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7年05月30日訊】今天(黃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是「開端、開始」的意思,端午時節天地間達到陽氣純青之際,五月初五「重午」一到,是炎炎熱夏開啟之時。端午節在中國傳統節慶中,歷史悠久,每逢端午,民間有幾件必作之事。
吃粽子的習俗源自春秋時期楚人祭屈原之殤:「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
《續齊諧記》還記載,「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爲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採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於是自漢代以後,筒粽蓋上了楝樹葉並縛上五色絲繩,以防粽子爲水中蛟龍所竊。
端午吃粽子。(pixabay.com)
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五月為「惡月」,是邁入仲夏、疫癘流行的季節;五月五日即「惡日」,是盛暑開端。民間有句俗諺︰「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因此智慧的中國人在「天中」即端午這天用「五瑞」剋制「五毒」。
剪紙五毒圖(網路圖片)
五毒是指蛇、蠍子、蜈蚣、蟾蜍、蜘蛛(有稱壁虎)。五瑞指的是菖蒲、艾草、石榴、蒜頭和龍船花等五種製毒的祥瑞植物。這些植物散發「香氣」可驅除溽暑毒害,而且有的具有藥效能強身健體,有的則具有毒性,可以毒製毒。
還有的地區用彩色紙把五毒剪成圖像或貼在門、窗、炕上,或繫在兒童的臂上,以辟毒的作法。有的還把五瑞壓住五毒串起來掛在門前顯眼的地方,叫「懸端午景」。人們以菖蒲作寶劍,以艾作鞭子,以蒜頭作錘子,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是斬除妖魔的「三種武器」,又稱「端午三友」。
消病雄黃,點點畫。(白亞仕/大紀元)
有俗諺說:「飲雄黃酒,百病多遠走」,古代延續至今都有在端午這天飲雄黃酒的習俗。清代《燕京歲時記》說:「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曬之,用塗小兒額及鼻耳間,以避毒物。」還有習俗沾點雄黃酒在小兒額頭上寫上「王」字以避毒物。
端午節時常見家家戶戶門口、簷下、門楣上都掛菖蒲和艾草,以驅除疾厄。《荊楚歲時記》錄:「荊楚人以五月五日並蹋百草,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古時中國南方荊楚一帶的人,在端午日雞未鳴前即趕早出門去採艾,挑撿最像人形的艾草帶回家掛在門楣上以驅毒。此外,有人將艾草紮成小虎形,或剪綾綵為虎形再黏貼上艾葉,在端午節時配戴稱為「戴艾虎」。
端午佩戴香包辟邪。(王嘉益/大紀元)
端午節小孩佩戴內有硃砂、雄黃、香藥的香囊、香包,有避邪驅瘟之意。香囊,外包以絲布,再以五色絲線扣成索,作動物、花、鳥、粽子等各種不同形狀,形形色色,玲瓏可愛、香氣四溢。
民間流傳,端午日「午時水」充滿純陽之氣,可以久存不壞,用來飲用、淨身可以禳毒防疫。
戰國時代楚辭記載,取用端午日的午時水,加入菖蒲入浴洗身、洗頭,叫「浴蘭湯」,蘭是「福蘭」也就是菖蒲的別稱。還有飲「菖蒲水」、化「菖蒲妝」的習俗。
端午節流傳有立蛋遊戲的風俗,傳說在端午節立蛋得好運。在端午節這天正午時分比平時更容易把雞蛋立起來,立起來的雞蛋甚至可以好些天不倒。有人說端午節天地間陰陽五行逢純陽,雞蛋吸收滿滿的天地旺盛陽氣,所以容易立起來。
鍾馗畫像。(維基百科)
在中國江淮地區,端午節時幾乎家家懸掛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傳說唐明皇開元年間,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大鬼便把它捉到吃了,明皇喝問,大鬼說:「我叫鍾馗,是終南山的進士,因面貌醜陋,應考不第,便自盡了。現在我誓為陛下除去天下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文:曾書華/責任編輯:寶來)
吃粽子
吃粽子的習俗源自春秋時期楚人祭屈原之殤:「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
《續齊諧記》還記載,「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爲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採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於是自漢代以後,筒粽蓋上了楝樹葉並縛上五色絲繩,以防粽子爲水中蛟龍所竊。
端午吃粽子。(pixabay.com)
驅五毒
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五月為「惡月」,是邁入仲夏、疫癘流行的季節;五月五日即「惡日」,是盛暑開端。民間有句俗諺︰「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因此智慧的中國人在「天中」即端午這天用「五瑞」剋制「五毒」。
剪紙五毒圖(網路圖片)
五毒是指蛇、蠍子、蜈蚣、蟾蜍、蜘蛛(有稱壁虎)。五瑞指的是菖蒲、艾草、石榴、蒜頭和龍船花等五種製毒的祥瑞植物。這些植物散發「香氣」可驅除溽暑毒害,而且有的具有藥效能強身健體,有的則具有毒性,可以毒製毒。
還有的地區用彩色紙把五毒剪成圖像或貼在門、窗、炕上,或繫在兒童的臂上,以辟毒的作法。有的還把五瑞壓住五毒串起來掛在門前顯眼的地方,叫「懸端午景」。人們以菖蒲作寶劍,以艾作鞭子,以蒜頭作錘子,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是斬除妖魔的「三種武器」,又稱「端午三友」。
消病雄黃,點點畫。(白亞仕/大紀元)
飲雄黃酒驅百病
有俗諺說:「飲雄黃酒,百病多遠走」,古代延續至今都有在端午這天飲雄黃酒的習俗。清代《燕京歲時記》說:「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曬之,用塗小兒額及鼻耳間,以避毒物。」還有習俗沾點雄黃酒在小兒額頭上寫上「王」字以避毒物。
懸艾草戴艾虎
端午節時常見家家戶戶門口、簷下、門楣上都掛菖蒲和艾草,以驅除疾厄。《荊楚歲時記》錄:「荊楚人以五月五日並蹋百草,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古時中國南方荊楚一帶的人,在端午日雞未鳴前即趕早出門去採艾,挑撿最像人形的艾草帶回家掛在門楣上以驅毒。此外,有人將艾草紮成小虎形,或剪綾綵為虎形再黏貼上艾葉,在端午節時配戴稱為「戴艾虎」。
端午佩戴香包辟邪。(王嘉益/大紀元)
佩戴香包避邪
端午節小孩佩戴內有硃砂、雄黃、香藥的香囊、香包,有避邪驅瘟之意。香囊,外包以絲布,再以五色絲線扣成索,作動物、花、鳥、粽子等各種不同形狀,形形色色,玲瓏可愛、香氣四溢。
洗五時水 浴蘭湯
民間流傳,端午日「午時水」充滿純陽之氣,可以久存不壞,用來飲用、淨身可以禳毒防疫。
戰國時代楚辭記載,取用端午日的午時水,加入菖蒲入浴洗身、洗頭,叫「浴蘭湯」,蘭是「福蘭」也就是菖蒲的別稱。還有飲「菖蒲水」、化「菖蒲妝」的習俗。
端午立蛋
端午節流傳有立蛋遊戲的風俗,傳說在端午節立蛋得好運。在端午節這天正午時分比平時更容易把雞蛋立起來,立起來的雞蛋甚至可以好些天不倒。有人說端午節天地間陰陽五行逢純陽,雞蛋吸收滿滿的天地旺盛陽氣,所以容易立起來。
鍾馗畫像。(維基百科)
懸掛鍾馗像
在中國江淮地區,端午節時幾乎家家懸掛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傳說唐明皇開元年間,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大鬼便把它捉到吃了,明皇喝問,大鬼說:「我叫鍾馗,是終南山的進士,因面貌醜陋,應考不第,便自盡了。現在我誓為陛下除去天下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文:曾書華/責任編輯: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