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5年05月15日訊】黃輔棠,自幼在廣州接受專業音樂教育,親身經歷中共破壞傳統文化的文化大革命,70年代留美學習小提琴。只因當時看了一部金庸的小說《神雕俠侶》就觸動了他學習音樂創作的原動力。38年後的《神雕俠侶》交響樂已經落地開花,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作者黃輔棠的心路歷程。
「當時一看了這部小說(《神雕俠侶》),就心底埋藏的最深的那根弦被撥動了。所以我當時就立了一個很大的心願,遠遠超出我能力的心願,就是我這輩子要為這本小說寫部交響樂。」
從立志創作這部曲子到今天已經38年過去了,黃輔棠表示去年還在做部分的修改。雖然歷史久遠,但是實現心願的喜悅已經讓他忘卻當年的辛苦。
「其實現在回過頭來看,我付出的代價很小很小,我得到的很多很多。第一個就是我為了這個做技術準備,我花掉了整整十年的功夫練作曲的技術,所謂作曲的技術,最重要的就是他們叫count point的東西,翻成中文是叫做對位。」
「因為花掉了十年的時間來練這個對位的功夫,所以那就很自然的讓我的作曲技術,在任何的作曲專業的同行之中,都沒有人會挑我的技術上的毛病或者是不足。」
因為自身經歷過文革的衝擊,所以黃輔棠的第一部作品就是紀念張志新和林昭的《紀念曲》。
年輕時經歷的某些東西是刻骨銘心,一輩子不會忘記的。因為我是經歷過整個中國當年60年代文化大革命,我經歷了整個過程。當時我也是紅衛兵中的一員,也是造反派中的一員。這個經歷對我來講,回過頭來看當時我所捲進去,去參與的那個潮流可以說是代表了一種破壞中國文化,破壞人性中善、美這樣一個惡瘤。我感覺到有一種很愧疚的犯罪感,那我能做甚麼東西來懺悔、來贖這個罪呢,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寫點音樂。
新唐人記者楊莉、唐誠紐約報導
「當時一看了這部小說(《神雕俠侶》),就心底埋藏的最深的那根弦被撥動了。所以我當時就立了一個很大的心願,遠遠超出我能力的心願,就是我這輩子要為這本小說寫部交響樂。」
從立志創作這部曲子到今天已經38年過去了,黃輔棠表示去年還在做部分的修改。雖然歷史久遠,但是實現心願的喜悅已經讓他忘卻當年的辛苦。
「其實現在回過頭來看,我付出的代價很小很小,我得到的很多很多。第一個就是我為了這個做技術準備,我花掉了整整十年的功夫練作曲的技術,所謂作曲的技術,最重要的就是他們叫count point的東西,翻成中文是叫做對位。」
「因為花掉了十年的時間來練這個對位的功夫,所以那就很自然的讓我的作曲技術,在任何的作曲專業的同行之中,都沒有人會挑我的技術上的毛病或者是不足。」
因為自身經歷過文革的衝擊,所以黃輔棠的第一部作品就是紀念張志新和林昭的《紀念曲》。
年輕時經歷的某些東西是刻骨銘心,一輩子不會忘記的。因為我是經歷過整個中國當年60年代文化大革命,我經歷了整個過程。當時我也是紅衛兵中的一員,也是造反派中的一員。這個經歷對我來講,回過頭來看當時我所捲進去,去參與的那個潮流可以說是代表了一種破壞中國文化,破壞人性中善、美這樣一個惡瘤。我感覺到有一種很愧疚的犯罪感,那我能做甚麼東西來懺悔、來贖這個罪呢,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寫點音樂。
新唐人記者楊莉、唐誠紐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