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像為何穿帝王服飾 原因你知道嗎?

2024年11月14日文化漫步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4年11月14日訊】孔子被譽為「萬世師表」,在中國各地孔廟,人們會發現孔子像著帝王服飾,手捧鎮圭,是一副帝王的儀容。孔子塑像為何是帝王像呢?這其中是有講究的。
最早的孔廟是位於孔子故裡、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的曲阜孔廟,又稱「闕裡至聖廟」,始建於魯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經過歷代增修,成為孔廟之祖庭。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大成殿內供奉的孔子塑像,是1983年按照清雍正八年的孔子塑像複製的,孔子像端坐在神龕之上,頭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鎮圭,一副帝王的儀容。
孔子像為何穿帝王服飾 原因你知道嗎?
曲阜孔廟的孔子像資料圖。(三獵/維基百科)
浙江衢州的孔氏南宗家廟以及河北承德的熱河文廟,供奉的孔子像也同樣是帝王像。許多人感到好奇,被尊為萬世師表的孔子,首倡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開平民教育之先河,為什麼孔子像卻是帝王像呢?
這是因為孔子的儒家學說受到歷代帝王的尊崇,自漢武帝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唐太宗尊奉孔子為「先聖」,詔令全國各州縣學校皆建孔子廟。
唐玄宗追諡孔子為「文宣王」,宋真宗追封孔子為「玄聖文宣王」「至聖文宣王」,「加冕九族,服九章,從上公制」。
元成宗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清順治帝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至聖先師」。
清康熙皇帝親筆御書「萬世師表」,稱讚孔子是天下人的老師。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有「素王」的美稱,自唐代以後,各地孔廟在塑造孔子像時都採用了帝王的服飾裝扮,以體現孔子的尊崇地位。
清雍正時期,孔子塑像冠冕服飾按照周代帝王最華貴的服飾標準,冕十二毓、服十二章、玄衣纁裳。
冕旒是中國古代最尊貴的一種禮帽,其頂端有一塊長形冕板,叫「延」。延通常是前圓後方,用以象徵天圓地方。延的前後檐,垂有若干串珠玉,以彩線穿組,名曰:「冕旒」。
冕旒的多少和質料的差異,是區分貴賤尊卑的標誌。禮運曰:「天子之冕朱綠藻十有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
據說,置旒的目的是為了「蔽明」,意思是王者視事觀物,不可「察察為明」,必須洞察大體而能包容細小的瑕疵。
十二章服是指中國古代帝王冕服上飾有12種紋樣的服飾。12種紋樣,即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彞、藻、火、粉米、黼(fǔ)、黻(fú),早期手繪、晚期用刺繡繡於服裝之上。
十二章圖案各有深刻的寓意,據史載:日、月、星辰稱為「三光」,取其「照臨」之意;山,能行雲雨,人所仰望,取其鎮重之意;龍,變化無方,取其神;華蟲,為雉,文采昭著,取其文。
宗彞,為宗廟祭器,繪虎、鵻二獸,取其祀享之意。又有一種說法認為,宗彞繪虎,是取其嚴猛,繪「鵻」,即鵓鴣鳥,是取其智。
藻,水草之有文者,取其文,取其潔;火,取其明,取其炎向上;粉米,即白米,取其潔白能養人;黼,作為斧形,刃白而銎黑,取其能斷之意。
黻形為「亜」,一種說法認為是古「弗」字,取「拂弼」之意。另一種說法認為,是兩「己」或兩「弓」相背,取臣民背惡向善之意,亦取君臣離合,去就之理。
鎮圭,是古代朝聘所用的信物。古代以玉作瑞信之物,用於朝聘,計六種,故名「六瑞」,六瑞形制大小各異,以示爵位等級之差別。
《周禮.春官》載: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
王執鎮圭,為六瑞之一,也作「填圭」。「鎮,安也,所以安四方。鎮圭者,蓋為四鎮之山為瑑飾,寺長尺有二寸」。
(責任編輯:唐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