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7年06月01日訊】懸空寺座落在中國山西省渾源縣城南5公裡處的金龍口西峰絕壁上。此寺始建於北魏的晚期,後金、元、明、清各代均有修繕。懸空寺三層九脊,共有樓閣殿宇40間,上載危岩,下臨深谷,鑿石為基。登樓俯瞰,有如置身於絕壁深淵之中。
在半山腰建築寺廟,可謂是超凡之作。「懸空寺」以其玄妙的特點譽滿古今建築史。無論是從它的設計構思,還是它的建築構想,它的大膽、它的奇巧、它的無畏都足以讓人驚慕慨嘆不已!
「懸空寺」座落在被譽為北嶽恆山腳下的金龍峽谷兩側翠屏峰的懸崖峭壁之上。這裡山勢陡峻,兩邊是直立百米、如同斧劈刀削一般的懸崖,只在懸崖的中部略有凹曲之處,懸空寺就把握了這僅有的落腳點而建在懸崖之中,也可以說是建絕壁之上。俗語說:「平地起高樓」,可是,懸空寺卻反其道而行之,把寺廟懸空而建,這裡一定大有乾坤。
「懸空寺」的結構極其精妙,是古今建築史上的奇蹟。(網絡圖片)
懸空寺有一楹聯:「蘊畢昂之精,霞蔚雲蒸,萬丈光芒連北極;作華夷之限,龍盤虎踞,千秋保障鎮邊陲。」
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遊覽懸空寺後,在石崖上書寫了「壯觀」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遊恆山日記》中寫道:「入則樓閣高下,檻路屈曲。崖既矗削,為天下巨觀,而寺之點綴,兼能盡勝。依岩結構,而不為岩石累者,僅此。」
「懸空寺」上載危岩,下臨深谷;鑿石為基,就岩起屋。(網絡圖片)
懸空寺正如古代詩人描繪的那樣:「飛閣丹崖上,白雲幾度封。」「蜃樓疑海上,鳥道設雲中。」懸空寺因為「面對恆山,背倚翠屏;上載危岩,下臨深谷;鑿石為基,就岩起屋;結構驚險,造型奇特」而被列為恆山十八景之冠。
懸空寺的結構十分精巧,整座寺廟由立木和橫木支撐。這些以橫木為梁者叫做「鐵扁擔」,是用當地的特產鐵杉木加工成為方形的木樑,深深插進岩石裡去的。據說,木樑用桐油浸過具有防腐作用。
每根立木都是功不可沒的。這些立木落點都經過精心計算,以保證能把整座懸空寺支撐起來。據說,有的木柱起承重作用;有的是用來平衡樓閣的高低;有的要有一定重量加在上面,才能夠發揮它的支撐作用,如果空無一物,它就無所借力了。這個奇妙的原理是現代科學理論很難想像的。所以從遠處看人們把懸空寺稱為「三根馬尾空中吊」。
雖經歷過多次地震,「懸空寺」整體結構卻安然無恙,令人稱奇。(網絡圖片)
據說懸空寺是北魏時一位叫瞭然的和尚所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雖經過維修乃至多次地震,整體結構仍是安然無恙。這不可不說是建築史上的奇蹟。更令人深思的是懸空寺的建造與常規設計完全不同。
懸空寺對於「居住者」也是有要求的,因為膽小者根本就不敢懸空而居。懸空寺共有殿宇樓閣四十餘間。上下有螺旋式樓梯相通,走在木梯上,前人似踩在後人的頭頂;中心閣與邊閣之間搭有棧道,一踩上去就「吱吱」作響,顫顫悠悠,透過板的縫隙還能望見百丈深谷,令人驚魂。
可是對於淨心潔慮的和尚來說,他們是無畏的。以現代人那種完全依賴於實證科學的思維方式來看,常人很可能會產生重重顧慮——「木頭結不結實?」「踩斷了怎麼辦?」「別被風吹下去?」「掉下去就沒命了」,怎敢在上面居住呢?可是對於修行的和尚來說,因為他對佛是相信的:「有佛保佑」、「人各有命」,他就不會把生死看得那麼重,居住者們感到「有佛而心定」,這些突顯出思想觀念的差異所帶來不同的狀態。
懸空寺建成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網絡圖片)
更為令人震驚的應該是它的設計構思與選址。「在懸崖上建廟」這一提案,如果是放在現在,那很可能會被現代科學家「否決」。根據是什麼呢?現代科學理論認為,受風吹日曬,或自然環境的變化,山體可能會剝落、風化、滑坡等危機存在。其實呢科學家如果以現代理論可能根本就不會有在這種地方修建建築物的想法。
可是瞭然和尚想到了,為什麼他敢這樣想呢?他是一名修煉者,他知道宇宙的真理存在,他對大自然有更高的認識與理解。他可能想:「佛會保佑信佛的人。」「山有山神管」。所以他根本就不會認為山體存在什麼危險,即便有危險也能避開,「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懸空寺」見證了修煉者對佛的「正信」。(網絡圖片)
其實「懸空寺」見證了「和尚」這些修煉者對佛的「正信」。如果沒有對佛法的正信根本上來講是不可能把廟建到懸崖絕壁之上。瞭然和尚所處的北魏時期正是中國佛教得以在中國發揚光大的時候,這個歷史背景不能被忽略。從這個角度來看,佛法修煉者也是掌握科學真知的人,佛法也是真正的科學,誠信然。
這座「懸廟」必將像燈塔一樣照亮人們的心田,激勵人們勇於對未知領域進行探索。
——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阿竺)
在半山腰建築寺廟,可謂是超凡之作。「懸空寺」以其玄妙的特點譽滿古今建築史。無論是從它的設計構思,還是它的建築構想,它的大膽、它的奇巧、它的無畏都足以讓人驚慕慨嘆不已!
「懸空寺」座落在被譽為北嶽恆山腳下的金龍峽谷兩側翠屏峰的懸崖峭壁之上。這裡山勢陡峻,兩邊是直立百米、如同斧劈刀削一般的懸崖,只在懸崖的中部略有凹曲之處,懸空寺就把握了這僅有的落腳點而建在懸崖之中,也可以說是建絕壁之上。俗語說:「平地起高樓」,可是,懸空寺卻反其道而行之,把寺廟懸空而建,這裡一定大有乾坤。
「懸空寺」的結構極其精妙,是古今建築史上的奇蹟。(網絡圖片)
懸空寺有一楹聯:「蘊畢昂之精,霞蔚雲蒸,萬丈光芒連北極;作華夷之限,龍盤虎踞,千秋保障鎮邊陲。」
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遊覽懸空寺後,在石崖上書寫了「壯觀」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遊恆山日記》中寫道:「入則樓閣高下,檻路屈曲。崖既矗削,為天下巨觀,而寺之點綴,兼能盡勝。依岩結構,而不為岩石累者,僅此。」
「懸空寺」上載危岩,下臨深谷;鑿石為基,就岩起屋。(網絡圖片)
懸空寺正如古代詩人描繪的那樣:「飛閣丹崖上,白雲幾度封。」「蜃樓疑海上,鳥道設雲中。」懸空寺因為「面對恆山,背倚翠屏;上載危岩,下臨深谷;鑿石為基,就岩起屋;結構驚險,造型奇特」而被列為恆山十八景之冠。
懸空寺的結構十分精巧,整座寺廟由立木和橫木支撐。這些以橫木為梁者叫做「鐵扁擔」,是用當地的特產鐵杉木加工成為方形的木樑,深深插進岩石裡去的。據說,木樑用桐油浸過具有防腐作用。
每根立木都是功不可沒的。這些立木落點都經過精心計算,以保證能把整座懸空寺支撐起來。據說,有的木柱起承重作用;有的是用來平衡樓閣的高低;有的要有一定重量加在上面,才能夠發揮它的支撐作用,如果空無一物,它就無所借力了。這個奇妙的原理是現代科學理論很難想像的。所以從遠處看人們把懸空寺稱為「三根馬尾空中吊」。
雖經歷過多次地震,「懸空寺」整體結構卻安然無恙,令人稱奇。(網絡圖片)
據說懸空寺是北魏時一位叫瞭然的和尚所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雖經過維修乃至多次地震,整體結構仍是安然無恙。這不可不說是建築史上的奇蹟。更令人深思的是懸空寺的建造與常規設計完全不同。
懸空寺對於「居住者」也是有要求的,因為膽小者根本就不敢懸空而居。懸空寺共有殿宇樓閣四十餘間。上下有螺旋式樓梯相通,走在木梯上,前人似踩在後人的頭頂;中心閣與邊閣之間搭有棧道,一踩上去就「吱吱」作響,顫顫悠悠,透過板的縫隙還能望見百丈深谷,令人驚魂。
可是對於淨心潔慮的和尚來說,他們是無畏的。以現代人那種完全依賴於實證科學的思維方式來看,常人很可能會產生重重顧慮——「木頭結不結實?」「踩斷了怎麼辦?」「別被風吹下去?」「掉下去就沒命了」,怎敢在上面居住呢?可是對於修行的和尚來說,因為他對佛是相信的:「有佛保佑」、「人各有命」,他就不會把生死看得那麼重,居住者們感到「有佛而心定」,這些突顯出思想觀念的差異所帶來不同的狀態。
懸空寺建成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網絡圖片)
更為令人震驚的應該是它的設計構思與選址。「在懸崖上建廟」這一提案,如果是放在現在,那很可能會被現代科學家「否決」。根據是什麼呢?現代科學理論認為,受風吹日曬,或自然環境的變化,山體可能會剝落、風化、滑坡等危機存在。其實呢科學家如果以現代理論可能根本就不會有在這種地方修建建築物的想法。
可是瞭然和尚想到了,為什麼他敢這樣想呢?他是一名修煉者,他知道宇宙的真理存在,他對大自然有更高的認識與理解。他可能想:「佛會保佑信佛的人。」「山有山神管」。所以他根本就不會認為山體存在什麼危險,即便有危險也能避開,「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懸空寺」見證了修煉者對佛的「正信」。(網絡圖片)
其實「懸空寺」見證了「和尚」這些修煉者對佛的「正信」。如果沒有對佛法的正信根本上來講是不可能把廟建到懸崖絕壁之上。瞭然和尚所處的北魏時期正是中國佛教得以在中國發揚光大的時候,這個歷史背景不能被忽略。從這個角度來看,佛法修煉者也是掌握科學真知的人,佛法也是真正的科學,誠信然。
這座「懸廟」必將像燈塔一樣照亮人們的心田,激勵人們勇於對未知領域進行探索。
——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阿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