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逝世於清明 為何浮棺44年都未下葬

2019年04月05日文化漫步
人死後必須下葬,因為中國人歷來講「入土為安」,這樣無論是對逝者還是其家人,才能夠得到心安,然而,蔣介石先生卻一直未能入土下葬。
44年前逝世於清明
1975年4月5日的台北天氣晴朗,蔣經國一早去給父親請安,面帶笑容的蔣介石問及清明及張伯苓先生百歲誕辰之事,臨別時他還叮囑兒子:你應好好多休息!
侍衛朱長泰回憶,傍晚蔣經國又去請安,見父親氣色不錯。晚飯後,蔣介石被扶上輪椅到士林官邸花園逛了逛,隨後上樓休息。晚上9點,警鈴突然大作,侍衛趕到時見醫生正在急救,當時雷雨交加,房間落地窗的大窗簾竟然也掉了下來。
入夜後,蔣介石陷入昏迷,心臟越來越微弱,經數小時急救無效,於11時50分撒手人寰,享年89歲。
據台灣報紙描述,「淡水海外東北角上突然出現了一個金紅色的巨球,四周圍繞著五彩祥雲,迤邐劃過天空,不旋踵電光閃閃,巨雷驚蟄,緊接著大雨傾盆而下。」當時,在北投憲兵隊值班的一位衛兵看到,士林官邸正前方出現明亮的橘紅色光圈。
蔣經國在日記中也寫到,父親病逝時,「天發雷電,繼之以傾盆大雨,正是所謂風雲異色,天地同哀」。
依蔣介石遺願,蔣經國同宋美齡商定,暫厝其靈柩於慈湖湖畔。
慈湖湖畔,位於距台北60公裡的桃園縣,原名洞口賓館,蔣介石生前在那建了幾排平房,晚年常居此處。他喜歡這裡,說「風景很像奉化溪口老家」。為紀念母親,孝順的蔣公將之更名為慈湖。
慈湖賓館,蔣介石棺槨奉厝之地。(大紀元)
4月16日,蔣介石的棺槨奉厝慈湖賓館,遺體經過防腐處理。他遺容安詳,胸前佩戴采玉大勳章,左右兩邊佩戴國光勳章和青天白日勳章。
一生非常節儉清廉的蔣介石,入殮時,隨葬品只是晚年的一些簡單日用物:氈帽、小帽各一頂,手套一副,手帕一塊,手杖一枝。蔣經國給父親穿了7條褲子、7件內衣和長袍馬褂,據說是奉化老家的習俗,擔心他受涼。
宋美齡在銅棺裡放了四本書: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聖經》、《唐詩》和宋美齡翻譯的《荒漠甘泉》——這是美國人寫的《聖經》讀後感。
慈湖陵寢的布置,簡得不能再簡。靈堂以黑色花崗石建造,靈堂上鑲著青天白日徽,靈台基層四周綴滿白色雛菊。
正廳東側是保持原狀的蔣介石臥室。靠窗一張深咖色書桌,上有一架電話、一大理石筆筒及一白色碗,書桌南側有一黑白電視機,上面並排放著蔣公的鴨舌帽和眼鏡。
桃園縣慈湖陵寢的蔣公臥室,靠窗一張深咖色書桌,上有一架電話、一大理石筆筒及一白色。(Venation/Wikimedia Commons)
桃園縣慈湖陵寢的蔣介石臥室,靠窗一張深咖色書桌,上有一架電話、一大理石筆筒及一白色。(Venation/Wikimedia Commons)
北面書架上,有蔣介石生前讀過的書籍,牆上掛一幅宋美齡的畫。臥室的茶幾上,有一張「能屈能伸」四字便條,為蔣公生前紅鉛筆所寫。
「暫厝」
如今,蔣介石的浮棺一直暫厝於慈湖湖畔,已經44年了。
「暫厝」,指的是把棺材停放待葬或淺埋以待改葬。歷史上最著名的「暫厝」,就是南宋帝王陵在紹興的「攢宮」,皇帝皇後的靈柩埋葬很淺,意暫厝於此,以示日後收復故土之決心。
蔣介石生前曾希望自己死後能葬在孫中山陵寢附近,即南京紫金山中山陵的「正氣亭」,那是他最鍾情的「入土為安」之地。1947年,他為自己選定了這一死後棲身之所,建方亭以為標記,取名叫「正氣亭」,意為「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圖為全面抗戰勝利,蔣介石率國軍高級將領到南京中山陵謁陵,告慰國父孫中山在天之靈。在蔣介石(左四)身邊左右,分別為軍委會參謀總長何應欽、副參謀總長白崇禧。(公有領域)
人死後必須下葬,「入土為安」,這是中國歷來的講究。深信祖墳風水的蔣介石先生,竟然選擇浮棺不下葬,就是希望能夠有朝一日回葬大陸。
曾有人勸蔣經國:「為了你家祖上風水和後輩的運勢考慮,你父親浮棺,入土為安的好。」但蔣經國未聽取建議,他交代家人,去世後,自己和他老爸一樣「暫厝」。
1988年蔣經國去世後,暫厝於慈湖陵寢2公裡外的大溪陵寢。去世前他交代,由於生前未能在母親毛福梅膝前盡孝,希望死後有機會遷葬在母親墓前,生生世世陪伴母親。
家有浮棺長期不落土,從風水學上講,對後代健康不利。但蔣經國的兒子蔣孝勇生前曾說:「即便真有風水劫一說,我也不會違背爺爺和父親的遺志。況且蔣家後人受先人恩澤已經很多,人生最終靠自己。」
共匪不除 連墳墓都難安寧
1982年7月,中共官員廖承志寫信給蔣經國,提及「今老先生仍厝於慈湖,統一之後,即當遷安於故土,或奉化,或南京,或廬山,以了吾弟孝心」,並附上拍攝於蔣氏祖居的照片,說明「蔣氏祖居和蔣母王采玉的墓廬已經由當地人民政府修繕一新」。
1949年蔣介石夫婦拜謁蔣母王采玉之墓。(公有領域)
1949年蔣介石夫婦祭掃蔣母王采玉之墓,胡崇賢攝。(公有領域)
一些人以為,蔣介石離開大陸後,蔣氏故居及墳墓一直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但一位奉化溪口的本地人,覺得有必要站出來說出事實真相:蔣家祖墳,在文化大革命中已經被徹底挖掉;而蔣介石的故居及財物,也不是保護得很好。
此人詳細敘述了蔣家祖墳被破壞的過程:1968年4月,浙江餘姚中學的幾十名紅衛兵,扛著鋤頭鐵鍬和火油,高唱、嘶喊著革命歌曲和革命口號,來到蔣介石髮妻毛福梅的墓地,他們扒墳砸棺,最後澆上了火油,棺材和屍骨都化為灰燼。
接著,紅衛兵們帶著區委書記及攝影師,趕到蔣母墓前,用鋤頭扒開墳頭,挖開了墓穴棺材,將腐化的屍體連同完好的被子衣著、頭髮、胸玉一併澆油點火,蔣母墳墓最後被完全徹底剷平。
上個世紀80年代,人們發現蔣氏故居裡的所有紅木家具,大都在寧波市委、市府的辦公室裡,充公當作辦公家具使用。
出於統戰的需要,中共重建了蔣介石故居,但那些高檔紅木家具,大半被人偷換成了低檔的雜木家具。
廖承志是國民黨元勛廖仲愷之子,曾是蔣經國當年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同窗。中共安排他寫公開信,以情轉化蔣經國。共匪來信和遷葬一事,被認為是「統戰陰謀」,蔣經國沒有回覆。後來,宋美齡公開覆信:「經國主政,負有對我中華民國賡續之職責,故其一再聲言『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乃是表達我中華民國、中華民族及中國國民黨浩然正氣使之然也。」
確實,連日本人都比中共講天理人道。毛福梅是被日本飛機轟炸倒塌的牆頭壓倒身亡的,後來日本人出於好奇,也想看看毛氏的葬墓。當時他們通知了蔣氏族人,還和蔣氏族人先給毛氏上香、祭拜之後才打開墳墓,覺得和普通人沒有兩樣,日本人最後原樣把墓合上了。但毛氏屍骨躲過了日本人,卻沒能躲過中共的紅衛兵。
民國前2(1909)年中華民國故總統蔣中正先生與母親王采玉、原配毛福梅、長子蔣經國合影。(公有領域)
文革中,紅衛兵也砸壞了宋氏墓園。宋美齡女士即使想與父母一起葬在上海,怎會不擔憂自己身後之厄運?不信神不敬祖的共匪不除,連墳墓都難安寧。
正如蔣介石早年預言:「共匪之慣技乃是欺詐虛偽,言而無信,是以虛聲恫嚇、威脅利誘、買空賣空、無所不用其極!!」
早在民國時代,蔣介石對共產主義和中共的本質,就有超常的遠見卓識。他指出,中國的命運與世界的前途息息相關:
「西方已變異的自由主義與共產主義將破壞中國傳統文化,凡我國民應發揚中華民族崇高的文化,繼續努力作長期艱苦的奮鬥……」
據蔣介石副官翁元回憶,蔣公陷入半昏迷狀態後的一天,口中仍念念有詞,聲音十分微弱,當時翁元用耳朵貼近蔣公的嘴邊,仔細聽,蔣公說的是:「反攻大陸……解救同胞……反攻大陸……救中國……反攻大陸……救中國……」
台灣桃園大溪後慈湖,蔣介石先生當年遊湖的竹筏座椅讓人懷念。(Venation/Wikimedia Commons)
參考文獻:
陶涵(Jay Taylor)著,林添貴 譯:《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下卷) 《蔣介石日記(1915—1949)》 蔣介石:《西安半月記》 蔣經國:《病中日記》 杜英穆:《偉大的先總統蔣公中正》 王豐 編,翁元 口述:《我在蔣介石父子身邊的日子》@*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張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