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養生好時機 吃涼喝熱驅寒氣

2019年07月23日民風民俗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9年07月23日訊】大暑,是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每年7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20°時為大暑節氣。2019年大暑交於07月23日的10時37分(北京時間)。
大暑通常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曆書》記載:「斗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通緯.孝經援神契》說:「小暑後十五日斗指未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極熱之中,分為大小,初後為小,望後為大也」。可以說,小暑和大暑分別意味着炎熱天氣的開始與高峰。
大暑三候
中國古代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時序進入大暑,螢火蟲卵化而出,古人認為腐朽之草化為了螢火蟲。天氣日益悶熱,土地也很潮濕;時常會有大的雷雨出現,而這大雨使暑濕減弱,天氣也慢慢轉涼,向秋天過渡。
大暑養生好時機 吃涼喝熱驅寒氣
大暑節氣期間天氣炎熱,西瓜自古以來就是消暑的首選水果。(Pixabay)
大暑習俗–吃涼喝熱
大暑節氣,民間的飲食習俗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吃涼性食物以消暑,與此相反的是,有些地方的人們在大暑時節吃熱性食物以排汗。
大暑養生好時機 吃涼喝熱驅寒氣
台灣人有大暑吃鳳梨的習俗,寓意美好。(Pixabay)
台灣吃鳳梨
大暑期間,台灣有吃鳳梨的習俗。鳳梨在這個時候,尤其甜美。加上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旺來」相同,所以也成了人們在品嚐滋味的同時,也賦予了祈求生意興隆、身體健康的意思。
另外,大暑前後就是黃曆六月十五日,台灣也叫「半年節」,黃曆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這一天拜完神明後,台灣人全家會一起吃「半年圓」,半年圓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紅面搓成的,大多會煮成甜食,象徵甜蜜與團圓。更藉此感謝神明保佑過了半年。
山東喝羊肉湯
山東南部地區有在大暑到來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湯)的習俗。羊肉在伏天吃營養程度最高。三伏天,人體容易熱氣上升,此時喝羊湯,佐以辣椒、醋、蒜,全身大汗淋漓,帶走五臟積熱,排出體內寒氣,用的是熱攻熱的中醫理論。
飲伏茶
俗語說:「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三伏天時,中國山西、河南等地,人們把生薑切片或者榨汁後與紅糖攪拌在一起,裝入容器中蒙上紗布,放於太陽下晾曬。充分融合後食用,對老寒胃,傷風咳嗽等有奇效,並有溫暖保健的功效。
喝過伏薑後,人會有身體發熱的感覺,這是因為它能使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快,促使身上的毛孔張開,這樣不但能把多餘的熱氣帶走,同時還把體內的寒氣一同帶出。當身體吃了寒涼之物,受了雨淋或在空調房間裡呆久後,喝杯伏薑能及時消除寒氣重造成的各種不適。
伏茶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藥煮成,有清涼祛暑的作用。古時候夏天時,人們會在過往的村口驛站裡放些伏茶,免費提供給來往路人飲用。
伏香有兩種,一種是祈福的香,祈求風調雨順,百谷豐登;還有一種是治病的香,接近於中醫的灸,在伏天裡,用中藥香熏、灸烤人體的穴位,可以治療多種頑固的疾病。
養生要點
大暑是全年溫度最高、陽氣最旺盛的節氣,在養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寒病夏治」的醫理。意思是說一些在冬季開始發作的病,其實在夏季就可以開始治療,而且暑期是最佳的治療時機。例如三伏天拔火罐、貼「伏帖」最容易去除體內的寒氣。
另外,大暑節氣,高溫酷熱,易動肝火,常常會覺得心煩意亂、食慾不振、急躁焦慮等,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心態宜清靜,越是天熱越要「心靜」,以避免不良刺激。
禁忌冷水洗浴
夏季天氣炎熱,人的汗孔肌腠均處於開泄狀態,因此,寒氣極易侵入人體,導致陽氣暗損。如冷水洗浴,可以導致手足發冷,小腿轉筋,甚則變生原因不明的發熱證。即使是熱水洗浴,亦要注意浴後避風,對小兒尤其如此。
忌食過多冷飲
很多人喜歡以喝冷水,吃冷飲等方式消暑降溫,這反而太寒涼,非但不能降火,對身體也會造成一定傷害。消暑切勿吃太寒涼,當心物極必反。
總之,「養陽」與「就涼避暑」並不矛盾,目的是一致的。在避暑之餘,維護人體正常的陽氣,保護元氣免受傷害,是非常重要的。古代養生經典《遵生八箋》說:「須於止陽,以消暑氣」。說明養陽有助於消暑,避暑可以防止陽氣的消耗。
大暑詩詞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這首宋代文豪蘇軾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寫道,烏雲翻滾如墨汁被打翻,還沒完全遮住山巒,大顆的雨點就迅疾落在湖面,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色珍珠,濺入船中。忽然間狂風捲地而來,吹散了滿天的烏雲,西湖的湖水重又一望無際,波平如鏡。
「赤日幾時過,清風無處尋。經書聊枕籍,瓜李漫浮沉。蘭若靜復靜,茅茨深又深。炎蒸乃如許,那更惜分陰。「這首《大暑》詩中,在炎熱的夏天,詩人看到了深遠的寂靜,卻隨之激起了心裡的不平靜;詩人從天氣的變化中體悟時序的更替,感悟光陰的流逝。整首詩語言平實,似隨手拈來;感情平和,卻又回味深厚。
(記者李蒨蒨報導/責任編輯:劍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