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營建於大元皇朝,元世祖忽必烈命奇人劉秉忠按天宮布局,取乾坤之象修建而成。歷經元、明、清三朝,整個北京城浸透著佛、道、儒的思想文化。昔日北京城門、各大殿名稱多出自於《周易》,寺院廟宇、宮殿廳堂均按照天象星辰排列所建。
天上星宿排列布局與人間京城遙相對應。古人精心營建的北京城,同時還融合著人們對神佛和上天的信仰,將天人合一的傳統理念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
為摧毀神傳文化留下的歷史見證,中共設置了三座建築——毛澤東紀念堂、「大墳包」大劇院以及央視大樓,毀壞古城格局,並以風水亂局,荼毒華人子孫。
「法天象地」 布局都城
歷史上,開國之君定都建城所遵循的原則「法天象地」,建築格局展現的高超智慧,呈現的宏觀視野,都令後世驚歎。隨著時間的推移,建築文化也融在數千年的神傳文化中,成為傳統文化積澱的一部分。歷史文化的積澱,留下的見證能幫助人們重新喚起心中的正念和久遠的記憶。
在古代天文體系中,星空被劃分為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以紫微星(北極帝星)為中心。
三垣,即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每一垣包含數個星座,都有東、西二藩星星環列左右,形如牆垣,所以稱為「垣」。四象,也叫四宮,即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四宮各有七顆星星,共計二十八宿。星辰排列方向不同,從整體的布局看,它們就像北極帝星的藩屏,雖異向而同心。
其中,太微垣是南宮,即朝廷的意思,天帝在此聽政。群星多以官職命名。紫微垣位於北天中央,天帝居所所在地。天市垣象徵聚眾貿易之所,這一垣的星星,多以貨物、經營的市場命名。北極星代表帝王,二十八星宿代表封侯任命的官吏,滿天的小星星代表芸芸庶民。太史公司馬遷所著《史記·天官書》記錄了五百五十八顆星星,完整地介紹了全天星官的職責,以及各星宿對應到人間的體現。
在天成像,在地成形。每一個新的王朝建立後,營建都城都將天象模式與人間政治、百官官衙相比附。人間皇城布局,儼然是天象在人間的再現,宮殿、城垣、官署、壇廟、街市、水道等均是法天而成。星宿之間尊卑分明、秩序井然,人間皇城遵循天文排列,井然有序、秩序嚴整。
歷代國都「必上合天星垣局,下鍾正龍王氣」。國都,也稱京師,這一說法從周朝開始沿用,表示天子所居之地。京,大也;師,眾也。所以天子居住之地,必能率領大眾。一國之都是萬國表率,也是首善之區。法天象地修建都城,表示天子秉承天象,以此作為教化之本,風俗樞機所在,所以皇城法天而建,建築群陰陽有序、尊卑有別,各在其位,各司其職。王都先正,繼而正萬邦。
歷史上,譬如吳都闔閭大城(蘇州城前身)、秦都咸陽、漢都長安、隋朝大興城、唐朝兩京(長安城、洛陽城)、宋朝開封、元朝大都、明清紫禁城等,均是模擬宇宙構造,像天而建,以示皇者尊貴。
元朝營建北京城,明清時期在此基礎上修建紫禁城,將天上星象排列在人間表現得淋漓盡致。天上紫微垣,北極帝星東西兩側排列著十五顆藩星。在北京城中軸線上分布著象徵乾陽的乾清宮、象徵坤陰的坤寧宮、象徵陰陽交匯的「交泰殿」,左右還分布著東西六宮,共十五宮。
孔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太和殿楹聯:「龍德正中天,四海雍熙符廣運;鳳城回北斗,萬邦和諧頌平章」,其中中天、鳳城、北斗均和天象有關。皇家法天,傳達以德治理天下的夙願。
北京都城南、北、東、西四個方位建有天壇、地壇、日壇和月壇郊祀場所。北京城置於四郊中央位置。一條長長的中軸線自北而南穿越宮城、皇城和內城。由上而觀,形成巨大的「中」字,體現居「天下之中」的理念。皇權至高,帝都至尊。以天象為指導,通過模擬星象規劃城池,營建帝都,溝通天地人三才,感通神明。
北京古城深藏風水玄機
近代科學家利用遙感技術拍攝了全北京城鳥瞰圖,在翻閱大量史料後驚奇地發現,明朝人設計的北京城是「雙龍」布局,即一條「水龍」和一條「陸龍」,衡山環水,蔚為奇觀。
其中,「水龍」以南海為龍頭,湖心島為龍眼,中南海和北海構成龍身,什剎海是龍尾。整條「水龍」擺向西北方向。
「陸龍」則俯臥在北京中軸線上。天安門宛若龍吻,金水橋為龍頷虬,東、西長安街如同兩條龍鬚,從天安門到午門則是龍鼻,太廟與社稷壇如同龍眼,故宮恰似龍骨龍身,四座角樓宛如龍的四爪,伸向八方,而景山、地安門大街與鐘鼓樓構成龍尾。正陽門酷似一顆寶珠。陳列於北京中軸線的古代建築群,呈現出巨龍鎖珠的氣勢,營建精巧,極富匠心。
1987年3月,在北京航空遙感成果展覽會上,曾曝出一個驚人消息。通過遙感衛星拍攝的北京景山公園平面圖,酷似一尊盤腿打坐的人像,人們稱其為「景山坐像」。
從衛星照片上看,頤和園的昆明湖像是一個壽桃,萬壽山像是展翅的蝙蝠,十七孔橋則成為一隻長長的龜頸圖。所以頤和園設計體現著「福、祿、壽」三層寓意。
據《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所述:「整個北京城浸透了儒、道、佛之思想與文化,大都城門和大殿名稱多出自於周易乾坤之象,廟宇、寺院、殿堂皆按天象安排所建。」
中共設三大建築 破古城布局
為滅中華文化,中共處心積慮,用盡心機,用盡手段。毛澤東曾說:「舊北京就等於舊世界,我們就是要善於破壞它,城牆要拆,城門要拆,牌樓要拆,胡同要拆,四合院要拆,舊的東西就是封建的東西,統統必須破壞。」
中共竊政後,劉少奇訪問蘇聯,向斯大林請示有關市政建設問題。前蘇聯提供了市政改建計劃,並於1950年獲得毛澤東的批准。自此,一場建築文化浩劫降臨北京古城。
北京市建設局孔慶普主持拆除了歷代帝王廟景德坊和東交民巷牌樓。據他所述:「從1952年拆除西便門開始,到1958年拆完永定門,我先後主持拆除瓮城9座、城樓11座、城台12座、城門箭樓9座、箭台12座、城門閘樓1座、城角箭樓3座。共拆除城牆23.3公裡,占全部城牆34.4公裡的67.7%。」
在這場建築文化浩劫中,精妙的古城布局,遭到中共肆無忌憚地破壞。中共拆毀北京古城,還修建了三座建築,繼續荼毒華人子孫。這三座建築分別是:國家大劇院、央視大樓以及毛澤東紀念堂。
一、毛澤東紀念堂。曾有陸媒發表《天安門前藏玄機:竟連中國人都不知道的重大祕密》一文,揭露天安門廣場暗藏的風水黑幕。據該文介紹,人民紀念碑像是一把插入地下的劍,既是亡靈的墓碑,也是毛的墓碑。紀念碑前的旗杆,像是給毛燒的香。城樓懸掛的毛像,就是死者擺在靈堂的遺像,「毛的靈堂被當成一個免費的旅遊景點,這樣一來去參觀的遊客就會多,用活人的陽氣來彌補故人的陰氣」。文章稱,「在一個城市的中心廣場上建一座靈堂,縱觀中國5,000歷史,僅此一例。」
二、央視大樓。北京市民戲稱其外型猶如一條「大褲衩」。對此建築,民間有不少風水師給出不同的解讀,結果不約而同,即央視大樓犯了大忌,諸如「火燒天門」、「正北無靠」、「白虎抬頭」等,均是惡煞凶兆。
曾有港媒刊發玄學家文相濡的文章,題為「央視『大褲衩』的風水觀」。文章稱,央視大樓給人的感覺是一座極度危險和扭曲的建築,且風水外型差,充斥著先天的壞因素。大樓外牆玻璃線條組成的交叉網狀,在八卦中屬於離卦卦象。離卦是桃花卦,暗示性醜聞、桃色新聞特別多。央視像被魚網覆蓋著,此像隱示:一、是非多、官非多;二、縛手縛腳,限制太多,難以發展。近年來,央視高層向中共高官輸送性賄賂,提供情婦,所以民間稱其是中南海的「後宮」。前公安部副部長李東生被稱為「中南海最大皮條客」,他利用央視女主播、美女記者等討好中共高層。
央視作為中共的喉舌,不僅替黨歌功頌德,掩蓋事實真相,也是歷次中共迫害人民的幫凶。從十年「文革」、1989年「六四」天安門大屠殺至1999年迫害法輪功等鎮壓事件中,央視都首當其衝,充當了爪牙與幫凶,犯下累累罪惡。
隨著江澤民邪惡政治集團的主要罪犯,如周永康、薄熙來、王立軍、李東生等相繼落馬入獄,央視醜聞也不斷曝光,成為是非之地。
三、國家大劇院。這是中共前黨魁江澤民送給情婦宋祖英的大禮之一。從外形上看,劇院很像「一口痰」,又像「大墳包」。
據《江澤民其人》介紹:大劇院最遭人詬病的是其外表看起來像一個「大墳包」,它的地下入口,就像是一條墓道。「民間有人說,中國的中心是北京,北京的中心是天安門廣場,廣場的中心是個墳包。號稱講究風水的中國人居然在中國最中心的地方造個墳,讓故宮和大會堂都是『開門見墳』!還有比這不可思議的事情麼?風水專家認為,『大墳堆』毀壞了北京的精妙布局,將先人循五行、五帝、四方四象之方位設計徹底破壞,倒陰為陽,使京城從此為陰屍氣所罩。但有人說,這種格局有利於陰類在陽間猖獗。江來歷特殊,據傳與陰類有關,這或許是這個耗費巨資而又醜陋無用的愚蠢工程得到江澤民如此青睞的原因之一。」
結語
北京古城的「雙龍」布局,「法天象地」的建築格局,均體現著君權神授的正統。中共竊權至今,它的政權,既不是「君權神授」,也不是由「民主選舉」產生。從歷史到現在,中共政權從未得到過民眾的認可,而且對中國人犯下深重的罪虐,不可饒恕的罪行。在其賴以生存的共產馬列思想,遭到全球抵制「退貨」的今天,其執政的合法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歷史上的文化積澱,包括建築文化,都在幫助人喚起對神佛的信仰以及久遠的記憶。因為「人是神造的,每個人都有神性,回歸產生自己生命的天國世界是每個生命的夙願」。與人類為敵的共產邪靈,為切斷人的神性之根和文化記憶,可謂處心積慮,用盡了手段,包括它不惜動用人力、物力、財力大肆設置風水亂局,禍害民心。這正是它毀人不倦的所在。
參考資料:
《周禮·地官·司徒》
《太平御覽》卷1、卷36
《人子須知資孝地理心學統宗》卷一
《管窺輯要》
《史記》卷27
《江澤民其人》十八
《九評共產黨》之九《評中國共產黨的流氓本性》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第三章、第四章
楊國霞著:《文化主體 : 天人合一的思想內涵》,崧博出版2017年
《中共亡黨危機:信仰崩潰無合法性》,大紀元新聞網,2015年10月08日
唐清清:《3000年古都北京如何被中共毀滅:消失的城樓、胡同與四合院》,新唐人電視台新聞網,2017年2月27日
李文馨:《中共難以啟齒的祕密:北京城三大風水黑幕》,新唐人電視台新聞網,2018年01月13日
——轉自《大紀元》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