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神祕的北京胡同 出總理、將軍達官貴人

2015年06月17日社會
【新唐人2015年06月17日訊】南鑼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區之一,至今已有740多年的歷史,周邊裡各種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厚重深邃,自古都是達官貴人府邸、宅院的聚集地,其中不乏王爺、將軍、總理、大臣和一些社會名流,隨著歲月變遷,如今的南鑼鼓巷已變成了人聲鼎沸商業景區。

南鑼鼓巷位於北京中軸線東側的交道口地區,北起鼓樓東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寬8米,全長786米,與元大都同期建成。位列規劃中的25片舊城保護區之中。因其地勢中間高、南北低,如一駝背人,故名羅鍋巷。清朝乾隆十五年改稱南鑼鼓巷。

南鑼鼓巷是中國唯一完整地保存著,是最富有老北京風情的街巷。東西各有八條胡同整齊排列著,呈「魚骨狀」,又如同一條「蜈蚣」。因此,南鑼鼓巷也稱「蜈蚣巷」。

從南向北,西面的八條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兒胡同、帽兒胡同、景陽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樓苑胡同;東邊的八條胡同是炒豆胡同、板廠胡同、東棉花胡同、北兵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圓恩寺胡同、後圓恩寺胡同、菊兒胡同。

這些胡同名稱是明朝以後逐漸演變來的。比如菊兒胡同,明代叫局兒胡同,後來改稱橘兒胡同,清代宣統時才稱菊兒胡同,延續至今。

南鑼鼓巷曾是達官貴人居住地

南鑼鼓巷周邊胡同裡各種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厚重深邃,曾是元大都的市中心,明清時期則更是一處大富大貴之地,這裡的街街巷巷擠滿了達官顯貴,王府豪庭數不勝數,直到清王朝覆滅後,南鑼鼓巷的繁華也跟著慢慢落幕。

京津冀商業評論報導,緊依皇城根的南鑼鼓巷自然成為歷代官宦貴胄的居住地。南鑼鼓巷中,現今保存下來的歷史最長的故居是清朝首位漢人宰相洪承疇,地址位於現今南鑼鼓巷59號的宅院。洪府按一品大員豪宅規模建於清初,歲月變遷,現已變成10多個獨立四合院和平房大雜院。

橫跨炒豆胡同71號至77號、板廠胡同30號至34號的僧格林沁王府則是南鑼鼓巷唯一一座王府級別的大宅。

除此之外,皇太極四子輔國公葉布舒、大清最後一個皇後婉容、清末大學士文煜、內務府大臣奎俊、清末將軍鳳山、代理大總統馮國璋、代理國務總理靳雲鵬等清代及民國高官都在此居住過。

南鑼鼓巷胡同的變遷

不過,北京的大多數胡同在「文革」期間都遭到損毀。當時,南鑼鼓巷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毀壞,胡同裡的門墩、牌樓、磚雕、女兒牆、石碑等均遭受到破壞。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北京受到影響,大量房屋倒塌,道路受損。南鑼鼓巷中的很多居民也因自己房屋倒塌,而住進搭建的簡易棚。房屋修好後,居民們搬回原來的住宅,但是臨時簡易棚沒有拆掉,致使很多四合院的格局遭到破壞。

不過,通過一些殘留下來的拱門磚雕、照壁、影壁、門墩等,還能夠依稀感受到這裡原有的輝煌。

1990年,南鑼鼓巷被列為北京市第一批歷史文化保護區後,北京市東城區投入大量資金,對其進行多次整修和環境綜合整治,希望它依託胡同、四合院的歷史人文特色成為中外遊客來到北京必去參觀的一景。

2000年後,南鑼鼓巷的南端,圍繞中央戲劇學院附近,率先出現了一些在院落中經營的小酒吧、咖啡館。

2006年開始,東城區政府更是斥資三億,對南鑼鼓巷進行修繕,還鋪設了一條仿古石磚路。使這條百年來幽靜的老巷,徹底變成了人聲鼎沸的商業街。

原本這裡的老住戶都成了房東,一間間臨街的老房子,現在都成了「搖錢樹」。胡同中的人不在了,宅院也不見了,京腔京韻更是聽不到了,剩下的只是一個為發展旅遊而複製出的商業景區。

相關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