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06月21日訊】6月21日18時07分太陽到達黃經90°進入夏至。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白天最長、夜晚最短。古時候又把這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陽運行到最北的一日。從這一天起,進入炎熱季節,天地萬物在此時生長最旺盛。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四個節氣之一。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因夏至這天的日影最短,因此把這一天稱作「夏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至,五月中。……至,極也,萬物於此皆假大(高大)而至極也。」在傳統的陰陽理論中,夏至是陽氣生發到極點、開始收藏的節氣。
《三禮義宗》:「夏至為中者,至有一義一以明陽氣之至極」。意思是:夏至是夏季之「中」,夏至之日,白晝最長,陽氣最盛,此謂「陽氣之至極」。夏至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太陽運行到最北,所以夏至有「日北至」之稱。過了夏至,太陽直射線漸漸往南移,北半球白晝漸短,黑夜漸長。
夏至分三候:鹿角解,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蜩始鳴,雄性的蟬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生,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生於夏至,可見於各處沼澤地或水田中,因為夏至是到了夏季之半,所以得名「半夏」。
夏至不僅是一個節氣,而且還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古時候人們稱夏至為「夏節」、「夏至節」。
遠古時人們就有了對土地的崇拜,認為大地養育著萬物,就像慈母一樣,即「父天而母地」。
祭地一般包括兩種:一是祭祀「大地」,規格與祭天基本相當;一是祭祀「地祇」,包括社神、山神、水神、火神等所有地界的神靈,規格比祭天稍微低點。其中香火最旺的是「社神」。
「社」即土地,與百姓的生產和生活直接相連,自然各家各戶都不敢懈怠。現在南方一帶常見的城隍廟就是古人祭祀社神的地方。
早在周朝,就有祭祀土地的記載。《周禮‧春官》:「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魅」,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疫癘、荒年與饑餓死亡。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記載:「冬日至,祀天於南郊,迎長日之至;夏日至,祭地祇。皆用樂舞。」這時的祭祀活動,已伴以「樂舞」,規模漸盛。到了清朝其規模更盛,乾隆七年時規定祭地需設文、武、樂舞生480人及執事生90人,可見當時樂舞隊伍之龐大。
漢武帝開始立廟祭祀,在汾陰建「後土祠」(地母的祠廟)。西漢末年按陰陽方位在長安城北郊建祭地之壇。
「南乾北坤」,北方屬於陰位,帝王率領群臣到城外北郊祭地;又因天圓地方,故北郊的祭壇築成方形,稱為「方丘」、「方澤壇」。
到了明清時代,祭地仍然被視作「國之大典」,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在京城北郊安定門外建立地壇,成為明清皇帝祭祀「皇地祇神」的地方。明清兩代帝王每逢夏至這天,都會到此舉行皇家祭祀活動。祭地供品也多為豬、牛、羊三牲。祭祀完畢供品埋於地下。
祭祀是中國神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周禮‧天官冢宰》中記載︰「邦都之賦,以待祭祀」,《左傳》中也說:「祀,國之大事也。」就是說,國家所徵的稅賦,都是用於祭祀的,因為這是一個國家的大事。祭祀是敬天地、不忘先祖的重要表現。
祭祀對人來說,首先就是確信神的存在,就是對神的信仰和真誠的崇拜。也正因為人有了這些善念和善行,神才慈悲於人,人才有安定的休養生息的環境。因此,中華五千年文明都是建立在信神的基礎之上的。
自古以來,民間就有「冬至餃子夏至麵」的說法,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是日,家家具食冷淘麵,即俗說過水麵是也。」這天,各地普遍要吃涼麵條,俗稱過水麵。
夏至這天,老北京人多半選擇吃麵,有打滷麵、炸醬麵、牛肉麵、雞蛋麵等。吃麵時,人們喜歡將麵煮熟後用冷水過一下,然後用芝麻醬或炸醬、花椒油、老陳醋、黃瓜絲等拌一下,再把蒜瓣搗成蒜泥,往上一潑,不僅味道鮮美,還能降溫消暑。
江南也有「吃過夏至麵,一天短一線」的說法,南方的麵條品種多,如陽春麵、乾湯麵、肉絲麵、三鮮麵及麻油涼拌麵等。
在江蘇,夏至少不了的是夏令三鮮:地三鮮是覓菜、蠶豆和蒜苗;樹三鮮是櫻桃、梅子和香椿芽;水三鮮是蜘蛛螺、細魚和河豚。
無錫人早晨吃麥粥,中午吃餛飩,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諺語說:「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吃過餛飩,為孩童稱體重,希望孩童體重增加更健康。
廣東地區,人們喜好在夏天滋補涼食避暑,因此居民在夏季普遍煲清補涼湯、鯽魚黑豆湯、藥理排骨湯、蔥花豆腐湯、冬瓜扁豆瘦肉湯等,或煮紅、綠豆沙、小米粥、西米粥、白果粥、涼粉、蓮子羹、豆腐花、番薯湯等,或飲銀耳木瓜糖水(甜湯)、涼豆漿、甘蔗水、涼茶、酸梅湯等比較傳統而且十分清甜的食物。夏天食物多調醋,少鹽、少薑、少蒜、味清淡,以粉麵、瘦肉、青菜、瓜類等為主。
從夏至開始,陽極陰生,陰氣居於內,所以,在夏至後,飲食要以清泄暑熱、增進食慾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補。苦味食物中含有胺基酸、維生素、生物鹼、甙類、微量元素等,具有抗菌消炎、解熱去暑、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等多種醫療、保健功能。夏季吃苦味食物,能清泄暑熱,增進食慾。苦味蔬菜,如苦瓜、苦菜、芹菜、萵筍、絲瓜等。
從陰陽學角度看,夏月伏陰在內,飲食不可過寒,如《頤身集》所說:「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涼粉、冷粥。飽腹受寒,必起霍亂。」冷食不宜多吃,少則猶可,貪多定會寒傷脾胃,令人吐瀉。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雖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鎮食之,寒涼食品均要「食適可,勿過則」。
──轉自《大紀元》有刪節
(責任編輯:張信燕)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四個節氣之一。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因夏至這天的日影最短,因此把這一天稱作「夏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至,五月中。……至,極也,萬物於此皆假大(高大)而至極也。」在傳統的陰陽理論中,夏至是陽氣生發到極點、開始收藏的節氣。
《三禮義宗》:「夏至為中者,至有一義一以明陽氣之至極」。意思是:夏至是夏季之「中」,夏至之日,白晝最長,陽氣最盛,此謂「陽氣之至極」。夏至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太陽運行到最北,所以夏至有「日北至」之稱。過了夏至,太陽直射線漸漸往南移,北半球白晝漸短,黑夜漸長。
夏至分三候:鹿角解,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蜩始鳴,雄性的蟬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生,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生於夏至,可見於各處沼澤地或水田中,因為夏至是到了夏季之半,所以得名「半夏」。
夏至不僅是一個節氣,而且還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古時候人們稱夏至為「夏節」、「夏至節」。
夏至日 祭地祇
遠古時人們就有了對土地的崇拜,認為大地養育著萬物,就像慈母一樣,即「父天而母地」。
祭地一般包括兩種:一是祭祀「大地」,規格與祭天基本相當;一是祭祀「地祇」,包括社神、山神、水神、火神等所有地界的神靈,規格比祭天稍微低點。其中香火最旺的是「社神」。
「社」即土地,與百姓的生產和生活直接相連,自然各家各戶都不敢懈怠。現在南方一帶常見的城隍廟就是古人祭祀社神的地方。
早在周朝,就有祭祀土地的記載。《周禮‧春官》:「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魅」,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疫癘、荒年與饑餓死亡。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記載:「冬日至,祀天於南郊,迎長日之至;夏日至,祭地祇。皆用樂舞。」這時的祭祀活動,已伴以「樂舞」,規模漸盛。到了清朝其規模更盛,乾隆七年時規定祭地需設文、武、樂舞生480人及執事生90人,可見當時樂舞隊伍之龐大。
漢武帝開始立廟祭祀,在汾陰建「後土祠」(地母的祠廟)。西漢末年按陰陽方位在長安城北郊建祭地之壇。
「南乾北坤」,北方屬於陰位,帝王率領群臣到城外北郊祭地;又因天圓地方,故北郊的祭壇築成方形,稱為「方丘」、「方澤壇」。
到了明清時代,祭地仍然被視作「國之大典」,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在京城北郊安定門外建立地壇,成為明清皇帝祭祀「皇地祇神」的地方。明清兩代帝王每逢夏至這天,都會到此舉行皇家祭祀活動。祭地供品也多為豬、牛、羊三牲。祭祀完畢供品埋於地下。
祭祀是中國神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周禮‧天官冢宰》中記載︰「邦都之賦,以待祭祀」,《左傳》中也說:「祀,國之大事也。」就是說,國家所徵的稅賦,都是用於祭祀的,因為這是一個國家的大事。祭祀是敬天地、不忘先祖的重要表現。
祭祀對人來說,首先就是確信神的存在,就是對神的信仰和真誠的崇拜。也正因為人有了這些善念和善行,神才慈悲於人,人才有安定的休養生息的環境。因此,中華五千年文明都是建立在信神的基礎之上的。
夏至吃麵吃「苦」
自古以來,民間就有「冬至餃子夏至麵」的說法,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是日,家家具食冷淘麵,即俗說過水麵是也。」這天,各地普遍要吃涼麵條,俗稱過水麵。
夏至這天,老北京人多半選擇吃麵,有打滷麵、炸醬麵、牛肉麵、雞蛋麵等。吃麵時,人們喜歡將麵煮熟後用冷水過一下,然後用芝麻醬或炸醬、花椒油、老陳醋、黃瓜絲等拌一下,再把蒜瓣搗成蒜泥,往上一潑,不僅味道鮮美,還能降溫消暑。
江南也有「吃過夏至麵,一天短一線」的說法,南方的麵條品種多,如陽春麵、乾湯麵、肉絲麵、三鮮麵及麻油涼拌麵等。
在江蘇,夏至少不了的是夏令三鮮:地三鮮是覓菜、蠶豆和蒜苗;樹三鮮是櫻桃、梅子和香椿芽;水三鮮是蜘蛛螺、細魚和河豚。
無錫人早晨吃麥粥,中午吃餛飩,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諺語說:「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吃過餛飩,為孩童稱體重,希望孩童體重增加更健康。
廣東地區,人們喜好在夏天滋補涼食避暑,因此居民在夏季普遍煲清補涼湯、鯽魚黑豆湯、藥理排骨湯、蔥花豆腐湯、冬瓜扁豆瘦肉湯等,或煮紅、綠豆沙、小米粥、西米粥、白果粥、涼粉、蓮子羹、豆腐花、番薯湯等,或飲銀耳木瓜糖水(甜湯)、涼豆漿、甘蔗水、涼茶、酸梅湯等比較傳統而且十分清甜的食物。夏天食物多調醋,少鹽、少薑、少蒜、味清淡,以粉麵、瘦肉、青菜、瓜類等為主。
從夏至開始,陽極陰生,陰氣居於內,所以,在夏至後,飲食要以清泄暑熱、增進食慾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補。苦味食物中含有胺基酸、維生素、生物鹼、甙類、微量元素等,具有抗菌消炎、解熱去暑、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等多種醫療、保健功能。夏季吃苦味食物,能清泄暑熱,增進食慾。苦味蔬菜,如苦瓜、苦菜、芹菜、萵筍、絲瓜等。
從陰陽學角度看,夏月伏陰在內,飲食不可過寒,如《頤身集》所說:「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涼粉、冷粥。飽腹受寒,必起霍亂。」冷食不宜多吃,少則猶可,貪多定會寒傷脾胃,令人吐瀉。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雖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鎮食之,寒涼食品均要「食適可,勿過則」。
──轉自《大紀元》有刪節
(責任編輯:張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