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06月01日訊】中國的漢字很有趣,同時也意義深遠。例如「怒」和「恕」二字,它們雖然字形相近、字音相似,但含義卻截然不同。據《說文解字》的解釋:怒,恚(恨)也,從心;恕,仁也,從心。即是說二字的內涵都是與心相關,但卻一個是代表憎恨,另一個是代表寬容。
「怒」和「恕」其實都是一種情緒,這種情緒由心而發,但卻完全不同。據說心與靈魂相通,每個人的初心都是純潔善良的,但人在後天的社會生活中會積累一些經驗,這些經驗經過一定的時間便會形成後天觀念,這種觀念大部分是人為了自保而形成,所以和初心相比它是自私的。所以當一個人非常自我、過於注重自己的時候,這種後天觀念就會成為主導,此時人真正的初心反而淪為奴隸,因此人就容易產生負面情緒。
例如「怒」,上「奴」下「心」,從字面也可以看出是「心變成了奴隸」。反之,一個人心態平和、毫無雜念時,就會是初心主導自己,從而對事物都會生出一種正面情緒,例如「恕」,上「如」下「心」,能讓初心如意自在的發揮它的作用,那必定是一種從容、達觀的態度。
另外,心理學家們通過研究還發現:憤怒不光是一種負面情緒,還是人沒有安全感、內心脆弱的表現。如果一個人易怒,不光會影響自己的人際關係,對自己的身體也是有害的。而寬恕不僅是一種正面情緒,還是一種具有治癒作用的能力。甚至有的學者還提到,寬恕是一種慈悲、平和的力量,是神的特性,是具有智慧的體現。
對照生活中的實例確實如此:人動怒時往往都是因為發生的事情不如自己的意願,有時因此而憎恨他人,有時則是憎恨自己,但都是源於對事態的無能為力;而當人能做到寬恕時,必定是心生慈愛,對傷害過自己人或事報以仁義,也可以說是擁有了一種和不如意和平相處的智慧。
有道是「一念生善惡」,其實「恕」和「怒」也是善念和惡念的表現。當心中充滿善念時便能做到「恕」,而心中充滿惡念時便只知道「怒」。並且這種善惡之念又和外在表現相輔相成,於是便會越「恕」心越善、越「怒」人越惡。所以每個人都有必要自思自省:要讓自己的心變成什麼樣呢?是越來越純潔善良、發揮它的強大能力,還是徹底的淪為私慾的奴隸呢?
──轉自《正見網》有刪節
(責任編輯:張信燕)
「怒」和「恕」其實都是一種情緒,這種情緒由心而發,但卻完全不同。據說心與靈魂相通,每個人的初心都是純潔善良的,但人在後天的社會生活中會積累一些經驗,這些經驗經過一定的時間便會形成後天觀念,這種觀念大部分是人為了自保而形成,所以和初心相比它是自私的。所以當一個人非常自我、過於注重自己的時候,這種後天觀念就會成為主導,此時人真正的初心反而淪為奴隸,因此人就容易產生負面情緒。
例如「怒」,上「奴」下「心」,從字面也可以看出是「心變成了奴隸」。反之,一個人心態平和、毫無雜念時,就會是初心主導自己,從而對事物都會生出一種正面情緒,例如「恕」,上「如」下「心」,能讓初心如意自在的發揮它的作用,那必定是一種從容、達觀的態度。
另外,心理學家們通過研究還發現:憤怒不光是一種負面情緒,還是人沒有安全感、內心脆弱的表現。如果一個人易怒,不光會影響自己的人際關係,對自己的身體也是有害的。而寬恕不僅是一種正面情緒,還是一種具有治癒作用的能力。甚至有的學者還提到,寬恕是一種慈悲、平和的力量,是神的特性,是具有智慧的體現。
對照生活中的實例確實如此:人動怒時往往都是因為發生的事情不如自己的意願,有時因此而憎恨他人,有時則是憎恨自己,但都是源於對事態的無能為力;而當人能做到寬恕時,必定是心生慈愛,對傷害過自己人或事報以仁義,也可以說是擁有了一種和不如意和平相處的智慧。
有道是「一念生善惡」,其實「恕」和「怒」也是善念和惡念的表現。當心中充滿善念時便能做到「恕」,而心中充滿惡念時便只知道「怒」。並且這種善惡之念又和外在表現相輔相成,於是便會越「恕」心越善、越「怒」人越惡。所以每個人都有必要自思自省:要讓自己的心變成什麼樣呢?是越來越純潔善良、發揮它的強大能力,還是徹底的淪為私慾的奴隸呢?
──轉自《正見網》有刪節
(責任編輯:張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