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生對人溫良恭儉讓,他實踐仁義道德,總是與人為善。孔子《論語》「不語怪力亂神」,那麼他對祈禱求神的事情抱著怎樣的態度和看法呢?《論語》中有二處孔子與弟子的對話中是圍繞「祈禱」這個主題的,從其中可以看到孔子個人的信念。
《論語·述而》篇有一章記載,說有一次孔子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輕的樣子,弟子們擔心,急性子的子路很是著急,想起祭祀的誄文上有「禱爾於上下神祇」(為你向天地神祇祈禱)的說法,就請示孔子讓為他祈禱求神保佑。孔子怎麼說呢?
孔子聽後回答說有求神保祐這回事嗎?子路說有的,因為誄文上有「為你向天地神祇祈禱」這樣的說法。[1]孔子雖然在大病中,並沒有答應子路作祈禱。是孔子不相信祈禱嗎?
其實不是,孔子回答子路說我自己已經祈禱很久了!孔子怎麼為自己祈禱?他的祈禱方式和常人不一樣。孔子相信禍福繫於人自己的行為,神幫助的是順天道而行的人,而不是有所求的人,也不是遇到災難才禱告求解的人。所以他時時都按照道德的標準作人做事,處世光明正大,也無愧屋漏(*屋內「西北隅謂之屋漏」,是屋內最暗之處,古代通於宮室中的陰暗處開設天窗,使日光射入屋內,故稱為「屋漏」),即使在無人的地方,行事一樣坦蕩端正光明,不欺暗室,無愧於神明,這就是孔子對神祈禱的方法!
孔子像,出《歷代君臣圖鑑》(清代拓本),哈佛燕京圖書館藏。(公有領域)<br/>
《論語.八佾》中還有個實例,是王孫賈對孔子發問。當時,王孫賈是衛國的權臣,很有實權,他問孔子怎麼看「與其媚於奧(*奧神),寧媚於竈(*竈神)」的說法。「媚」是親近順從,表現為殷勤祭祀。奧是指奧神, 當時人們相信屋宇奧處,一般指屋內西南角有主宰生死禍福的神;竈是指掌管衣食福祿的竈神。
王孫賈是衛國之權臣,自覺有權主掌屬下、庶民的衣食福祿,故而這樣問孔子,話中是帶著自嬌的意味的。這話也反應當時祭拜的民俗,人們以為屋宇奧處有崇高的神,但並非各家常常祭拜的神主;而竈神雖然地位不高,人們都說竈神察錄各家中人的行為報告天上帝君作為降福降禍的依據,所以用事(*當權執事)。
孔子直白地回答他:「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就說這種說法不對呀!人要是犯了滔天大罪,怎麽祈禱也沒用,不管向竈神祈禱,或是向奧神祈禱都不管用了。
孔子誠信冥冥中人在作天在看,臨時抱佛腳,豈能瞞過神明?在《中庸》第16章中,可以看到更具體的陳述:
孔子說:「鬼神的德真是盛大啊!雖然看不見,聽不到,然而卻體現在萬物之中。天下的人都應齋戒、淨心、盛裝去祭祀它,鬼神在人上下左右,無所不在啊。《詩經.大雅.抑》說:『神的降臨,不可揣測,怎能夠怠慢不敬呢?』[2]微觀鬼神的顯示,真的是洋洋乎不可掩蓋! 」[3]
恭寬信敏慧的孔子,信天敬神,然而也有生病的時候,孔子知天命,深信天道恆存、鬼神常在,上天的安排自有深奧的道理。他總以「不怨天,不尤人」的心態面對人生,實實在在地體現了「不愧屋漏」的道德境界──處世光明正大,即使在無人之處,亦持心端正,無愧於神明。
註釋
[1]出《論語·述而》之篇: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禱久矣。」
[2] 出於《詩經.大雅.抑》一章,原文:「視爾友君子、輯柔爾顏、不遐有愆。相在爾室、尚不媿(*同愧)於屋漏。無曰不顯、莫予雲覯。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注釋] >輯:和。遐:何。愆(qiān):過錯。覯:遇見、遭遇,音義通「遘」。「神之格思」:格,來臨。思,語氣詞。度,揣度。矧(音 shěn),況且。射(音 yì),厭,指厭怠不敬。掩:掩蓋。
[3] 《中庸》第16章,原文──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如此夫!」
*[注釋] >齊,音義通「齋」,齋戒。明,潔淨。盛服:即盛裝。
參考書:《論語》、《四書章句集注 : 論語集注 》、《中庸》、《詩經》
-點閱:【成語數來寶】系列-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