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10月26日訊】人們常說,錢財都是身外之物,生帶不來,死帶不去。不過中國和印度有幾則軼聞,一則是說,錢財可以轉世,轉世的方法很特別;一則是印度國王思索保住財富的辦法;再一則是一個人經歷瀕死體驗後,帶回一個驚人的消息:富貴可以隨身攜帶,帶到來世。來看看這三則小故事!
清朝時,青海一帶流行一個特別的風俗,以家產施贈佛門,人們稱其為「轉世錢」。一個家庭無論財產有多少,都要拿出一半進行施捨。
施捨的對象,一是送給本族的寺院;二是饋贈給過境的高僧;三是向遠處布施,送給西藏的大寺院。
假如先人因病而死,就要把家產分為三份:一份供奉給本族的寺院;一份施捨給僧人,讓他們誦經念佛,以超度死者;剩下的一份,則留給子孫。
凡是施捨的財物,喇嘛不敢不收,並且替他們保存起來,用於救濟窮苦的人們。
當地的百姓說:「喇嘛有上天賜予的衣服和食物,他們不使用俗眾施捨的錢財和布帛。誰施捨了財物,來世仍然還給他本人,一絲一毫都不差。施捨少的人,來世他的錢財就少;施捨多的人,來世他的錢財就多;不施捨的人,來世就是貧民。神佛鄙視那些只顧自己、不照顧他人的人,當然也不會眷顧他們。」
青海一帶百姓崇佛,平日對修行的人也很敬重。當地人相信今生的德業,會影響來世的福份。誰不這樣做,大家都會鄙視他。隨著時日推移,青海一帶演變出「轉世錢」這樣的說法。
普世的理念,不管在印度還是在中國,都是貫穿、相通的。對於如何帶走財富的思考,古今人都在探索。相傳古印度有一位國王名叫難陀,他下令蒐集各種珍寶,希望帶到來生繼續享用。漸漸地,全國各地的珠寶財物全都彙集到王宮裡。
國王將公主安置在獨樓裡,下令任何人想跟公主交往,都要獻上寶物。如果有人送寶物給公主,必須將此人和寶物帶到國王面前。一天,有一個年輕人帶著一枚金幣,去見公主。公主遵從王命,將年輕人帶到父王面前。
國王問他:「全國所有的寶物都在我的國庫中,你是從哪兒得到的金幣呢?」年輕人說:「母親告訴我,當年先父下葬時,口中含有一枚金幣。為了能見到公主,我只好開棺取出這枚金幣。」
國王聽後,忽然沉默下來陷入思索,他想:「他的父親都沒能帶走那枚金幣,我蒐集這麼多的珍寶,又怎麼才能帶走呢?」
難陀國王聽說過,很久以前有一位國王帶著寶象、寶馬等珍寶去到天上,還有一位國王修建草橋,可以直通天國。現在,難陀國王既沒有珍奇異獸可用以登天,也沒有天橋可以通天,應該怎麼辦呢?他陷入苦苦的思索。
一位有智慧的大臣,看出國王的心意,勸他說:「大王您看,如果一個人的容貌端莊俊美,那麼水中的倒影也一定是美好的;如果他的容貌醜惡,那麼水中的倒影也一定是醜惡的。今生今世的所作所為,就如同臨水照影的身形;後世享有的福分,就像水中的倒影。」
「大王,人的肉身是最寶貴的。現在,連尊貴的您也帶不走自己的肉身,何況這些身外之物呢?如果您想來生還有富貴,唯有將財物供奉給神佛,救濟貧窮,多積累善德。將今生今世的財物轉為福德,福德就會隨您降生到來世。」這番話令國王茅塞頓開。
清朝大學士紀曉嵐在《如是我聞》中記載了一件事,對於如何帶走財富,帶到下一生,也提供了另一個角度的解讀。
紀學士說,有一個人得了瘟疫,經歷瀕死後又活了過來。此人瀕死後,元神到了地府,在那兒遇到一位故友。他的故友蓬頭垢面,衣衫襤褸,正在幹著粗重的工作。
此人見到老友如此落魄不堪,心裡很悲傷。他握著友人的手,說:「你一生富貴,家財萬貫,竟然也不能帶到這裡來?」
他的老友哀戚地說:「富貴都可以帶到這兒來,只是人們不肯帶來罷了。那些生前有功德的人,到了這裡,還不是一樣富貴?請你傳話給世人早作打算,將富貴帶到這兒來。」他的意思是,富貴可以隨身攜帶,只要這個人生前行善,積攢功德,就會富貴。哪怕他到了地府,隨身攜帶的德,就是他繼續富貴的資本。
清朝書法家李南澗說:「這句話講得真好,比起人們常說的『錢財富貴都是空』,要好得多了!」
看完這三則故事,原來今生今世的錢財富貴,真的可以隨身攜帶著一起轉世啊!誠善的古人看待財富的角度,還真是很有道理呢!
參考資料:
1. 《清稗類鈔‧轉世錢 》卷084
2.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
3. 《大莊嚴論經‧卷第三》(十五)
──轉自《大紀元》有刪節
(責任編輯:張信燕)
青海流行「轉世錢」
清朝時,青海一帶流行一個特別的風俗,以家產施贈佛門,人們稱其為「轉世錢」。一個家庭無論財產有多少,都要拿出一半進行施捨。
施捨的對象,一是送給本族的寺院;二是饋贈給過境的高僧;三是向遠處布施,送給西藏的大寺院。
假如先人因病而死,就要把家產分為三份:一份供奉給本族的寺院;一份施捨給僧人,讓他們誦經念佛,以超度死者;剩下的一份,則留給子孫。
凡是施捨的財物,喇嘛不敢不收,並且替他們保存起來,用於救濟窮苦的人們。
當地的百姓說:「喇嘛有上天賜予的衣服和食物,他們不使用俗眾施捨的錢財和布帛。誰施捨了財物,來世仍然還給他本人,一絲一毫都不差。施捨少的人,來世他的錢財就少;施捨多的人,來世他的錢財就多;不施捨的人,來世就是貧民。神佛鄙視那些只顧自己、不照顧他人的人,當然也不會眷顧他們。」
青海一帶百姓崇佛,平日對修行的人也很敬重。當地人相信今生的德業,會影響來世的福份。誰不這樣做,大家都會鄙視他。隨著時日推移,青海一帶演變出「轉世錢」這樣的說法。
如何帶走財富 印度國王的思索
普世的理念,不管在印度還是在中國,都是貫穿、相通的。對於如何帶走財富的思考,古今人都在探索。相傳古印度有一位國王名叫難陀,他下令蒐集各種珍寶,希望帶到來生繼續享用。漸漸地,全國各地的珠寶財物全都彙集到王宮裡。
國王將公主安置在獨樓裡,下令任何人想跟公主交往,都要獻上寶物。如果有人送寶物給公主,必須將此人和寶物帶到國王面前。一天,有一個年輕人帶著一枚金幣,去見公主。公主遵從王命,將年輕人帶到父王面前。
國王問他:「全國所有的寶物都在我的國庫中,你是從哪兒得到的金幣呢?」年輕人說:「母親告訴我,當年先父下葬時,口中含有一枚金幣。為了能見到公主,我只好開棺取出這枚金幣。」
國王聽後,忽然沉默下來陷入思索,他想:「他的父親都沒能帶走那枚金幣,我蒐集這麼多的珍寶,又怎麼才能帶走呢?」
難陀國王聽說過,很久以前有一位國王帶著寶象、寶馬等珍寶去到天上,還有一位國王修建草橋,可以直通天國。現在,難陀國王既沒有珍奇異獸可用以登天,也沒有天橋可以通天,應該怎麼辦呢?他陷入苦苦的思索。
一位有智慧的大臣,看出國王的心意,勸他說:「大王您看,如果一個人的容貌端莊俊美,那麼水中的倒影也一定是美好的;如果他的容貌醜惡,那麼水中的倒影也一定是醜惡的。今生今世的所作所為,就如同臨水照影的身形;後世享有的福分,就像水中的倒影。」
「大王,人的肉身是最寶貴的。現在,連尊貴的您也帶不走自己的肉身,何況這些身外之物呢?如果您想來生還有富貴,唯有將財物供奉給神佛,救濟貧窮,多積累善德。將今生今世的財物轉為福德,福德就會隨您降生到來世。」這番話令國王茅塞頓開。
瀕死遇故友 得知富貴可隨身
清朝大學士紀曉嵐在《如是我聞》中記載了一件事,對於如何帶走財富,帶到下一生,也提供了另一個角度的解讀。
紀學士說,有一個人得了瘟疫,經歷瀕死後又活了過來。此人瀕死後,元神到了地府,在那兒遇到一位故友。他的故友蓬頭垢面,衣衫襤褸,正在幹著粗重的工作。
此人見到老友如此落魄不堪,心裡很悲傷。他握著友人的手,說:「你一生富貴,家財萬貫,竟然也不能帶到這裡來?」
他的老友哀戚地說:「富貴都可以帶到這兒來,只是人們不肯帶來罷了。那些生前有功德的人,到了這裡,還不是一樣富貴?請你傳話給世人早作打算,將富貴帶到這兒來。」他的意思是,富貴可以隨身攜帶,只要這個人生前行善,積攢功德,就會富貴。哪怕他到了地府,隨身攜帶的德,就是他繼續富貴的資本。
清朝書法家李南澗說:「這句話講得真好,比起人們常說的『錢財富貴都是空』,要好得多了!」
看完這三則故事,原來今生今世的錢財富貴,真的可以隨身攜帶著一起轉世啊!誠善的古人看待財富的角度,還真是很有道理呢!
參考資料:
1. 《清稗類鈔‧轉世錢 》卷084
2.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
3. 《大莊嚴論經‧卷第三》(十五)
──轉自《大紀元》有刪節
(責任編輯:張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