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從三次革命看十一月的抉擇

2020年07月05日時政評論
從14世紀末在英格蘭爆發瓦特·泰勒農民起義開始,各式各樣的反叛在西方此起彼伏。
但是,從美國獨立戰爭開始到第二個千年之交,有三次主要的革命運動卻是以爭奪文化霸權和全球政治影響力為目的的。其中前兩次革命可謂家喻戶曉,稍有世界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
1776年的美國革命
美國革命是共和民主思想與帝國貴族權力的一次較量。美國的革命者認為,英國人從《大憲章》開始獲得的自然權利,國王陛下在美洲殖民地的臣民不應被剝奪。
在經濟政策方面,美國人認同英國哲學家如約翰·洛克和亞當·斯密的觀點,主張維護公民擁有財產以及參與自由市場經濟的權利。他們反對沉重的賦稅、國家授權的壟斷、不必要的規章制度,以及那個時代建立在歐洲重商主義制度基礎上的令人窒息的保護主義。
從文化的角度看,美國《憲法》和《權利法案》的制定者主張個人自由和法治高於世襲的特權。核心觀點就是自由和機會平等。美國人普遍相信「政府管得越少就越好」,並且引進了「最小國家」這樣的開明概念。
1917年的蘇維埃革命
蘇維埃革命企圖用暴力推翻新生的君主立憲制,代之以共產主義「人民」專政。
依照歐洲哲學家如讓·雅克·盧梭、卡爾·馬克思、弗裡德裡希·恩格斯的思想,俄羅斯布爾什維克推行了一種國家導向型經濟。以馬克思主義為主導的原則強調一切生產工具都要交到工人手中,結果就是廢除私有制和獨立企業。
俄羅斯布爾什維克重視極權國家權威以及黨的統一性,反對個人自由和獨立思考,主導原則是追求共產黨統治下的社會穩定以及「結果平等」。蘇維埃革命給世界帶來了一種「極權國家」的觀念。
1890-1950年的英國革命
第三次革命運動出現在19世紀的最後十年,它沒有像美國獨立戰爭或者俄國內戰那樣呈現出頗具戲劇性的軍事對抗。
這是一次造型運動,由英國的一個名為費邊社的社會主義俱樂部領導。該組織由有才華的文學界名人組成,目的是要在現有的民主國家通過漸進式、改良式的政策推動實施民主社會主義原則。
已故紐約州民主黨參議員丹尼爾·P·莫伊尼漢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在《評論》雜誌發表過題為「對抗中的美國」的文章,對「英國革命」做了恰當的描述。莫伊尼漢所描述的這場運動就是專門為西方越來越狂妄的精英知識分子量身定做。
起初,在那些具有良好意願的人們看來,這場「英國革命」極其合理。它設想了一個「社會民主制」來取代過於嚴苛的「蘇維埃共產主義」。
至於經濟原則,該運動呼籲廢除公司所有制,把大型工業和關鍵服務業進行國有化。私人企業可以保留,從事小規模經營,並且能夠根據公共利益的需要進行調節控制。其目標是用社會主義的「團體精神」取代資本主義的「貪婪」。
「英國革命」的基本理想仍舊是馬克思主義意義上的社會穩定和結果平等,但是這些理想是逐漸取得的,通過立法而不是通過暴力革命。這場運動的倡導者,費邊社以及全世界的進步組織,都把經濟計劃和社會計劃當作是實現「公平社會」的關鍵,最終導致了「福利國家」這種現代觀念的產生。
「英國信條」的影響
從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全世界的民主國家已經開始感到了「英國革命」產生的文化影響。莫伊尼漢認為這種影響在1947年加快了速度,當年英國新當選的社會主義政府同意支持印度的一個類似於社會主義的政府宣布獨立。
英國的社會主義思潮經歷了從1890年到1950年的發展,從其基本思想中發展出了原則及政策,形成了統一的意識形態,並與二戰以後出現了「去殖民化」和爭取民族解放的合理衝動融為一體。
這種後現代的「英國信條」創造了一種烏托邦式的「重新想像」,用集體團結取代了個人自主,用公共所有取代了私人創業,用合作取代了競爭,用公共資源取代了私有財產,所有的一切都要奉獻給政府,由政府根據計劃進行財富的再次分配。
總而言之,這種民主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反蘇聯的成分很小,反美國的成分很濃厚。
從《新政治家》雜誌和《曼徹斯特衛報》等出版物的內容,以及倫敦經濟學院等高校的課堂授課情況看,英國知識分子正在全世界傳播英國革命的信條。英格蘭也許已拋棄了維多利亞式的帝國觀念,但是那些說英語的學者和公務員已經成了聯合國裡剛剛出現的多數人的「長官」。
到了上世紀60年代末,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國家要靠《威斯敏斯特法令》維持生存。費邊社會主義者的聲明也改變了高等院校,遍及前歐洲各帝國的數百萬年輕人被告知:他們正在被那些曾經把他們從奴役中解救出來的非常自由的民主制國家無情地壓榨著,遭受著種族歧視。
美國的抉擇
此刻美國的城市正在被費邊理想主義者的繼承者焚燒、洗劫;美國革命正宗的自由原則正在遭受進步派學者和社區極端分子的惡意中傷,這些都值得人們思考:在即將到來的選舉中是什麼對美國及其盟友來說至關重要?
在上世紀70年代末,由皮埃爾·埃利奧特·特魯多、詹姆斯·卡拉漢、吉米·卡特等費邊式的領袖所領導的北大西洋三角國家的「保姆國家」國情造成了經濟不景氣、通貨膨脹、失業率居高不下。與此同時,選民們期待著藉助瑪格麗特·撒切爾、羅納德·裡根以及布萊恩·馬爾羅尼的當選去尋找醫治「英國疾病」的良方。
撒切爾—裡根革命與美國的締造者奉行相同的原則,其成果就是超過25年的全面經濟繁榮,這被經濟學家們稱之為「大緩和」。在那段時期,甚至於民主黨總統比爾·克林頓都宣稱大政府的時代已經過去。
然而,表面上的所謂「歷史的終結」以及民主資本主義在抗擊馬克思主義信條中的最終勝利都在無情的文化對峙中迅速減弱。由進步派教育工作者、學者、記者、藝術家、娛樂界人士、公務員、跨國公司高管組成的一支支大軍堅不可摧,左翼革命陣營毫髮未損,隱藏在「最小國家」管理政策的薄紗之後。
到了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的時候,易受影響的年輕選民已經在文化層面上做好了準備。他們再次拒絕了美國革命奉行的原則,轉而支持人們熟知的巴拉克·奧巴馬的「福利國家」的進步派論調。可以預見的後果就是美國進入了歷史上經濟復甦速度最為緩慢的時期之一。
幾乎就在同一時期,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共產主義的中心從莫斯科轉移到了北京。現如今,中國共產黨CCP正在全力按照自己的意願重新塑造這個世界。
據克萊夫·漢密爾頓和瑪麗·奧爾伯格撰寫的一本非常重要的新書《隱藏的手》描述,中共與其布爾什維克前輩一樣對民主沒有興趣。作者說道,「它唯一能看到的就是與西方進行一場殊死的意識形態上的搏鬥,把世界分裂成可以爭取過來的人和敵人。」
於是,就在中共病毒摧殘自由社會的經濟的同時,費邊社會主義者及其成群的爪牙蜂擁穿過西方城市的街道,只看利潤不計代價的企業精英被誘惑,落入中共的圈套,而唐納德·川普秉承「讓美國再次偉大」的信念發起的第二次美國革命所做的持續承諾正遭遇巨大的挑戰。
人世興衰
維克多·戴維斯·漢森,一位多產的美國學者,認為2020年11月的大選是美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
十六世紀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曾經寫下著名的詩句:
人世興衰波浪翻, 抓住機遇勇登攀。 機遇錯過不再有, 龍陷淺灘苦無邊。 風生水起且揚帆, 劈波斬浪奔向前, 縱然失敗無遺憾!(《凱撒大帝》,第四幕,第三場)
歷史的分水嶺決定著一個民族的命運。
2016年投票給共和黨候選人的美國人渴望著能夠創造性地把歷史的時針撥回到1776年,找回啟蒙運動的革命理想。他們選擇的是自由而不是監護,他們渴望恢復他們民族的偉大。
而在政治辯證法的另一端,人們追求權力以及某種形式的國際社會主義秩序下的安全感,而幾乎可以肯定,這種秩序將被中共領導。他們希望在奧地利經濟學家弗裡德裡希·哈耶克所說的「通往奴役之路」上一路走下去。「如果社會主義者能懂得經濟,」哈耶克說,「那麼他們就不會是社會主義者。」
我正在從49度緯線以北向南眺望,把希望寄託給一個更美好的未來,殷切期待美國的愛國者們能團結一心,在這個週末匯集在一起,共同慶祝又一個7月4日,獨立日!
原文Three Revolutions: One Choice in November!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
威廉·布魯克斯來自蒙特利爾,是一位作家和教育工作者,目前擔任加拿大西威塔斯學會Civitas Society《文明對話》雜誌編輯、《大紀元時報》撰稿人。
本文所表達的是作者的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觀點。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