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丹青 照耀古今(上)

2018年12月07日文化漫步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12月07日訊】古老的華夏文化是半神文化,由神派黃帝來主掌人間。

也許為了點綴他的威嚴,也許被賦予傳播文化、智慧種子的天命,於是,大臣史皇在黃帝衣冠上點綴彩色花紋,開創五彩之繪。

而另一位大臣倉頡,從天地山川鳥獸獲得靈感,造出中國最早的文字。

《漢書.蘇武傳》「竹帛所載,丹青所畫」。丹和青是中國古代繪畫中常用之色,故「丹青」成為繪畫的代稱。最早的帛畫,也就是絲布上的丹青,見於湖南長沙出土的戰國時期《人物御龍帛畫》,其描繪了一個高冠佩劍的男子,身穿長袍、一手拉繮,駕馭一條疾馳的遊龍。畫面生動逼真,栩栩如生,絲帛上神靈渲染得韻味深遠,觀賞者仿若置身於仙境。在中國最早的三個朝代,夏、商、周,神話中的珍奇異獸、聖人君王的肖像,為這原始三代的丹青藝術披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壁畫中和勸誡畫裡,透露出信仰神和對道德的重視。

春秋戰國之後,秦始皇統一中國。這個對華夏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朝代,不單單在軍事、政治上稱雄天下,在文化藝術、雕塑和建築上也稱得上雄風渾厚,綺麗而又威嚴。這個時期的丹青藝術,主要表現在壁畫和極少量保存下來的木板畫、瓦當與畫像磚上。畫風雄健,色彩鮮麗,造型生動質樸,表現出秦國一統天下時的精神氣魄。

周朝的老子、孔子分別創立了道家、儒家學說,闡述人生哲理,深深影響著後人。漢代就是一個受其影響頗深的朝代。這個非常重視道德行為標準的時代,不論是在帛畫還是壁畫上,皆描繪出人類社會的安寧與諧和及對神的信仰。這個時代的畫像石和畫像磚藝術在民間廣泛流傳,雖然它的形成過程與傳統繪畫有所差異,但在內容及構圖上,仍有一定的藝術欣賞價值。到了東漢時期,墓室壁畫內容開始以描繪車馬騎從或宴飲舞樂為主,漸漸顯現出人們對神靈崇信逐漸淡漠的徵兆。

至漢代漸形成線條運用體系


繪畫至漢,已形成以線條為主的中國繪畫體系,線條運用具多種變化。緊隨其後的六朝,一個蓬勃的繪畫藝術朝代又出現了。

畫作被謝安讚「自生人以來未有也」的顧愷之,工詩賦,擅書畫,一幅《洛神圖》雖然描述了一段曹植與洛神之間淒婉的愛情故事,卻也蘊涵著人、神之間有著一種默契與溝通。《女史箴圖》人物線條圓轉,仕女長裙曳地,在顧愷之筆下,輕重之感表露無遺,後人稱此線條為「春蠶吐絲」,又叫「高古游絲描」,其「氣韻生動」境界超然。

南齊謝赫的著作《畫品》中的六法,其一講「氣韻生動」,道出畫家應以修身養性為主,才能使筆下的人物、山水、鳥獸,花草生機勃勃,意境深遠。「畫如其人」的說法大概就是從那個時候來的。六朝畫家深受道、儒學說的熏陶,並對佛教景仰崇信。精湛的六朝丹青繪畫藝術,被其後的隋代畫家所承傳;閣樓宮觀、人物肖像和神話故事的巧妙結合,散發著寧靜、安詳的氣息。

隋代展子虔山水畫卷《遊春圖》形制格局以山水為主體,人物為點景,配以舟橋樓閣;一反先前山水做為陪襯的形態,開始注意客觀物體比例、遠近的關係,空間透視安排合理。畫面蘊涵著愉悅、悠然的氣息,遠處的山景、花草、樹木與近處的人物還有著互相襯托,互相默契的奇妙之處,推動了中國山水畫朝獨立畫科上發展的進程。

唐人物畫放異彩 山水花鳥興起


宛若一段清雅序曲的隋朝藝術剛剛結束,華夏文化歷史的黃金時代──唐朝,終於來了。這個神奇而富有創意的朝代,將華夏丹青藝術推上了頂峰。

唐朝初期人物畫家,當推閻立本,其畫作之一《步輦圖》古樸、寫實的精湛技法,刻劃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見吐藩使者的情景。此畫不僅展示了當時盛唐發達開明的文 化,對人物性格及精神狀態的描繪更是維妙維肖。唐太宗祥和而威嚴的天子風度與吐番使者謙敬神態,在畫家的筆墨下渲染得更加生動傳神。

生活在這個文化、政治風氣開放下的藝術家們,不僅有著豁達的胸懷,其氣魄與膽識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吳道子以「守其神,專其一」的藝術法則為宗旨,被奉為「畫聖」。他所畫的仙人「天衣飛揚,滿壁生風」。據說他的代表作之一的《地獄變相》壁畫,下筆勁怒,地獄恐怖場面表現得淋漓盡致,使那些都城內的屠夫們看了之後,嚇得紛紛改業。

唐代一方面人物畫高度發展,另一方面,山水、花鳥畫也隨之而起。山水畫家中,唐時有李思訓、吳道子。李思訓畫法源自展子虔,色彩金碧輝煌、用筆遒勁,被稱為「青綠山水」。當時畫壇還有另一位才子王維,擅詩賦,通音律,還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他一生追尋解脫的境界,早年生活的坎坷使他看淡人生的得失,後半生隱居山林,參禪問道,詩書畫彷彿也只是他的消遣罷了。王維山水畫手法,純以水墨畫為主,不同於李思訓的畫法;他的畫作《輞川圖》給人一種遠離塵世,超然物外的感受,從而體現了他那安寧而高遠的藝術心境。後世視他為文人畫的創始者,尊其為「南宗山水畫鼻祖」。◇#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張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