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節氣——大暑習俗及養生禁忌

2017年07月22日文化漫步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7年07月22日訊】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太陽黃經為120度時大暑至。2017年的大暑落在7月22日23時15分。

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比小暑還要熱,所以稱之為「大暑」。《曆書》記載:「斗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民諺說,大暑至,萬物榮,泥鰍黃鱔變成龍。

中國古代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陸生的螢火蟲產卵於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第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濕;第三候的意思是,時常會有大的雷雨出現,而這大雨使暑濕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宋代文學家蘇軾在其詩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形象地描述了夏日迅疾的雷雨:「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大暑時節,熱浪滾滾。(Pixabay)

大暑之後就是立秋,正好符合大自然物極必反的規律。唐代詩人元結詩雲:「時節方大暑,是來登殊亭。憑軒未及息,忽若秋氣生。」詩人認為,如果用心體察,在大暑中,已經可以嗅到秋的氣息。

大暑習俗 吃涼喝熱


大暑節氣,民間流行的飲食習俗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吃涼性食物以消暑,與此相反的是,有些地方的人們習慣在大暑時節吃熱性食物。

如粵東南地區有吃仙草的習俗,諺語說: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

臺灣吃鳳梨


大暑期間,臺灣有吃鳳梨的習俗,民間百姓認為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加上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旺來」相同,所以也被用來作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的象徵。

另外,大暑前後就是黃曆六月十五日,臺灣也叫「半年節」,由於黃曆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所以在這一天拜完神明後全家會一起吃「半年圓」,半年圓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紅面搓成的,大多會煮成甜食來品嚐,象徵意義是團圓與甜蜜。

山東喝羊肉湯


山東南部地區有在大暑到來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湯)的習俗。營養學家認為,羊肉在伏天吃營養程度最高。三伏天,人體內積熱,此時喝羊湯,同時把辣椒油、醋、蒜喝進肚裡,必然全身大汗淋漓,這汗可帶走五臟積熱,同時排出體內毒素,極有益健康。

吃伏羊的習慣,與當地的農事、氣候有關。入伏之時,正是麥收結束,新面上市。是一個短暫的農閒期。夏收初過,人已疲憊,藉此機會休養生息,享受大自然的恩賜。

另外,福建莆田人要吃荔枝、羊肉和米糟來「過大暑」。湘中、湘北素有一種傳統的進補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雞。湘東南還有在大暑吃薑的風俗,民諺說:「冬吃蘿蔔夏吃薑,不需醫生開藥方」。

浙江送「大暑船」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區,特別是臺州好多漁村都有的民間傳統習俗,其意義是把「五聖」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送「大暑船」時,伴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表演。

大暑送「大暑船」活動在浙江臺州沿海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大暑船」完全按照舊時的三桅帆船縮小比例後建造,長8米、寬2米、重約1.5噸,船內載各種祭品。活動開始後,50多名漁民輪流抬著「大暑船」在街道上行進,鼓號喧天,鞭炮齊鳴,街道兩旁站滿祈福人群。「大暑船」最終被運送至碼頭,進行一系列祈福儀式。

隨後,這艘「大暑船」被漁船拉出漁港,然後在大海上點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們五穀豐登,生活安康。

民俗學家表示,種種趣味盎然的大暑習俗,體現了人們追求身體健康的美好願望,也給豐富多彩的節氣文化增添了獨特的色彩。

大暑時節中醫養生方法


大暑是全年溫度最高、陽氣最旺盛的節氣,在養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寒病夏治」的醫理。意思是說一些在冬季比較容易發作的病應該在夏季治療,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痺症等陽虛症,暑期是最佳的治療時機。例如三伏天去拔火罐、貼「伏帖」最容易去除體內的寒氣。

另外,大暑節氣,高溫酷熱,易動肝火,常常會覺得心煩意亂、食慾不振、急躁焦慮等,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心態宜清靜,越是天熱越要「心靜」,以避免不良刺激。

飲食以清為補




明朝醫學家李時珍提出,「食粥」是夏季最佳飲食。(Pixabay)


大暑養生飲食宜以清為補,宜補氣清暑,宜健脾養胃,宜藥粥進補。清補食物有綠豆、百合、黃瓜、荳芽、鴨肉等;補氣清暑食物有冬菇、紫菜、西瓜、番茄等,亦可選用西洋參、太子參、黃芪;健脾養胃食物有赤小豆、薏米、南瓜等;藥粥有綠豆粥、扁豆粥、蓮子粥、薏米粥等。在大暑當日或在高溫暑熱時,廣東民間傳統上煲荷葉老冬瓜湯進飲以防暑養生,其組成還有赤小豆、薏米、扁豆、燈芯花、豬苓、澤瀉、土茯苓等,或淡飲或為甜湯,亦可煲豬骨。

大暑養生 禁忌冷水洗浴


夏季天氣炎熱,人的汗孔肌腠均處於開泄狀態,因此,寒氣極易侵入人體,導致陽氣暗損。可以見到的病症如手足發冷,小腿轉筋,雙目視物不清,甚則變生原因不明的發熱證。同時,即使是熱水洗浴,亦要注意浴後避風,對小兒尤其如此。

忌吃大量油膩食物


中暑後應該少吃油膩食物,以適應夏季胃腸的消化功能。如果吃了大量的油膩食物會加重胃腸的負擔,使大量血液滯留於胃腸道,輸送到大腦的血液相對減少,人體就會感到疲憊加重,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忌單純進補


人們中暑後,暑氣未消,雖有虛症,卻不能單純進補。如果認為身體虛弱急需進補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進補過早的話,則會使暑熱不易消退,或者是本來已經逐漸消退的暑熱會再捲土重來,那時就更得不償失了。

忌食過多冷飲


很多人喜歡以喝冷水,吃冰棍等方式消暑降溫,這反而太寒涼,非但不能降火,對身體也會造成一定傷害。消暑切勿吃太寒涼,當心物極必反。

總之,在避暑之餘,維護人體正常的陽氣,保護元氣免受傷害,故「養陽」與「就涼避暑」並不矛盾,目的是一致的。《遵生八箋》說:「須於止陽,以消暑氣」。說明養陽有助於消暑,避暑可以防止陽氣的消耗。

(文:李倩倩/責任編輯:王安平)

相關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