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諸王之三:少康中興
少康在有仍國,帝相的妃子後緡一心一意教導相的遺腹子少康。自幼,少康就聼母親向他講述先祖大禹如何心懷天下、勤懇劬勞,並告誡他要和先祖大禹一樣,關愛天下庶民。後緡也講到太康被逐,仲康淪爲有窮國的傀儡,仲康之子相流亡在外,又被寒浞派兵追殺被迫自刎,又歷經了有窮氏後羿和寒浞之亂,這些夏朝的奇恥大辱。長大後,少康立誓要洗雪降臨在大禹後裔頭上的恥辱。少康沉著地籌劃每一步,沉穩地展開了夏朝的復國大業。
在母親的娘家,有仍氏讓少康當牧正看顧牛羊牲口,以作爲一種障眼法,保護少康不被寒浞發現。然而少康長大成人後,還是被寒浞發現了。寒浞派自己的兒子寒澆前來追殺少康,少康只得離開有仍氏,出逃到有虞國。
在寒浞的虎視眈眈下,敢於接納少康的諸侯國不多。有虞是舜帝當年建立的諸侯國,有著其它諸侯國沒有的尊貴和國力,也有著其它諸侯國沒有的膽魄。有虞的君主虞思竭盡全力幫助少康。他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少康,在一個名叫綸的地方給他有田一成(方十裡),有眾一旅(五百人),並讓他擔任庖正,也就是主掌廚事。這樣,少康有了人馬和領地,又有廚師的身分作為掩護。
少康(大紀元製圖)
於是,少康展開了籌謀已久的復國大業。他「布其德,兆其謀,以收夏衆,撫其官職」。少康在自己的領地廣施恩德,善待下屬,很快,他培養出一隊出生入死、勇敢無懼的精兵,接著,他一個個找回昔日夏朝的族人。少康禮賢下士,廣得民心。
夏朝遺臣伯靡是一個長於謀略的賢臣。後羿竊據夏的時候他降於後羿;當寒浞背叛後羿稱王,血洗後羿一家人竊據大夏時,他奔逃至有鬲氏(今山東德州)。大約在這同時,帝相的妃子後緍逃到了有仍氏,生下了少康。三十多年後,成熟穩重的少康來到有鬲氏向伯靡謙恭地求教,商討復國的大計。自從太康的五個弟弟以馬車載著母親徘徊在河畔,一曲曲唱出失國的悲歌以來,這一對夏朝的君臣等待復國的時刻已經很久了。
面對竊據了大夏的有窮氏,失國的少康是以小擊大、以卵擊石,需要以智慧來彌補國力和軍力的不足才能有獲勝的機會。在伯靡巧妙的運籌帷幄下,少康展開了猶如今天的反間計,離間寒浞的兩個兒子寒澆和寒豷,又派女艾去寒澆的封地過刺探敵情。
伯靡在有鬲集結了居住在斟灌氏、斟尋氏的夏朝遺民,和少康的軍隊會師,在少康的率領下攻下有窮,接著長驅直入攻入夏都殲滅寒浞。伯靡和衆兵將擁戴少康為王。《帝王世紀》上記載:「少康遂滅過、戈,復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
奪回故土後,少康命長子季杼攻打寒浞次子寒戲(即寒豷)的封地戈邑(今河南太康與杞縣之間)。寒戲勇猛善戰,杼使用驕兵之計,先派老弱殘兵上前交戰,使寒戲輕敵,一路追殺,闖入了季杼設下的埋伏而大敗,寒戲的人馬全軍覆沒。
失國四十年之後,少康終於光復了位於尹水洛水兩河流域的大禹締造的大夏疆土。諸侯紛紛來朝,慶賀夏王國復國。之後少康勵精圖治、治理河水,再度贏得了諸侯的擁戴,史稱「少康中興」。
對於少康在如此艱困的條件下忍辱負重,終於擊潰善射的有窮國,復興夏王國,史家有十分中肯的評價。「少康生於滅亡之後,降為諸侯之隸,崎嶇逃難,僅以身免,能布其德,而兆其謀,卒滅過、戈,克復禹績。非至德弘仁,豈濟斯勛?」
夏朝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圖(網絡圖片)
少康在位二十二年,在這期間,大夏逐漸恢復了昔日的景象,在衆諸侯國中再度建立起威信。少康晚年,爲了大禹陵墓的祭祀不至於中斷,特將庶出的無餘封在越地,奉守大禹在會稽的陵寢宗廟,每歲春秋舉行盛大祭祀。無餘駐守越地,是越國的始祖,以會稽山南的故越城為都城。
少康復國之後,夏朝經歷了季杼、槐等果敢廉明的帝王,進入了夏朝的治世。
在三皇時代,君王是來奠定文化的半神,有著超凡的盛德和天分。繼三皇之後,人君是「神於天,聖於地」的天下的共主,由有天命、大德與大神通者來繼承大位,承用天帝的尊號,稱爲「帝」,曰黃帝、帝少昊、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帝禹等,被後世尊稱為「五帝」時代。
在啟傳位於太康之後,「家天下」的格局確立下來,王位的傳襲依循人世間的倫常,父傳子,或者是兄終弟及,不再是昔日聖王相傳的禪讓制度,出現了君王有德、失德甚至是暴虐智昏等各種表現。
君王統治時期的治亂表現,警示著為王者,只有修德行善才能承擔起上天授予的天命。在一治一亂的交替中,這種動蕩起伏的安排貫穿了華夏數千年的朝代史。
王季杼
少康駕崩後,長子季杼登上王位,時年三十九歲。史料中季杼又被稱爲帝寧,「一號後予,或曰公孫曼,能率禹之功,夏人報祭之。在位十七年。」季杼在位時曾兩次遷都,第一次遷到原(今河南濟源縣),後來又從原遷移到老邱(今河南開封東北)。季杼是少康的長子,就是當年有虞氏的首領姚思賜給少康的二姚所生的兒子。在他還是個十七八歲的少年的時候,就追隨父親和寒浞作戰,在少康所帶領的多次復國的戰役中立下戰功,一舉攻下寒浞之子寒豷的封地戈邑。少康復國後,季杼在少康率領貴族從舊都斟尋遷入新都原邑後留守舊都,十分受到倚重。在夏朝中興後的君王中,杼是較有作爲的。
杼在戰事上頗有一些天分。除了領軍作戰十分的驍勇外,還擅長製做戰甲與兵器。《世本作篇》上記載「杼作甲」、「杼作矛」。《史記‧夏本紀‧索隱》引「季佇作甲」,《初學記二十二》則引「輿作甲」。輿是杼的兒子。
杼與輿父子二人以獸皮和籐做甲。杼還砍下樹枝削成銳利的長矛,矛尖上捆綁青銅或石、骨,是攻無不克的武器。身披堅固的籐甲,夏王國的兵卒勇猛向前,不怕刀戈箭矢。再配上季杼發明的銳利長矛,季杼的大軍頗有些重拾大禹時代堅不可摧、大勝三苗的雄風的意味。
季杼率領披一身鎧甲、手持長矛的軍陣征伐東夷,一直攻到東海之濱,九夷各部落紛紛臣服,夏王國的領土向東擴展。季杼先後遷都至原(河南濟源西北)和老丘(今河南陳留),使夏朝的版圖擴大到淮河流域,夏文化的腹地也更為廣大。
太康失國之後,夏朝歷經了一連串的磨難,百廢待興。季杼繼承少康的帝位,竭力整頓夏王國。他在位時,夏朝的國力達到了頂峰。帝杼在擴大版圖的同時,儘力治理位於兩河間的國土,帶給百姓安和穩定的生活。
在寒浞奪夏位期間,黃河水泛濫成災,民居和良田大片損毀,大禹時疏浚的水道多荒廢失修。少康十一年任命商侯冥為水正,治理黃河水患。
冥姓子,是契的後代,商族的先公,商部族第六任部落首領。冥也是帝相時馴馬、製作馬車的商侯相土的曾孫。和大禹一樣,冥治水勤勤懇懇,一治十幾年,一直從少康十一年治理到了夏杼的時代。帝杼十三年,冥在黃河治水時不幸去世。後世記載商侯冥因用心治水而死於河:「冥勤其官而水死。」後世把冥奉為水神,稱之為玄冥。
冥死後,他的兒子王亥繼承父德治水成功,夏王把殷地封給了他,並追封冥為殷侯。有了殷地之後,解決了商地長久以來的缺水之患,商侯改稱「殷侯」。王亥即位後馴養牛群,役使牛駕車,出現了牛車。夏芒三十三年,子王亥帶領族人遷居到殷。
季杼在位十七年後駕崩。由於他在開疆擴土和國力上的建樹,季杼爲萬民所紀念。「杼能帥禹者也,夏後氏報焉。」因爲季杼能以大禹爲表帥,夏後族人以十分貴重稀有的「報祭」來祭祀他。報祭也叫告祭, 即「祰」,是古代報答先人恩德的盛大祭禮,和禘、郊、祖、宗一起作爲古代五種大型國之典祀。#
參考文獻:
1. 《春秋左傳正義》
2. 《帝王世紀》
3. 《綱鋻易知錄》
4. 《藝文類聚》
5. 《史記》
6. 《禮記正義》
7. 《國語》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反饋信箱:zglszs@feitiancollege.org
點閱《中國歷史正述》系列文章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王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