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詩文醒世 陰騭迷中生
一、天口道人生
張三豐降生在一個新天、新地、宇內一統的新時代。成吉思汗「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圖,四震天聲,大恢土宇,輿圖之廣,歷古所無」(《元史》)。成吉思汗祖孫三代三次西征,遠播中華文化,建立四大汗國於歐亞大陸,「併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元史》)。忽必烈入主中原,定鼎大都(今北京),建大元皇朝,統領五色十異之世界。各種文化信仰紛至杳來,繽紛陸離。
面對迷於滾滾紅塵中不同根基、不同悟性、不同來源之眾生,張三豐作《天口》一文,指點迷津,述人身可貴、修煉可歸真、做人當重德行善、吃虧是福、天運與人心、敬神之要等真機,醒世化民。
「先民有言:『聖為天口。』愚非聖,安能代天立言?特以維皇上帝,陰騭下民。發聵振聾,本照臨之美意!勸善規過,亦普度之良因。舌端艾艾期期,不辭根鈍;天下林林總總,懇聽吾言。愛作訓體文若干篇,名曰《天口》,蓋以報碧翁崇褒之意雲爾。洞玄真人張三豐書。」
向佛之旨
釋迦牟尼佛放棄王位出家修煉,菩提樹下開功開悟之後不斷昇華,講法四十九年後涅槃而去。觀世音菩薩又稱觀音大士,與阿彌陀佛和大勢至菩薩並稱西方三聖,自宋朝有「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之普遍情勢。張三豐在《禪旨篇》點明,釋迦牟尼佛教人放棄包括人體在內的一切執著,觀世音菩薩啟迪人敬佛向佛覺悟眾生。
「於意雲何而名為釋?牟尼雲:『吾好釋,故以釋開教,取釋去萬緣之意。』於意雲何而又為佛?大士雲:『吾好佛,故以佛設教,取覺悟眾生之意。』如是我聞,釋主離世;如是我聞,佛主醒世。全經數百藏,無非超脫塵垢,警悟沉迷。是故牟尼清淨,復得大士清淨,牟尼總其清淨,大士普其清淨,非有所執其清淨,非有所壞其清淨,非有所吝其清淨,乃至無清淨、非清淨,非清淨、亦清淨,是大清淨,是滿清淨。」
「人能唄誦潮音,必得清淨心,必得般若心。」
仙品之分
張三豐在《玄音篇》中直指道家修煉當以德為本;講述修煉不同階段對應不同仙品。如遇有緣,張三豐願傳最上乘法,助其返本歸真,圓滿回升。
「玄學以功德為體,金丹為用,而後可以成仙。
「人仙者,煉元精而補元氣,已培修仙之本,然能養健,不離生死,此人中仙也。
「地仙者,煉元氣而結內丹,已無漏通之患,然可陸行,不離塵坱,此地中仙也。
「神仙者,煉元氣而化元神,已有神通之妙,水火無害,又名水仙。
「煉神還虛,即天仙也。」
「鬼者純陰,仙者純陽,人得半陰半陽,則不離乎生死,缺陰之半則成仙,缺陽之半則成鬼。」
「故人在可仙可鬼之中,亦暫在可仙可鬼之中,欲逃出可仙可鬼之中,即當住天仙、神仙之中。」
「回頭識岸,撒手離塵,丹經萬言,總在自己,認己為他,即落旁門。」
「我有真傳,不敢妄言;人有真情,亦不閉門。廣積陰功,始為仙品;廣行方便,始是仙基;廣修因果,始是仙根。若得是人而求吾道,吾願與說最上乘法,指點微言,必如撥雲霧而見青天,長嘯而去。」
人身與五行
五行學說認為金、木、水、火、土構成世界內萬事萬物。張三豐在《五德篇》中闡述木、金、火、水、土,仁、義、禮、智、信與肝、肺、心、腎、脾的對應關係。
「人生有五德,吾嘗以譬天地之五行。人身之五經,仁屬木也,肝也;義屬金也,肺也;禮屬火也,心也;智屬水也,腎也;信屬土也,脾也。是知五德之不可少一,猶如五經之不可絕一,即如五行之不可缺一。」
「無仁者,必無養育之念,其肝己絕,而木為之槁枯矣;
「無義者,必無權宜之思,其肺已絕,而金為之朽鈍矣;
「無禮者,必無光明之色,其心已絕,而火為之衰熄矣;
「無智者,必無清澄之意,其腎已絕,而水為之昏涸矣;
「無信者,必無交孚之情,其脾已絕,而土為之分崩矣。」
「是知為人者,必先有心之五德,而後有身之五經。仁不絕肝氣生,義不絕肺氣平,禮不絕心氣明,智不絕腎氣靈,信不絕脾氣醒。」
「德包乎身,身包乎心,身為心用,心以德明。是身即心,是心即身,是五德即五經。德失經失,德成身成,身成經成,而後可以參贊天地之五行。」
萬惡淫為首
《聖經》中講神用泥土造了人,傳說中女媧用泥土造了中國人。神規範了人的生活方式。人類社會的夫妻生活使人類得以繁衍後代,而非夫妻間的性行為則是敗壞人倫道德。張三豐在《淫惡篇》中警醒世人,淫亂會導致惡報天罰。
「桂宮題楹帖,萬惡淫為首。所以惡報多,不如淫報丑。天刑件件奇,天罰樣樣有。或誘他人妻,己妻為人誘;或摟他人女,己女為人摟;或以姦殺身;或以奸絕後;或傾家業財;或奪功名壽;或生子孫賤;或隨誑騙走,淫報極紛紛,筆談難縷縷。」
天運與人心
《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張三豐在《盈虧篇》中講述國家氣數與人心之關係,勸導為政者當居安思危,以修善養德為重。
「天下國家之事,嘗有消長晦明,一盈一虧,常人目為天運,達士歸之人心。理固正也,詞固醇也,吾何議論之雲雲。然世有未盈則虧,欲虧不虧者,此情此故,吾當亹亹(wěi,緩緩)發明,以為世勸。國家之氣勢,安極始危,乃有一傳而生事變,再世而嘆危亡者。謂為虧歟?何以尚有中興?謂非盈歟?何以忽萌大難?蓋不親賢才,則奸雄壞政;不敦詩禮,則子孫奢狂。人事承平之會,當存履險之思,思患預防,君子宜警惕焉,以盡上天之歷數。然天亦無盡數之時也,人日持盈,萬萬年亦可至耳。國家之氣機,亂極始治,乃有運將衰而復盛,勢稍降而復升者。謂不虧歟?何以幾鄰累卵?謂已虧軟,何以復享安磐?蓋臨崖勒轡,即可免其顛危;觸景回頭,自可綿其世祚。人情宴飲之微,尚難存盡歡之想,即小征大,君子宜猛省焉,以挽上天之劫數。然天亦無劫數之見也,人日畏虧,平平者自可久耳。咦!天心在人事中矣,人何不勉於善哉!」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組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