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送暖來 雨水節氣至

2019年02月19日民風民俗
【新唐人2019年02月19日訊】雨水是中華24節氣中的第2個節氣。每年的2月19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30度時為雨水。2019年的雨水節氣交於2月19日7時03分(北京時間)。
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此時東風吹拂,北方大雪溶化,散為雨水。萬物準備生長,農夫準備播種,需要雨水滋潤,「雨水」節氣應運而生。
雨水三候
中國古人將雨水劃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
一候獺祭魚,指的是雨水時節,水獺捕捉到魚後喜歡將魚咬死後堆在岸邊,直待有足夠多的魚才游上岸來飽食美餐。因為魚堆得像供神時的祭品,所以(周書)中稱之為獺祭魚。唐詩《有獺呤》中有句:「有獺得嘉魚,自謂天見憐,先祭不敢食」,生動地表達了獺祭魚的有趣現象。
關於獺祭魚,宋代的筆記《楊文公談苑》中提到一件趣事,唐朝詩人李商隱寫作詩文時,為了使用典故,常常要查閱許多書本。這些書攤在屋子裡,就像獺擺放魚的樣子,因此被人取了一個「獺祭魚」的外號。
《月令廣義》中稱,「雨水日,獺祭魚,是日獺不祭魚,國多寇賊」,這是指如果雨水這天大地冰封,看不到水獺祭魚的現象,就說明天時運轉不正常,到了秋季無法獲得好的收成,百姓生計艱難,將鋌而走險,走上犯罪之路。
二候鴻雁來,指的是五天過後,南方天氣暖,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
三候草木萌動,指的是再過五天,天地間陰陽交泰,出現生機,草木開始萌動,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將開始抽出嫩芽。從此,大地會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雨水後,人們會明顯感到大地回暖,降雨的機率明顯增高。「雨水」的到來,正好符合春耕播種的需求。節氣俗諺「雨水連綿是豐年,農夫不用力耕田」,意思是:「雨水」這一天若下雨,就代表今年會有好收成。
雨水風俗
中華傳統節日元宵節往往落在雨水前後,正月十五古稱上元,夜謂之宵,故名元宵。是日,有吃元宵、觀花燈的習俗。宋人描述元宵節:「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台灣有燃放「蜂炮」過元宵的風俗。蜂炮是將幾千幾萬枝衝天炮連結在一起,像蜜蜂窩一樣,點一炮而萬炮連響。火光迸射,炮聲震耳,場面壯觀。
佔稻色
古代很重視佔稻色,元代的婁元禮就在《田家五行》中記載了當時華南稻作地區「佔稻色」的習俗:「雨水節,燒干鑊,以糯稻爆之,謂之李羅花,佔稻色。」
佔稻色就是通過爆炒糯米花,來佔卜當年稻穀的收成和成色。爆出來白花花的糯米越多。則這年稻穀收成越好;而爆出來的米花少,則意味着這年稻穀收成不好,米價將貴。「花」與「發」語音相同。有發財的預兆。有些地方的客家人還用爆米花供奉天官與土地社官,以祈求天地和美,風調雨順,家家戶戶五穀豐登。
回娘家
川西一帶有雨水節回娘家的風俗。到了雨水節這天,出嫁的女兒紛紛帶上禮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子女的婦人,須帶上罐罐肉、椅子等禮物,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久婚未孕的婦女,也要帶上禮物回娘家。娘家母親會為她縫製一條紅褲子,穿到貼身處,祈求早日懷孕。
另外,雨水節氣,女婿要去給岳父岳母送節。送節的禮品則通常是兩把籐椅,上面纏着4米長的紅帶,這稱為「接壽」,意思是祝岳父岳母長命百歲。如果是新婚女婿送節,岳父岳母還要回贈雨傘,意在保佑女婿順利出門,幫其遮風擋雨,希望他一生平安。
雨水禁忌
雨水節氣中的填倉節這天,人們講究喜進厭出。各家各戶均不向別人家借東西,即使有人來家裡借東西也必須拒絕。舊俗米農賣糧忌在此日。相反糧店收購糧食卻喜歡在此日。
雨水節氣的養生之道
傳統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康,則體質良好。
在雨水節氣之後,隨着降雨有所增多,寒濕之邪最易困着脾臟。同時濕邪留戀,難以去除,故雨水前後應當着重養護脾臟。雨水節氣中,地濕之氣漸升,且早晨時有露、霜出現。所以針對這樣的氣候特點,飲食調養應側重於調養脾胃和祛風除濕。
另外,每日早晚多按摩腹部也是調養脾胃的好方法,由右到左順時針方向按摩,範圍包括右上腹部、肚臍上方、左上到左下腹部,腹部溫暖了,自然能養元補氣。
唐代藥王孫思邈說:「春時宜食粥」,又雲:「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此時宜食粥及適量甜食、少吃酸物,均有益調肝養脾。蓮子、紅棗、糯米、淮山、蜂蜜等,都是適合這一節氣的食材。
春天無常的天氣,容易引起人的情緒波動,乃至心神不安,影響人的身心健康,除了應當繼續進行春捂外,應採取積極的精神調攝養生鍛練法。保持情緒穩定對身心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生活中盡量保持心平氣和,以免損傷元氣。
雨水後,春風送暖,致病的細菌、病毒易隨風傳播。古醫書《千金要方》上說:春時衣着宜「下厚上薄」,亦即春季時,下半身宜穿暖一些,中醫認為「寒從腳起,濕從下入」,因腳距心臟位置最遠,血液迴圈最不順暢,此時建議可多以溫熱水泡腳,並適度按摩雙腿及腳底。
古代詩文中的春雨詩情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這首《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公元761年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時寫的。此時杜甫因陝西旱災來到四川成都已兩年。他種菜養花,親身耕作,與農民交往,因而對春雨的灌溉之意感觸很深。這首詩描寫春夜雨落,潤澤萬物,詩人的喜悅之情。
「宿雨淨煙霞,春風綻百花。綠楊中禁路,朱戟五侯家。草色金堤晚,鶯聲御柳斜。無媒猶未達,應共惜年華」,唐代宰相詩人武元衡在這首《長安春望》中,將春天的喜悅掩在工整的詩筆下,非常符合作者位高權重的身份。
南宋愛國詩人劉辰翁有一首《減字木蘭花》:「無燈可看。雨水從教正月半。探繭推盤。探得千秋字字看。銅駝故老。說着宣和似天寳。五百年前。曾向杭州看上元。」這首詞意境頗有禪意,且充滿了淡淡的憂傷與無限的惆悵。彷彿春寒料峭,散發着薄薄的寒意。
(記者李蒨蒨報導/責任編輯:祝馨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