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寒食和清明的節俗大多互通,宋代時清明節也是寒食的一部分,《東京夢華錄》說「寒食第三節,即清明日」,清代時「清明即寒食」(《燕京歲時記》)。現代寒食漸漸式微,有許多節俗被清明節承襲了。
掃墓祭祖
清明節和冬至節、過年都是祭祖的重要日子,你知道民間清明掃墓從何時成為禮典的一部分嗎?寒食、清明掃墓的民俗在唐代時已經相傳成俗,唐玄宗開元年間將寒食民俗的上墳祭掃列入禮典,允許士庶和王公以下官員行一樣的上墓拜掃禮,以展子孫孝思。[1] 上墓奠祭準備祖先生前愛吃的食物,祭拜後哀泣辭別,可在看不到祖先墳墓的地方食用祭品餘饌,不可作樂,表示孝子之情。從唐以來,每年到了這時,全家上墳掃墓成了家族重要行事。
插柳戴柳
柳樹生命力強盛,古人說柳枝具有辟邪功能,「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北魏《齊民要術》)。戴柳、插柳是古人寒食節、清明節的習俗,傳說追溯到春秋時代晉文公紀念忠臣介子推。宋代時民間上墳掃墓之後,往往折下墳墓邊的柳枝插在墳上,也把柳枝帶回家,插在門楣上以辟邪。陸游說的「人家插柳記清明」就是這般表現(《春日》)。 《燕京歲時記》書中提到,唐高宗時,三月三日祓禊於渭陽,賜群臣柳圈各一,說戴柳圈可免蠆毒。後人在清明戴柳,是師法當時的遺意。宋朝俗諺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加入了戴柳保青春的含意。清代俗諺說「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帝京歲時紀勝》),那時的兒童們戴柳祭掃墳塋(《燕京歲時記》)。清明時節,鶯啼芳樹,燕舞晴空,宋代人在寒食前一日就用麵和棗作成飛燕,並以柳條串起來,插於門楣,叫做「子推燕」,顧名思義,就是紀念介子推的。那時已經成年的男女,在寒食日就將「子推燕」插在頭上。(《東京夢華錄》)「子推燕」插頭也是永保青春活力的象徵。
鬥雞、鬥卵
寒食、清明鬥雞、鬥卵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呂氏春秋·察微》記載,「魯季氏與郈氏鬥雞」。北朝至隋代的《玉燭寶典》記載,「寒食此節,城市尤多鬥雞、鬥卵之戲。春秋(時代)季郈雞鬥延及魯邦」。 鬥雞是唐代時一種普遍的娛樂活動,文人墨客留下不少鬥雞的詩篇。孟浩然詩寫臨寒食情景「喧喧鬥雞道,行樂羨朋從」(《李少府與楊九再來》)。「鬥雞道」顯露了鬥雞風尚的普遍,當時民間設有鬥雞場,就連皇上也喜歡玩鬥雞。陳鴻《東城父老傳》記載唐玄宗樂民間清明節的鬥雞活動,因而在宮中設置鬥雞的雞坊。[2]除了鬥雞,人們也鬥卵(鬥雞蛋)。鬥雞卵怎麼玩?南北朝風土誌《荊楚歲時記》記錄,鬥雞卵指畫雞蛋或者雕鏤雞蛋相互比賽,也用來饋贈遠方的親朋。古代的富豪之家,不僅在雞蛋上染出藍茜雜色,還再加以雕鏤。白居易詩描寫鬥雞卵的巧美:「玲瓏鏤雞子,宛轉彩球花。」(《和春深二十首 其十六》)為什麼要雕卵?用意在於「發積藏、散萬物」,含有激勵人從春天出發,激發一年新元氣的意思。
舉新火 柳之火
寒食禁煙滅火,不舉炊只吃冷食,一到「清明節日頒新火」(唐代和凝《宮詞百首其二十六》),清明節是皇宮中鑽木取新火、頒新火的日子。春天取榆柳柴作新火,稱為「柳之火」。在周朝就有四季取新火的制度,後代延續了。[3] 據宋人《春明退朝錄》卷中記載,唐代皇帝在清明節清晨舉行點燃新火和隆重的賜火儀式,以示去舊迎新。宋朝也因襲了這種制度。清代賜火的儀式前,在宮中舉行鑽木取火的比賽。宮中尚食內園小兒官(供奉禁苑膳食)參賽,先鑽著火的人可得到皇上賜給的重禮——三疋絹和金碗一口。
品騎火茶
清明前後,細雨霏霏,清明之氣潤茶葉,孕育了好茶。清明節採的茶有個專有名稱叫「騎火茶」;火指舉新火日也就是清明節。唐末五代毛文錫《茶譜》記載了「騎火茶」與清明節的關聯:「龍安有騎火茶,最上,不在火前,不在火後故也。清明改火,故曰騎火。」 騎火茶的名氣旺,從蜀地龍安傳揚天下。[4] 清朝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在杭州名茶區天竺觀看了茶葉的採製,作了《觀採茶作歌》,詩中就讚賞騎火茶不老、不嫩,品質最好,「火前嫩,火後老,惟有騎火品最好」。清明之氣化育天地萬物,清明節的茶得其精華;採騎火茶年中僅得一天,飲騎火茶也是清明節一珍。清明節的習俗由來已久,很多上溯到春秋戰國時代,展現了中華文化悠久的傳承和豐富的內涵。
--點擊相關閱讀:清明節日與春天共享青春的節俗
-參註-
[1]《通典‧禮十二‧上陵》:開元二十年四月,制曰:「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廟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許上墓同拜掃。禮於塋南門外,奠祭饌訖,泣辭。食餘饌任於他處。不得作樂。仍編入五禮,永為恆式。」
[2]《東城父老傳》:「玄宗在藩邸時,樂民間清明節鬥雞戲,及即位,治雞坊於兩宮間。」
[3]《周禮.夏官司馬》記載「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疾」。在古代鑽木取火,需要依照四季節氣天候選擇不同的木材來鑽木取新火。
[4] 龍安茶產於蜀地緜州龍安縣的松嶺關,摘收時間展現特色,選在清明節那一天,自古以來龍安騎火茶就被列入珍茶名錄。@*#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張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