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課:炎黃二帝 開五千文明
【原文】
曆日是神農所為,甲子乃大撓所作。算數作於隸首,律呂造自伶倫。甲冑、舟車,係軒轅之創始;權量衡度,亦軒轅之立規。
【字詞義解釋】
(1)曆日:即曆法。推演天象以紀年、月、日的方法。
(2)神農:即炎帝,五帝之一。
(3)甲子:甲為十天干之首,子為十二地支之首。天干和地支依次相配,由甲子起始,主要用以紀年,一輪六十年,統稱為甲子。
(4)乃:是。
(5)大撓:黃帝的史官。
(6)算數:計數。
(7)隸首:黃帝的臣子,為隸姓之祖。
(8)律呂:「六律」、「六呂」的合稱,古時正樂音之器。
(9)伶倫:黃帝樂師。
(10)甲冑:古代戰士用的鎧甲和頭盔。
(11)係:是。
(12)軒轅:即黃帝。
(13)權:秤錘,也指秤。
(14)量:計算容量的器具。古有合、升、斗、斛等。
(15)衡:秤桿,也指秤。
(16)度:量長短的標準。如分、寸、尺、丈等。
【譯文參考】
曆法是炎帝所創造的,大撓將天干地支相配創作甲子紀年的方法。算數是隸首所創,六呂六律是伶倫所造。頭盔、鎧甲、車船為黃帝所創始,權量衡度也是由黃帝制定的標準。
【讀書筆談】
黃帝創建人文根基
中國人自古稱為炎黃子孫,這一課,就直接講到了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和黃帝給人類從治國到規整百姓的生活留下了各方面具體的文化。如果說三皇遠古的人類始祖女媧、伏羲時代,開創的是天人合一的神傳文化的特點和本質,令一切文化都可以找到它的源頭,通過伏羲先天易理通曉天地陰陽五行之道,定下中華文化的源頭,那麼到了五帝時代的黃帝時代,則在這個源頭的基礎上,開始系統打下一個從治國到生活所需的各種人這個層次的文化基礎。各種具體的技術和規範制度也由此而定下。加上先前炎帝為保證基本生存打下的農業,中藥學(《神農本草經》)和茶道等文化的基礎,因此炎黃二帝成為中華人文始祖。
也就是說,炎黃二帝,尤其是黃帝,從制定井田鄉裡制度,劃分九州都城,制定官員體制(記錄君王言行、政令、歷史事件、觀察天象的史官制度就是在這時由黃帝制定的),治國以德為核心的理念(黃帝注重以德治國,設立了九德之官,以九行教化百姓,即:孝、慈、文、信、言、忠、恭、勇、義。孝在第一位,可見以孝治國的源頭是黃帝,而舜帝是親身實踐孝道的典範,可見儒家思想來自黃帝留下的文化),以及音樂等與治國相關的文化體系,到交通工具的車船,經濟交易、工程等方面需要的算數與度量衡等技術規制,衣裳製作和規制(漢服的創建),以及中醫醫療(《黃帝內經》成為中醫鼻祖)的開創等等,幾乎人這個層面的一切有形的文化體系,都在黃帝時期,打下了一個基本的框架。也就是將伏羲時代前後來自神授的八卦易經文化進一步具體化成了人能認識和運用的各種人文體制和技術知識。
不僅如此,黃帝從以德治國漸漸昇華到無為而治的以道治國,他因夢見神國世界華胥國,從而悟道,提升治國境界,實現天下大同,達到了幾乎感覺不到有君王和朝廷存在的地步,人們夜不閉戶,德行高尚,處於半神狀態,能跟天神溝通,黃帝在位百年,後與群臣乘龍登天而去。華胥國的神話與修煉的文化因此流傳至今。黃帝作有「華胥引」古曲,作為他以道治國,見證修道大志的明證。
少數民族同是炎黃子孫
五帝時期,不僅文化都與黃帝有關,連後來的顓頊(黃帝之孫)一直到舜帝(顓頊的後代),整個從黃帝到舜帝的五帝時代的全部帝王,儘管都是禪讓為主題,選賢能有德者傳帝位,大多不直接傳給自己的兒子,但就家譜,都其實是黃帝的血脈子孫,當然,後來發展到家天下,夏商周三代,也都是黃帝的子孫後代。據《山海經》記載,犬戎、北狄等蠻夷民族也都是黃帝的後裔。
除了黃帝後人,剩下的就基本上來自神農炎帝了,包括蚩尤的後人,蚩尤本姓姜,是炎帝的後裔。黃帝殺了蚩尤後,將九黎部落中善良的人,遷居到鄒屠這個地方,將凶殘暴惡者遷到北方寒冷之地。這些就是今天漢族中鄒姓、屠姓、蚩姓、黎姓等姓氏的先祖。
其餘的蚩尤殘部,四處流散,演變為後來的三苗。後因作亂,被大禹所滅,其殘部成為後來的羌族。另有一部分往南遷徙,成為今天中國南方苗瑤等族的先祖,所以今天的苗民一直將蚩尤作為他們的祖先來祭拜。
據《史記》記載:黃帝將作亂的蠻族葷粥驅逐到最北方後,發展成為日後的匈奴部落。
因此,中華大地上各個民族,究其祖宗源頭,都是炎黃二帝的血脈,無論是漢族,還是炎帝和五帝時期無德的帝王子孫形成的邊疆少數民族,其實都是同樣的祖先,都是炎黃子孫,統稱中華民族,也叫華夏民族。
【說故事時間】
相傳黃帝與蚩尤大戰於涿鹿時,黃帝憂民為戰爭所苦,為求平治,乃齋戒沐浴祭祀天地,天為其所感動,乃降下十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黃帝以十干為天,圓布像天形;以十二支為地,方布像地形。後命令大撓制定甲子,將十天干、十二地支相互配合,一個天干分配一個地支,天干在前,地支在後,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成「六十甲子」,以便於推算、紀年、紀月、紀日、紀時。
黃帝打敗了蚩尤統一天下之後,為方便各地交通往來,製造了車船;發明了煮飯的鍋子、踢球的遊戲。命雷公、歧伯寫醫書,以利治病。為維護社會秩序,建立公平交易制度,黃帝始創度量衡制度,統一交易用的度量衡標準,以維持正常經濟活動。古籍所謂的「五帝之世,黃帝始制度量衡,設置五量之器,以利民用;少昊氏設正度量之官,以平民爭;虞舜更每歲巡狩,以同度量衡,以立民信。」
黃帝命令伶倫制作樂律,訂定十二律(六律、六呂,十二個音階)。伶倫在西山找到了粗細適中的竹子,用其中最結實的竹子削成竹笛。當他吹著自己做的笛子時,突然有幾隻鳳凰降落在他身邊的樹上,公鳳首先唱了起來,它的第一個音與伶倫竹笛發出的聲音相同,接著它又唱了五個音,伶倫很快地削出能發出這五個奇數音的笛子(六律)。母凰唱了六個偶數音(六呂),伶倫趕忙削出這六個音的竹笛。伶倫把十二支笛子按音序排好,就完成了十二律。為了永久的保存這十二個音,黃帝下令鑄造十二個能準確呈現笛音的銅鐘,之後,所有樂器的音階都必須與銅鐘相符。
(資料來源:正見網傳統文化教材)
責任編輯:張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