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6年10月14日訊】古人稱官府為老爺,意為喚醒其為百姓的父母,而心慈的父母官也比比皆是。《皇明通記》記載了這樣的故事。
明朝宣宗年間,江南直隸巡府周文襄公忱,愛民如子,理財沒有能夠超過他的,每到一處,一下車,就訪民問苦。以為蘇州松江賦稅太重,非常憂慮,於是想在豐年,用官鈔糶米,儲藏積累,以備災年賑濟。
宣德八年冬天,向上報告準備賑濟糧倉的辦法。命令一下達,就和蘇州太守況鍾、松江知府趙豫、常州知府莫愚,協商實行,蘇州得米三十萬石,連同松江、常州的,分藏於各縣。
第二年江南大旱,蘇、松饑民達三百多萬,發放了所有的糧倉還不夠救濟。通過這個教訓,忱公又在想更好的辦法。他查到以前儲備秋糧時,負責的官員,多收糧而不上繳,損失國糧多年。於是忱公就在水道旁邊設置收糧場所,選人總收發運,百姓把糧食直接上繳,不再通過中間人,減少費用三分之一。又因為三府要運糧一百萬石,儲藏到南京倉庫,作為北京軍職月俸,運輸費用達每石六鬥,所以忱公就和況鍾等人商量。公說:「他們能夠在南京受俸,就不能在這裡受俸嗎?如果在這裡發給他們,不但免除勞民之苦,而且節省費用六十萬石。用這些支出來充實賑濟糧倉,今後就沒有憂患了!」況鍾等人都說好,於是上報朝廷推行。
這樣蘇州就得米四十萬石,又有平糶所儲六十多萬石。有了這麼多糧食,忱公便說:「今後不僅要救濟農民,凡是運輸有欠失的,也可以從這裡借給他,在秋收還清,如果民夫修築堤岸,開通河道,也可以統計人數給予救濟。」朝廷批准了他的計劃。
來年,江南又大旱,上命各地大發賑濟。從此以後,田禾受災,而百姓沒有飢餓,數年中救活災民百多萬。
正統元年,忱公核定官田徵收標準,蘇州一府就減收秋糧八十多萬石,其他地方差別不等。
蘇、松三百年來,造福百姓最多的,首屈一指應當是忱公了,但公並不就此滿足,他一生平易近人,慈悲喜捨,出於天性。出家僧人有所建造,向公募捐,公從來沒有一次拒絕,並往往高於募捐的數目,而公的財富反而越來越多。江南人依託他,把他看做福星,二十多年,百姓生活在他的治下,很是辛運。
責任編輯:又容
明朝宣宗年間,江南直隸巡府周文襄公忱,愛民如子,理財沒有能夠超過他的,每到一處,一下車,就訪民問苦。以為蘇州松江賦稅太重,非常憂慮,於是想在豐年,用官鈔糶米,儲藏積累,以備災年賑濟。
宣德八年冬天,向上報告準備賑濟糧倉的辦法。命令一下達,就和蘇州太守況鍾、松江知府趙豫、常州知府莫愚,協商實行,蘇州得米三十萬石,連同松江、常州的,分藏於各縣。
第二年江南大旱,蘇、松饑民達三百多萬,發放了所有的糧倉還不夠救濟。通過這個教訓,忱公又在想更好的辦法。他查到以前儲備秋糧時,負責的官員,多收糧而不上繳,損失國糧多年。於是忱公就在水道旁邊設置收糧場所,選人總收發運,百姓把糧食直接上繳,不再通過中間人,減少費用三分之一。又因為三府要運糧一百萬石,儲藏到南京倉庫,作為北京軍職月俸,運輸費用達每石六鬥,所以忱公就和況鍾等人商量。公說:「他們能夠在南京受俸,就不能在這裡受俸嗎?如果在這裡發給他們,不但免除勞民之苦,而且節省費用六十萬石。用這些支出來充實賑濟糧倉,今後就沒有憂患了!」況鍾等人都說好,於是上報朝廷推行。
這樣蘇州就得米四十萬石,又有平糶所儲六十多萬石。有了這麼多糧食,忱公便說:「今後不僅要救濟農民,凡是運輸有欠失的,也可以從這裡借給他,在秋收還清,如果民夫修築堤岸,開通河道,也可以統計人數給予救濟。」朝廷批准了他的計劃。
來年,江南又大旱,上命各地大發賑濟。從此以後,田禾受災,而百姓沒有飢餓,數年中救活災民百多萬。
正統元年,忱公核定官田徵收標準,蘇州一府就減收秋糧八十多萬石,其他地方差別不等。
蘇、松三百年來,造福百姓最多的,首屈一指應當是忱公了,但公並不就此滿足,他一生平易近人,慈悲喜捨,出於天性。出家僧人有所建造,向公募捐,公從來沒有一次拒絕,並往往高於募捐的數目,而公的財富反而越來越多。江南人依託他,把他看做福星,二十多年,百姓生活在他的治下,很是辛運。
責任編輯:又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