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中國的社會不公又出現了一種新現象:階層固化。
我們知道,任何一個社會,都是由社會地位不同的階層組成的。在一個正常的社會裡,不同階層的成員是可以相互流動的,也就是說人們的社會地位、階層歸屬是可以改變的,不但社會地位高的人可能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淪為較低社會階層的成員,更重要的是社會地位低的人和他們的後代也可能通過後天的努力,成功地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進入較高的社會階層。前一種流動屬於向下流動,後一種流動屬於向上流動。
社會學家告訴我們,一旦社會流動受阻,特別是向上的流動受阻,通道變窄,一個社會的階層結構就會趨於固定化,所謂階層固化指的就是這種現象。
階層固化的本質是起點不公。它意味著人們一出生就面臨著不公的境遇,未來能夠接受什麼樣的教育,找到什麼樣的工作,升遷或致富的前景如何等等,都不取決於自己的才華和奮鬥,而取決於各自的家庭背景。換句話說,人們的地位、身份和利益等一概都是從父輩那裡傳承而來的,窮成為窮的原因,富成為富的原因,官成為官的原因,民成為民的原因。這公平公正嗎?當然不!不幸的是,這種新生的不公正在當下中國蔓延著。據 2006年成都、重慶、西安三地有關部門調查,中國生活在城市底層的無業失業人員、低收入者、進城農民工等弱勢群體定型化趨勢相當明顯,富有者和貧困者的代際繼承效應明顯增強。2010年,斯坦福大學的兩位教授Khor和Pencavel曾利用中國的資料發現 ,1998年之後中國代際之間收入的相關性在上升、社會流動性在下降。
當前的階層固化首先體現為受教育機會的不平等,普通民眾的後代越來越難以享有良好教育的機會,因為這樣的機會普遍都被官員和富人的子女佔據了。
教育是現代社會實現向上流動的關鍵管道。正如英國著名思想家培根所說,「只要維持公平的教育機會,貧窮就不會變成世襲,就不會一代一代世世代代地窮。」改革開放初期,不同階層後代受教育的機會基本上是公平的,眾多貧寒家庭的子女通過勤奮讀書,如願以償地考進了好學校,從而實現了「鯉魚跳龍門」的夢想,不僅改變了自己的人生,甚至同時改變了整個家庭以及家庭中下一代的命運。但隨著教育資源配置的日趨不平衡,普通學校和優質學校的差距越來越大,特別是在教育已經市場化、產業化的今天,好學校、名牌學校的收費居高不下,以往那種只要成績好就能讀好學校、上名牌大學的局面已經一去不返,「出身越底層,上好學校越難」的趨勢逐漸席捲全國,寒門子弟尤其是農村孩子讀好學校特別是重點大學的比例越來越低。正如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兼薪酬委員會會長蘇海南所感概的,「近幾年社會底層特別是農民以及農民工家庭的子女,通過教育實現向上流動的動力越來越小,成本越來越高,總體上看,管道有變窄的趨勢。」
清華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該校2010級學生中農村生源只占總數的17%,而在當年的高考中,考生中有62%是農村學生。南開大學的一份資料表明,2006年該校農村新生比例約為30%,2008年為24%。中國農業大學對新生城鄉比例的調查顯示,1999年至2001年該校農村新生均在39%左右,但2007年已跌至31%。據中國人民大學學生處負責人介紹,上世紀90年代初,該校學生中約有一半家在鄉鎮農村,現在這個比例明顯下降。
就業,本是寒門子弟提高社會地位的另一重要途徑。然而,在通過教育實現向上流動的管道越來越窄的同時,通過就業提高社會地位的機會也越來越少。如今家庭背景已成為就業過程中一道不斷升高的「隱形門檻」,普通人家的子弟,因為父母沒錢沒權,難以進入社會上升通道,而有著強大社會資源的富有家庭的孩子,通過 「蘿蔔招聘」、「內定招聘」、「人情招聘」(注)等各種招數,則可以輕鬆獲得體面的工作、較高的收入以及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專家指出,當前最主要的就業歧視,不是性別歧視、乙肝歧視、年齡歧視等,而是在就業過程中「背景」、「關係」、「人脈」的決定性、排他性作用。這也是階層固化的一種典型體現。
「麥可思—中國2009屆大學畢業生求職與工作能力調查」專案組對50萬大學畢業生的調查顯示,在教育部計畫的21世紀重點建設的100所大學中,農民與農民工子女入學時以576分的平均分領先於管理階層子女的557分,但其找工作則要艱辛得多。從學生畢業後半年的就業狀況來看,農民與農民工子女有35%的畢業生未能就業,遠遠高出管理階層子女未就業15%的比例。在就業品質上也處於弱勢,2008、2009兩屆畢業生中的農民與農民工子女畢業半年後平均月薪在各階層中分別排在倒數第一、第二位。
階層固化還表現在家庭背景對職業升遷和創業致富的影響越來越大。來自權貴和富豪家庭的子弟,如果做官,不但機會多仕途順,而且升遷也快;如果做生意,大都也是一帆風順,很容易成為富翁。底層民眾的後代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想升官?儘管你能力強、素質好,但沒有背景和關係,沒門!想發財?雖然你有才華,肯吃苦,但沒有背景和關係,同樣沒門!
中國社科院一份名為《當代中國社會流動》的研究報告表明,父輩具有社會資本的那些人比一般人更易於成為幹部。在父親受教育程度這個引數固定的情況下,幹部子女成為幹部的機會是非幹部子女的2.1倍。對1993年後私營企業主階層變遷的研究也發現,私營企業主的來源越來越以其他領域精英為主,普通百姓創辦私營企業的成功機會則越來越少。
相比較而言,40年前,改革開放剛開始那會,社會上流行的是「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人們普遍相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奮鬥能夠成就未來」。「鯉魚躍龍門」、「寒門出貴子」的故事比比皆是。40年後,「改革開放取得偉大成就」的今天,社會上流行的卻變成了「學會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很多人都認為,「知識不能改變命運,奮鬥無法成就未來」。「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壟二代」、「窮二代」和「農二代」等應運而生,「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去打洞」、「寒門難出貴子」成了令人絕望的現實。無怪乎人們嘲諷說:「當下中國已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拼爹時代』」。無論是上學、找工作還是買房子等等,青年人比拼的都不再是各自的能力,而是彼此的父母和家庭背景。沒有一個好爸爸的窮孩子,人生的希望越來越渺茫,由此引發了形形色色的社會悲劇。
《南方週末》2009年3月19日報導,石家莊女大學生劉偉,因畢業找不到工作,自殺身亡。她最後一篇日記只有6個字:「為什麼這麼難。」
《中國青年報》2009年12月16日報導,上海海事大學碩士研究生楊元元自殺身亡。自殺前感歎:「知識不能改變命運」。
2010年3月22日下午,北京郵電大學2009級博士研究生吳某某在校本部主樓高墜身亡。遺書:「所有的努力都會被既得利益集團踩在腳下,所有的奮鬥都面臨著舉步維艱」。
注:
公務員職位一個蘿蔔一個坑,一般理解都是求職者這個蘿蔔是否適合職位要求的這個坑。而所謂「蘿蔔招聘」,是網友對「量身定制」招聘幹部的一種形象比喻。主角多為年輕的應聘幹部,有權的官員父母。
作者提供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明湘)
我們知道,任何一個社會,都是由社會地位不同的階層組成的。在一個正常的社會裡,不同階層的成員是可以相互流動的,也就是說人們的社會地位、階層歸屬是可以改變的,不但社會地位高的人可能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淪為較低社會階層的成員,更重要的是社會地位低的人和他們的後代也可能通過後天的努力,成功地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進入較高的社會階層。前一種流動屬於向下流動,後一種流動屬於向上流動。
社會學家告訴我們,一旦社會流動受阻,特別是向上的流動受阻,通道變窄,一個社會的階層結構就會趨於固定化,所謂階層固化指的就是這種現象。
階層固化的本質是起點不公。它意味著人們一出生就面臨著不公的境遇,未來能夠接受什麼樣的教育,找到什麼樣的工作,升遷或致富的前景如何等等,都不取決於自己的才華和奮鬥,而取決於各自的家庭背景。換句話說,人們的地位、身份和利益等一概都是從父輩那裡傳承而來的,窮成為窮的原因,富成為富的原因,官成為官的原因,民成為民的原因。這公平公正嗎?當然不!不幸的是,這種新生的不公正在當下中國蔓延著。據 2006年成都、重慶、西安三地有關部門調查,中國生活在城市底層的無業失業人員、低收入者、進城農民工等弱勢群體定型化趨勢相當明顯,富有者和貧困者的代際繼承效應明顯增強。2010年,斯坦福大學的兩位教授Khor和Pencavel曾利用中國的資料發現 ,1998年之後中國代際之間收入的相關性在上升、社會流動性在下降。
當前的階層固化首先體現為受教育機會的不平等,普通民眾的後代越來越難以享有良好教育的機會,因為這樣的機會普遍都被官員和富人的子女佔據了。
教育是現代社會實現向上流動的關鍵管道。正如英國著名思想家培根所說,「只要維持公平的教育機會,貧窮就不會變成世襲,就不會一代一代世世代代地窮。」改革開放初期,不同階層後代受教育的機會基本上是公平的,眾多貧寒家庭的子女通過勤奮讀書,如願以償地考進了好學校,從而實現了「鯉魚跳龍門」的夢想,不僅改變了自己的人生,甚至同時改變了整個家庭以及家庭中下一代的命運。但隨著教育資源配置的日趨不平衡,普通學校和優質學校的差距越來越大,特別是在教育已經市場化、產業化的今天,好學校、名牌學校的收費居高不下,以往那種只要成績好就能讀好學校、上名牌大學的局面已經一去不返,「出身越底層,上好學校越難」的趨勢逐漸席捲全國,寒門子弟尤其是農村孩子讀好學校特別是重點大學的比例越來越低。正如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兼薪酬委員會會長蘇海南所感概的,「近幾年社會底層特別是農民以及農民工家庭的子女,通過教育實現向上流動的動力越來越小,成本越來越高,總體上看,管道有變窄的趨勢。」
清華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該校2010級學生中農村生源只占總數的17%,而在當年的高考中,考生中有62%是農村學生。南開大學的一份資料表明,2006年該校農村新生比例約為30%,2008年為24%。中國農業大學對新生城鄉比例的調查顯示,1999年至2001年該校農村新生均在39%左右,但2007年已跌至31%。據中國人民大學學生處負責人介紹,上世紀90年代初,該校學生中約有一半家在鄉鎮農村,現在這個比例明顯下降。
就業,本是寒門子弟提高社會地位的另一重要途徑。然而,在通過教育實現向上流動的管道越來越窄的同時,通過就業提高社會地位的機會也越來越少。如今家庭背景已成為就業過程中一道不斷升高的「隱形門檻」,普通人家的子弟,因為父母沒錢沒權,難以進入社會上升通道,而有著強大社會資源的富有家庭的孩子,通過 「蘿蔔招聘」、「內定招聘」、「人情招聘」(注)等各種招數,則可以輕鬆獲得體面的工作、較高的收入以及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專家指出,當前最主要的就業歧視,不是性別歧視、乙肝歧視、年齡歧視等,而是在就業過程中「背景」、「關係」、「人脈」的決定性、排他性作用。這也是階層固化的一種典型體現。
「麥可思—中國2009屆大學畢業生求職與工作能力調查」專案組對50萬大學畢業生的調查顯示,在教育部計畫的21世紀重點建設的100所大學中,農民與農民工子女入學時以576分的平均分領先於管理階層子女的557分,但其找工作則要艱辛得多。從學生畢業後半年的就業狀況來看,農民與農民工子女有35%的畢業生未能就業,遠遠高出管理階層子女未就業15%的比例。在就業品質上也處於弱勢,2008、2009兩屆畢業生中的農民與農民工子女畢業半年後平均月薪在各階層中分別排在倒數第一、第二位。
階層固化還表現在家庭背景對職業升遷和創業致富的影響越來越大。來自權貴和富豪家庭的子弟,如果做官,不但機會多仕途順,而且升遷也快;如果做生意,大都也是一帆風順,很容易成為富翁。底層民眾的後代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想升官?儘管你能力強、素質好,但沒有背景和關係,沒門!想發財?雖然你有才華,肯吃苦,但沒有背景和關係,同樣沒門!
中國社科院一份名為《當代中國社會流動》的研究報告表明,父輩具有社會資本的那些人比一般人更易於成為幹部。在父親受教育程度這個引數固定的情況下,幹部子女成為幹部的機會是非幹部子女的2.1倍。對1993年後私營企業主階層變遷的研究也發現,私營企業主的來源越來越以其他領域精英為主,普通百姓創辦私營企業的成功機會則越來越少。
相比較而言,40年前,改革開放剛開始那會,社會上流行的是「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人們普遍相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奮鬥能夠成就未來」。「鯉魚躍龍門」、「寒門出貴子」的故事比比皆是。40年後,「改革開放取得偉大成就」的今天,社會上流行的卻變成了「學會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很多人都認為,「知識不能改變命運,奮鬥無法成就未來」。「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壟二代」、「窮二代」和「農二代」等應運而生,「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去打洞」、「寒門難出貴子」成了令人絕望的現實。無怪乎人們嘲諷說:「當下中國已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拼爹時代』」。無論是上學、找工作還是買房子等等,青年人比拼的都不再是各自的能力,而是彼此的父母和家庭背景。沒有一個好爸爸的窮孩子,人生的希望越來越渺茫,由此引發了形形色色的社會悲劇。
《南方週末》2009年3月19日報導,石家莊女大學生劉偉,因畢業找不到工作,自殺身亡。她最後一篇日記只有6個字:「為什麼這麼難。」
《中國青年報》2009年12月16日報導,上海海事大學碩士研究生楊元元自殺身亡。自殺前感歎:「知識不能改變命運」。
2010年3月22日下午,北京郵電大學2009級博士研究生吳某某在校本部主樓高墜身亡。遺書:「所有的努力都會被既得利益集團踩在腳下,所有的奮鬥都面臨著舉步維艱」。
注:
公務員職位一個蘿蔔一個坑,一般理解都是求職者這個蘿蔔是否適合職位要求的這個坑。而所謂「蘿蔔招聘」,是網友對「量身定制」招聘幹部的一種形象比喻。主角多為年輕的應聘幹部,有權的官員父母。
作者提供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