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與恐怖密不可分的革命(1927年-1946年)
1928年1月,紅旗村的居民們看見一群人揮舞著一面鮮紅的旗幟走近,他們熱情地共同支持中國首批「蘇維埃」之一,即由彭湃指揮的海陸豐蘇維埃。共產黨人精心製造了一套說辭,以迎合當地人的仇恨。他們廣泛宣傳以收買當地人心,同時允許新黨羽充分宣洩其最粗暴的衝動。1927年至1928年的這幾個月,預示著四五十年後文化大革命和紅色高棉最惡劣的暴行。自1922年以來,共產黨領導的農民工會內部一直通過激烈活動準備著這場運動。這種工會在「貧農」與「地主」之間製造了強烈的兩極分化,後者不斷遭到譴責。在傳統衝突和社會現實中,這種分裂從未得到重視,但取消債務和廢除佃農耕作(tenant farming)確保了對新蘇維埃的廣泛支持。彭湃利用它建立了一個「民主恐怖」的政權:全體民眾被邀請參加對「反革命分子」的公審;這些人幾乎一律被判處死刑。每個人都參與了處決,向赤衛隊大喊「殺,殺」。後者的任務是將受害者砍成碎片。有時,這些碎片被煮熟並吃掉,或被強制餵食給仍然活著並在一旁觀看的受害者家屬。然後,每個人都被邀請參加一場盛宴。前地主的肝臟和心臟在那裡被均分給大家。每個人還被邀請參加會議。發言者常常在會上談及一排排新近串在木樁上的被砍下的人頭。這種對復仇性食人行為的迷戀,後來在波爾布特政權下變得很常見。它呼應了一種非常古老的東亞原型,這種原型經常出現在中國歷史上的災難性時刻。在613年入侵外國之際,隋煬帝報復一名反叛者,連其遠親也不放過:「把受到最嚴厲懲罰的人分成小塊,他們的頭放在木樁上示眾,或把他們肢解,將其射得滿身亂箭。然後,皇上命令所有國家政要一塊一塊地吃掉這些受害者的肉。」大作家魯迅在共產主義充滿民族主義和反西方情緒之前,曾是它的崇拜者。他寫道:「中國人是食人族。」相比這些血腥狂歡,1927年赤衛隊在寺廟以及針對道教僧侶的行動並不是那麼普遍。信徒們將神像塗成紅色,力圖挽救它們。而對彭湃本人的神化也初露端倪,讓他從中得到好處。在蘇維埃統治的四個月裡,有5萬人逃離了該地區,包括許多農民。
彭湃於1931年被槍殺。他是農村軍事化共產主義的首個真正的推動者。他的思想被以前無足輕重的共產黨幹部毛澤東(本人係農民出身)所接過,並在其1927年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予以理論化。這種農民共產主義相當於城市工人運動共產主義的替代品。當時,工人運動因蔣介石國民黨的鎮壓,已經被削弱。農民共產主義勢頭迅速增大,導致1928年在湖南和江西之間的井岡山建立了首批紅色根據地。1931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周年紀念日這一天,正是在江西省的東部,主要根據地的鞏固和擴展促成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宣告成立,由毛澤東領導人民委員會。在1949年最終勝利之前,中國共產主義經歷了許多變身和可怕的挫折,但主要模式建立在這一點上:將革命的精力集中在國家建設上,並把國家(將天生好戰)的努力重點放在組建一支勁旅來粉碎敵人上;敵人即由蔣介石領導的南京中央政府。軍事和鎮壓機器從一開始就存在,實際上不足為奇。我們這裡離俄羅斯布爾什維克主義很遠、離純粹馬克思主義更遠。布爾什維克主義是一種中介手段,與奪取政權和加強民族革命國家的戰略相聯繫。經由布爾什維克主義,中共的創始人們,特別是他們的大思想家李大釗,於1918年和1919年走向共產主義。無論中國共產主義在哪裡取得勝利,都是以軍營、軍事法庭和掌權行刑隊形式存在的社會主義。彭湃只是提供這種模式的第一人。
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證明了中共鎮壓行為的獨創性:1936年至1938年斯大林的大恐怖之前,是中國蘇維埃所實施的恐怖;根據一些估計,1927年至1931年,這種恐怖在江西造成186,000人受害,不包括戰爭死難者。這些人中大多數都或多或少抵制過幾乎立即實施的激進土地改革或過重的課稅以及對年輕人的動員──這美其名曰「軍事需要」。在共產主義特別激進的地區,這些暴行疏遠了民眾。1931年,毛澤東因恐怖主義暴行而受到批評,並被暫時撤銷領導職位。在有些地區,當地幹部被邊緣化,正如蘇維埃「首都」瑞金周邊所發生的。在這些地區,南京部隊只遇到了微弱的抵抗。後來建立的根據地中,進行了較有力的抵抗,有時甚至取得勝利。這些根據地傾向於更加自治;其領導人汲取了恐怖政治的慘痛教訓。在以延安為中心的陝北根據地,共產黨已學會通過更有選擇性和不那麼血腥的鎮壓來應對同樣的緊張局勢。農民的財政壓力很大:1941年35%的收成被拿走,是國民黨控制區的4倍。村民們甚至公開要求毛澤東去死。鎮壓很嚴重,但也有所讓步:黨開始暗地裡種植和出口鴉片,其占所有公共收入的26%~40%,直到1945年。(待續)
(編者按:《共產主義黑皮書》依據原始檔案資料,系統地詳述了共產主義在世界各地製造的「罪行、恐怖和鎮壓」。本書1997年在法國首度出版後,震撼歐美,被譽為是對「一個世紀以來共產主義專制的真正裡程碑式的總結」。大紀元和博大出版社獲得本書原著出版方簽約授權,翻譯和發行中文全譯本。大紀元網站率先連載,以饗讀者。文章標題為編者所加。)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王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