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正述】商之三十六:比干諫而死

2017年11月21日文化漫步
比干篤忠貞
比干是商紂王的叔叔,商紂王的父親帝乙是他的哥哥。帝乙在位時,他擔任副丞相少師。帝乙病重時,他代理朝政。
他本名為「干」,受封的地名為「比」,這塊地方在如今的山東曲阜一帶,故名比干。
帝乙託孤,比干輔佐帝辛。始料未及的是帝辛之「紂」。當帝辛「紂」到不可收拾的時候,微子逃跑,箕子裝瘋,比干說:「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
比干是歷史上備受推崇的英雄,可惜的是,比干之死載於史冊的只有很少的一點,散落在《史記》和《春秋》裡。
比干和微子有不同的觀點,他認為:「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則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君主有了過失,為臣不勸諫,是不忠;怕死不說話,是不勇。君主有了過失,為臣就應勸諫;他不採 納,為臣就以死明志,這才是最忠誠的表現啊。」
比干曉得紂王整天和妲己在摘星樓上尋歡作樂,也去了摘星樓,在那裡待到死去。死去之前的時間裡他只做了一件事:努力勸誡紂王。
紂王對比干的不依不饒很厭煩,說:「你憑什麼這樣做?」比干回答:「我憑著良善和仁義而進諫。」紂王大怒,說:「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個心竅,真的是這樣的嗎?」就把比干殺了,把他的心挖了出來。
在當年的朝歌,如今的河南省淇縣,有摘心台實物存在。摘心樓原來叫摘星樓,建在著名的鹿台上,鹿台本來已經很高了,台上之樓就更高,得名摘星樓,意取高之非常,伸手就可以摘到星星。
商朝之後,摘星台就被廢棄了,摘星台的名字變成了摘心台。還有哪個君王敢占為己用呢?漢代在摘心台的上面,建了一座青石牌坊,叫忠烈坊,摘心台成了人們紀念比干的地方。
周武王滅商後,「命閎夭封比干之墓」──命令大臣閎夭築墳培土,隆重安葬了比干。
比干被殺,比干懷孕的妻子陳氏和奴婢僥倖逃脫,躲藏在離朝歌不遠的石山「仙人梯」的石洞裡,在洞裡生下了兒子,取名堅。天下大定後,周武王找到了他們。因為堅出生地是長林,周武王賜他姓林。
比干之仁,蓋因「忠」字。
石刻比干像(Dharma from Penang/維基百科) 比干身後,受到的不僅僅是敬仰,簡直是頂禮膜拜,比干墓被稱為「天下第一墓」,比干廟被稱為「天下第一廟」,廟裡的孔子劍刻碑被稱為「天下第一碑」。
封比干墓是周武王伐紂後做的三件大事之一。比干墓是第一座記入史冊的丘式的墳墓,所以是「天下第一墓」;幾十年前中國的文革中,無數廟宇被破壞,比干廟毫髮無損,是至今尚存的最早的廟宇,所以是「天下第一廟」;比干廟裡有孔子留世的唯一石刻文字「殷比干莫」,古代「莫」和「墓」通假,為「殷比干墓」。所以比干廟裡有「天下第一碑」。
比干廟裡還有唐太宗、康熙帝、李白及其他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的手跡。
比干用丹心取義成仁,將忠義銘刻在中華文化裡世代承傳,稱得起千古不朽。
比干廟的魏孝文帝吊比干文碑,是公認的傑作。擷取幾句:「嵬侯已醢,子不見歟?邢侯已脯,子不聞歟?微子去矣,子不知歟?萁子奴矣,子不覺歟?……嗚呼介士,胡不我臣。」
──嵬侯被紂王剁成肉泥,你沒有看見嗎?邢侯被紂王曬成肉乾了,你沒有聽說嗎?微子跑了,你不知道嗎?箕子作了囚奴,你不了解嗎? ……啊,這樣的忠直之士,為何不是我國的大臣呢。
唐朝名臣李翰《商少師碑》:王之叔父親莫至焉,國之元臣位莫崇焉;崇高不可以觀其危,親昵不可以忘其祖。則我成湯之業,將墜於泉,商王之命,將絕於夭,整扶其顛,遂諫而死。剖心非痛,商亡是痛!公之忠烈也,其若是警!
──比干是紂王的叔父,關係最親密了。比干又是國家的大臣少師,職位最高了。地位高不能看見國家處於危難不管;關係親密,不能忘了列祖列宗。商湯的事業將付諸流水,商王的命運,將要被紂王斷送了,為了挽救它的敗亡,於是比干強諫身亡。剖心並不是最痛苦的事,國家滅亡最令人痛心疾首了!這就是比干公忠烈的表現。道理就是如此。
參考文獻: 1.《孟子雜記》 2.《史記‧殷本紀第三》 3.《史記‧宋微子世家第八》 4.《尚書‧武成》 5.《史記‧周本紀》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反饋信箱:zglszs@feitiancollege.org
點閱《中國歷史正述》系列文章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王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