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是從《易經》卦中來的名詞。九表示陰陽中的陽(*六為陰),五表是一卦中第五爻,也就是自下而上的第五個爻位。「登九五」表示登君位,「九五之尊」比喻君位,這說法是從<乾卦>來的。
九五之尊飛龍在天 上九亢龍有悔
《易經》有六十四卦,以<乾卦>領頭,表示「元亨,利貞」的意義,有一層義涵象徵天道。[1] <乾卦>中第五爻位是「九五之尊」之象,《易經.乾卦.九五》爻辭說:「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因此以九五比喻君位。唐代孔穎達正義釋義:「言九五,陽氣盛至於天,故雲飛龍在天。此自然之象,猶若聖人有龍德,飛騰而居天位。」龍在中華文化中為天子的象徵。
《易經》每卦中都有六爻,從下往上,分別為初、二、三、四、五、上。上爻在上,五爻居其次,那麼為什麼「九五」是最尊貴的位置,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上九呢?
乾卦(容乃加/大紀元)
《易經.乾卦》上九爻辭說:「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因為「盈不可久也」。滿盈不能持久,這是天地陰陽推演的道理,人事物的狀態都不是固定不動的,達到滿盈的狀態不久就是消損。陰陽變易循序推衍——陽消陰長、陰消陽長,就是天地間的自然現象,也是《易經》的主要論理基礎之一。「九五」之位往上推,達到上位時,也是面臨陰長的開始。所以說上九是險位、凶位,「至高無上」反而不吉。
<乾卦>上九爻辭就這麼解釋:「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無(*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亢是至高的意思,君主把自己擺在至高點上,自大自滿自驕,不持德戒慎自己,不接納賢臣的建言,眼睛不顧人民的死活,就會有敗亡之禍。
九五之尊 常保三鏡以防己過
史上的聖君都非常明白這個道理,開創唐朝輝煌盛世的唐太宗,為君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駕朽車,他用三面「明鏡」作為借鑒,以防自己犯錯,他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當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
貞觀二十二年唐太宗親撰《帝範》一書,分述君體、建親、求賢、審官、納諫、去讒、誡盈、崇儉、賞罰、務農、閱武和崇文等十二個範疇,闡述垂範萬世的帝王之道,日慎一日,念茲在茲,時時思索為君如何實踐古代聖君的善道,也用來賜予皇太子李治(後為唐高宗),策勵他崇善廣德,做個好帝王。
唐太宗撰《帝範》。(公有領域)
唐太宗又親下《求直言手詔》鼓勵臣子直言進諫,「若有是非,直言無隱」,並給予厚賞。魏徵曾是太子李建德的人,唐太宗能容人,不究既往,欣賞他的直言而善用他;魏徵真成了唐太宗的座右明鏡中最亮的一面。
從《新唐書》的記載可以看到,魏徵直言上疏勸諫唐太宗的內容,可以說鉅細靡遺,毫無隱諱。[2]例如,有一件是勸阻冊封妃子的事。當時官員鄭仁基的親生女兒又美又有才華,長孫皇後建請太宗冊封她為妃子。那時冊封大禮已經在準備中,就在要許聘的節骨眼上,魏徵進諫說:
「陛下當您處在歌舞臺榭中就想到讓人民住華屋;吃著肥肉與美穀,就想讓人民吃飽喝足、身心能安適;和嬪妃相處,就想讓人民有幸福的家庭。現在鄭女已經有婚約了,陛下您若把她納入後宮,豈是為人父母的意願呢!」
長孫皇後禮見唐太宗。(曹醉夢提供)
唐太宗聽了痛自悔咎,馬上下詔停止冊封。又有一諫,是貞觀十三年的事,那時阿史那結社率兵作亂,雲陽石然地方,從冬至到次年五月都沒下雨。魏徵上疏尖銳直諫說:貞觀初年,陛下教化臣下,行不失仁義之道,陛下清凈寡欲,儉約樸素,仁德遠披蠻荒疆外,如今陛下卻漸漸有鬆弛的跡象了。魏徵一口氣條舉十件事勸諫皇上。
唐太宗善納諫言。圖為清陳士倌《聖帝明王善端錄》冊《唐太宗二》,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唐太宗,看了諫言後,馬上說要改:「願改之,以終善道」,表示如果違反了這話,就沒臉與魏徵相見了!同時命人把魏徵的諫言寫在屏風上,朝夕醒戒自己,再抄錄一份諫書副本交付史官,俾使萬世的後人都能得知這番君臣之義。
唐太宗以古為鏡,以人為鏡,「虛己外求,披衷內省」,創造了人見人親的治世,史籍披露了貞觀之世的盛況:
「官吏清廉,自律嚴謹;王公貴胄、皇親國戚、大族豪門,還有那些強橫狡猾不守法度的,都恩服於君主之威,不敢欺凌侵擾百姓。商旅安心露宿郊野,強盜竊賊絕跡,監獄常空,牛馬遍野,門戶不用關閉。連年五穀豐登,米價非常低廉。出門的旅客從京城到今之廣東嶺南、由山以東到東海一帶,都不需帶乾糧出門,沿途都可以得到飲食供應。……這一切都是從古至今絕無僅有景象。」(《貞觀政要‧政體第二》)
古代的天子、現代的一國之君都是「九五之尊」,乃受天命而有天下,所以不是至高無上的。為君要依循天所示的善道化育天下,必須時時、地地謙遜省視自己,秉正去私,敬天愛民,才如日月一般光明普照四方。古代聖君萬世垂範,展現了「九五之尊」遠離自滿自傲、一心為公的為君之道。
註釋
[1] 《易經.彖傳》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2] 太宗器重魏徵直言,即位時,拜諫議大夫,封鉅鹿縣男。魏徵感慨遇明君器重世上難遇,直言上奏毫無隱藏,二百餘奏,剴切之意,無不打動太宗的心,由此拜為尚書右丞,兼諫議大夫。魏徵逝世時,唐太宗很痛惜,說:「今魏徵殂逝,朕遂亡一鏡矣!」
參考資料:
《易經》、《新唐書》、《帝範》、《貞觀政要》
@*#
-點閱:【成語數來寶】系列-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