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百了」 如何了得?

2020年07月28日文化漫步
「一了百了 」這個成語出於「一了一切了 」,在語源上有兩種說法,境界也不同。一說是本於宋代朱熹的講學,一說本於宋代昭覺克勤禪師的開釋。明代大思想家、哲學家、修行覺者王守仁在講學中,用了「一了百了」一詞,他們各自的說法展開怎樣的內涵與境界呢?
「一了百了 」的一種語源來自宋朝大儒者朱熹對學生的講學,原義指明白了解了一樣事情,其它各樣事也可類推而明白了解。
朱熹說天賦極聰明的學生,學習時能夠知其一即通盤徹底了解。類於舉一反三、聞一知十的意思。天賦中下的人,對內涵要義不能通盤徹底了解,所以要在節節上用功,才能打通全局,了解全貌。
語本《朱子語類.學二 .總論為學之方》,原文說:
「有資質甚高者,一了一切了,即不須節節用工。也有資質中下者,不能盡了,卻須節節用工。」
後人望文生義,以「了」作「了結」之義,「一了百了」遂指:主要的事一了結,其餘相關的事也隨之了結。
「一了百了」 如何了得?
修之道 (pixabay)<br/>
還有一種說法,「一了百了」語本佛教的《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宋代昭覺克勤禪師的開釋:
古者道:「這一片田地分付來多時也,我立地待你搆去。」……諸佛出世,祖師西來,正為發明這一片田地……若搆得去,一了一切了,一成一切成,一見一切見,一得一切得。
昭覺克勤禪師的「這一片田地」,當是指「佛法」吧。能搆得「這一片田地」,就是能悟得指導人生的「佛法」;悟得了生命終極的「佛法」,「一見一切見」,就能透視生命中諸般煩惱和所有不幸的根源;「一了一切了」,生命中萬般的問題就迎刃而解。有幸人生能夠得佛法,悟得生命真諦,比生命中其它的東西、一切金銀財寶更可貴,所以也就「一得一切得」了。
在常言俗語中說的「一了百了」,多是指生命一了結,其它相關的許許多多事也隨之了結,例如《兒女英雄傳》第一九回:「倘他這副月貌花容,果然珠沉玉碎,在他算是一了百了。」這種說法和語源出處用法完全不是一回事,是生命沒有悟到這高層境界,反而走了不歸路。
明代大哲學家、人間修行覺者王守仁(幼名雲,字伯安,號陽明子)給門人講學時,用了「一了百了」一詞,是指明白了解了事情的「幾」(*指細微徵兆),遇變則通,對禍福都能夠順應自然地去應對。
他的門人黃省曾錄下這段原文(*見《傳習錄》):
或(有人)問「至誠前知」。先生(王守仁)說:「聖人不貴前知;禍福之來,雖聖人有所不免,聖人只是知幾,遇變而通耳。良知無前後,只知得見在的幾,便是一了百了。若有個前知的心,就是私心,就有趨避利害的意。……」
「幾」是事物細微的變化跡象,也是一種預兆;《易經.繫辭下》有言:「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聖人良知明澈,能夠辨「幾」即能「一了百了」,徹底明悟,遇變則通,對禍福之來坦然應對。聖人不求事前預知禍福,不求趨利避害,而是徹底放下利益之心,順應自然,遇什麼就是什麼,不論是福是禍,都不迎不拒,所以能不喜不懼。
在這「一了百了」的過程中,了悟了「幾」,從而了結、放下的是一切追求利益的私心;「去私」不就是人生的修煉歷程嗎?這也是一種修煉之道。如果三生有幸能得到宇宙中最高境界的「佛法」,了悟最高的佛法,得以走上返本歸真之道,人生萬般煩惱、各種困境就真的「一了百了」!
參考資料: 《朱子語錄》 《傳習錄》 《大正藏.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八》
-點閱:【成語數來寶】系列-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