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西方企業最新戰略:避開中國

2025年02月18日中國禁聞新聞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5年02月19日訊】自2018年美國對中共發起貿易戰後,許多西方科技公司為降低對中國供應商的依賴,選擇「中國+1」(China Plus 1)策略,也就是在中國投資運營的同時,也在其它國家尋找新的製造基地作為補充。但如今,「避開中國」(Anything But China)已經成為許多西方科技公司的最新戰略,而且這一趨勢在美中科技摩擦核心的半導體領域尤為明顯。
《華爾街日報》2月17日報導,「避開中國」(「Anything But China」,ABC)成為越來越多西方科技公司的最新戰略。
馬來西亞半導體產業協會主席王壽苔(Wong Siew Hai)表示,「企業都在嘗試尋找中國的替代者。不再有『適時制』(just-in-time)策略,有人將新策略稱為『備用制』(just in case)。」
大紀元專欄作家王赫:「這個是從過去美國所推行的有案外包、禁案外包進一步向前拓展,這樣對中共的打擊是更大的。中共和世界的對抗,那麼這個世界可能就要分裂。這就會導致大量的工業產業,特別是先進的、高端的產業鏈會從中國移出。從目前這個勢頭來看,供應鏈的去中國化已經無法避免了。」
美國聖托馬斯大學國際研究講座教授葉耀元指出,這些外資要撤離中國存有一定難度,一是要為中國工廠找到合適的買家,同時在技術上又不讓中共予取予求,其次就是如何讓資金安全撤離中國。
美國聖托馬斯大學國際研究講座教授葉耀元:「難歸難,但我覺得大多數的公司,就是跨國公司都在做這件事情。」
之前中共實施嚴厲的疫情封控,導致從iPhone到汽車等各類產品的生產陷入停頓,也引發大量西方公司從中國撤離到越南和印度等地。
隨後,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產業實施出口管制,加速了這一轉變。
報導指出,「避開中國」的趨勢在與半導體相關的產品中尤為明顯。
2022年美國禁止向中國出口AI芯片後,AI伺服器的生產逐漸轉向墨西哥和馬來西亞。
而據美國《芯片法案》(Chips Act)規定,獲得美國補貼的企業10年內不得在中國擴大產能。
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科林研發(Lam Research)等美企正在剔除中國供應商,先進能源工業公司(Advanced Energy Industries)計劃關閉中國工廠。
英偉達(Nvidia)已經在越南設立研發中心,邁威爾科技(Marvell Technology)擴展了越南的工程師團隊,並裁減中國研發團隊。
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等消費類設備也出現了將生產遷出中國的情況。
雖然中國筆記本電腦產量占全球近100%,但集邦諮詢(TrendForce)預測,2025年占比將降至80%。而泰國筆記本電腦出口量在四年內增長近八倍。
葉耀元表示,這些外資之所以要撤離,除了中國市場本身的問題及其衰敗,中國的勞動成本越來越高,還有川普2.0開啟後,美國希望在整個製造業上跟中國儘量脫鉤。
葉耀元:「例如說,美國之前去移除掉750塊美金的免關稅小包裹的運輸,用這個方式去打擊像是天貓,像是SHEIN這些所謂中國的在美國公開的這些電商。
「它裡面一定會用到某種程度的積體電路板的一個製造,那未來就是假設你透過這樣子產品要想要涉入美國市場是做不到的。這就是為什麼對於這些積體電路板的製造商來講,或芯片製造商來講,它繼續扒著中國的市場,其實對它來講百害而無一利,尤其是會因為為了要屈就於中國市場,可能會失去美國這一塊全世界最大的餅。」
與過去僅遷出組裝環節不同,標普(S&P)報告指出,當前的供應鏈轉移涉及感測器、印刷電路板(PCB)和電力電子設備等關鍵元件,需大量前期投資,使撤離中國的趨勢更具長期性。
王赫:「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電子組裝國家,中國生產的工業中間品在全世界比重占了12%,中國的出口在全世界的比重大概是14%多點。如果中國跟西方的貿易脫鉤加速進行的話,對中國經濟的打擊將是根本性的。」
近期川普政府對所有中國進口商品加徵10%關稅,並計劃進一步提高。
而據中國美國商會最新調查,在368家會員企業中,約1/4的科技和研發公司表示已開始將供應鏈撤離中國。
編輯/王子琦 採訪/常春 後製/高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