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富:買賣之間不是恩賜關係

2014年11月22日評論
中共的對外喉舌報章《環球時報》早幾天的社評形容「滬港通」是送到港人口邊的飯,反映了今天北京的政權,仍然不明白,在市場關係當中,買和賣,雙方的關係是對等的。

只有窮得太久的暴發戶,才會認為自己手上的鈔票是身份象徵,用鈔票去侮辱別人。跟這種暴發戶打交道,也是很易令人感到厭惡。對不起,要是我賣的貨真價實,沒有你這個買家,地球還有許多千千萬萬的買家,你鈔票多,但窮得只剩下錢。

中國今天的紙上富貴,究竟是怎樣練成的?在深究這個問題之前,必須要搞清楚一個立場上的問題:我不是說中國所有人都是財大氣粗的暴發戶,而暴發戶的嘴臉,也不是中國獨有。只不過,在過去幾十年來,中國的確到處都是這種沒有內涵但物質過份充裕的人、社會、文化和國家。越是對這個民族有感情的人,就越應該對這個現象感到痛心和憂心。

說到底,要拆解問題的根源,第一個問題就是:究竟這些人、企業和國家,是如何致富?

在大陸,要累積財富,靠生產創造,不是沒有可能,但靠投機炒賣每每賺得更快更多。憑生產創造而成功由小康走向大富大貴的人,心底總存有一份對群眾的謙卑,明白到產品要是得不到市場認同,只要一子錯,滿盤皆落索。

投機炒賣者,雖然都是每天在面對市場的無常,但由於見到失敗者眾,自己的成功,似乎肯定自己的眼光獨到,與別不同;很少人會虛心地反省,更大的可能只是自己的運氣比別人好。事實上,從或然率計算,成千上萬個投機者當中,總有少數人能夠在混沌中,單憑運氣贏走資本市場彩池中的大獎。

在大陸,生產創造者和投機炒賣者,還多了一個獨特的因素,扭曲了他們的價值觀。生產創造者,除了可以用更好更優質的產品來競爭,還可以靠政府有形之手將產品服務的市場圍封起來。要動用政府有形之手,就要有關係。結果,生產者的謙卑漸漸消失,取而代之就是對政府權力的敬畏矛盾。

站在當權者的角度,這種關係無疑是維持專政的理想狀態,與此同時,政治階層可以不同直接勞心勞力參與生產,像古代封建貴族般,坐享別人的勞力成果。至於投機者,在大陸這個政策主導一切的社會,資產價格預測,一樣是靠消息多於分析,結果殊途同歸,所有人都成為了國家機器汲取社會資源的工具。

至於中國政府,今天好像坐擁大筆鈔票,可是,這些鈔票都是來由權力主導的,由上而下的傳導模式。難怪在北京眼中,每項對香港的經濟政策,都是種恩賜。可是,對不起,在真正的自由競爭當中,有鈔票但沒有真正的生財意念,鈔票只不過是呆在抽屜中的一堆廢紙。今天的中共,就是只知道屯積鈔票,卻不明白生財是為何物,就更顯得香港曾經擁有的真正資本主義精神,難能可貴。


文章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相關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