就明顯具有這方面的用意。還有就是它可以提高美國人的人均自然資源佔有率。所以美國的移民政策確實反映了美國人的一些利益。但人也是一種勞力資源,可以創造財富,移民雖然主要是為自已創造財富,卻也為美國創造了不少財富。再從另一角度看,如果美國勞力充沛,勞力成本可能就要低一點,美國很多資本家現在就不會因為外國勞力成本低到外國投資,以致減少美國的GDP和稅收。所以美國的移民政策也很難說是「愛國」的政策。
中美「匯率大戰」是不是「國家利益」的對抗?美國壓人民幣升值,是不是在壓制「中國崛起」?中國抵制人民幣升值,是不是維護中國的經濟繁榮?人民幣升值,可以遏制中國商品對美國的出口,保護美國的製造業,美國人的就業機會,但人民幣升值意味著中國商品在美國的美元價格升高。美國壓人民幣升值,從某一方面看是為美國人就業著想,從另一方面看,又不是為美國消費者著想。同樣,中國抵制人民幣升值,外國商品在中國的價格就會更高,將減少外國商品的進入。顯然,壓低人民幣匯率,可以增出口,保經濟增長。但長期的外貿順差,會使一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會因經濟發展而提高。道理很簡單,中國商品出口多,進口少,中國人消費的總商品少於他們生產的總商品,生活水平能提高?所以,「匯率大戰」很難說是國家利益大戰。或者說是一場說不清楚的模糊的國家利益大戰。但美國煞有其事,中國義正詞嚴,想想也覺好笑。其實,在不同貨幣對市場進行分割時,最好的辦法是政府不要去出台「貨幣政策」對抗他國,而是匯率市場化即自由化,這其中當然 有個人的投機,卻是解決貿易不平衡的最好辦法。
美國打伊拉克是不是為了石油?美國少石油卻消費甚大,石油關係美國國計民生,似乎是一種國家利益。如果打是為了搶石油,那是強盜,美國不屑也沒有這麼幹。如果只是為了買,伊拉克巴不得擴大石油出口,多掙點錢哩,用不著打。那些石油輸出國組織中的國家不是在爭石油輸出份額嗎?如果是為了石油開採權,那只是美國石油資本少數人的利益,為這少數人的利益,花費美國國庫大把的銀子即所有納稅人的銀子去打,合算?公平?如果是美國石油資本因為美國打伊拉克可以不費代價或少費代價拿到石油開採權,石油 產品可以在美國國內賣低價,使全體美國人受益,那世界上的炒家一定會雲集美國,不把美國的石油產品價格炒成與世界市場價格相同,決不會罷休,美國人得不到好處。事實上美國也並沒有因為打伊拉克而強霸採油權。所以我想,美國打伊拉克,不是為了石油。即使美國有為石油打伊拉克的目的,只要沒有搶,它也不可能得到石油利益。可見,在全球化背景下,只要遵循市場而不是強盜原則,即便取得「世界霸權」,也無法獲得「國家利益」。
資源在兩個國家之間的爭奪,確然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國家利益。比如中國南海的石油。然而仔細分析起來,南海石油的爭奪,遠不是爭是你的東西還是我的東西那麼籠統。因為絕大部分像石油這樣的資源,都需開發。我們爭到了南海石油,只是爭到了一種開發主權,有石油開採的發包權力,任何人要開採,都必須向中國政府繳納一定資源稅費。至於開採的石油產品,一進入市場,便分不清是中國的石油,還是沙特伊拉克的石油了,因為它們的價格是世界市場價格,不會高也不會低,中國人消費石油,得去買,而買則不是買中國石油,而是市場上的石油了。我們爭石油,只是爭開發主權,和由此而來的資源稅費,雖仍是國家利益,也要去爭,卻不是生死攸關的爭奪。資源需開發(化費資本技術勞動),石油產品附著大多生產價值,並非純自然資源,和資源產品的市場化,使國家利益比我們所理解的,要弱化很多。資源稅費歸我們,還是石油歸我們,遠不在一個檔次。市場化可以實行資源的全球共享,而大大減少資源爭奪的領域和激烈程度。
我還可以舉出很多例子,說明很多國家權力行為,並不能代表真正的「國家利益」,或者說它所代表的利益是局部的、殘缺的、一部分人的、弱化的。這當然使我疑惑,全世界的國家都宣稱有國家利益,全世界的政治家,外交家都在為他們各自的國家利益奔波,他們相互指責又相互妥協,甚至動武,他們能肯定他們的行為就一定代表了全體國人的「國家利益」?在他們都並不清楚奔波的目的一定能使全體國人受益卻不會損害任何一個國人,即真正的國家利益時,他們或人民如何界定他們是「愛國」還是「賣國」?抑或既不「愛國」也不「賣國」,只是在做無用功?混飯吃?
市場化和全球化不會強化國家利益,反而使國家利益模糊化和弱化。
文章來源: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