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0年12月02日訊】中共不愧為古往今來造假騙人的行家裡手,造假手段形形色色,無奇不有。陳奎德先生曾對同樣熱衷和擅長說謊的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做過一番精闢透徹的對比。他說,「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二者都是靠暴力和謊言來維繫(即毛澤東所說的『槍桿子』和『筆桿子』)。但仔細深究,共產主義那一套更精緻、更偽善,甚至常常還『敢於』訴諸道德情感。可以說,共產主義是有史以來虛偽到了頂峰的意識形態。換言之,共產主義所依賴的,是一套精雕細刻的謊言體系,而法西斯主義的話語脈絡,則粗糙得多,也不成體系。」
先說中共自我美化常用的的四種手段。
第一種是無中生有,憑空捏造。
大躍進時期盛行的「浮誇風」就是一個典型。1957年毛澤東提出:將來,中國要變成世界上第一高產的國家,有的縣現在已經是畝產千斤了,半個世紀搞到畝產兩千斤行不行呀?高指標的刺激,促成了高產「衛星」的出現。高指標和高產「衛星」相輔相成,颳起了愈演愈烈的「浮誇風」。 「浮誇風」中放出的一顆最引人注目的高產「衛星」是廣西環江縣中稻畝產130434.14斤的記錄。
這顆「衛星」是怎樣上天的呢?原來,該縣縣委書記認定要「爭全區第一、全國第一、天下第一」,要放畝產10萬斤的「衛星」。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們把原來搞試驗的一塊一畝一分三厘田地裡的禾苗全部拔出來,再犁耙、深耕,將成千上萬擔各種肥料堆放在田中,將泥肥耙融耙爛。然後動員了當地社員、機關幹部、中小學教師等近千人,在兩天內不分晝夜地將附近一百多畝稻田中長勢最好、已成熟的禾苗,連根帶泥挑到試驗田中並蔸,密植到小孩在禾苗上爬來爬去也掉不下來的程度。在並篼過程中,為了防止禾苗倒伏,他們用木樁支撐後再用竹蔑片攔腰將田塊分割成五六尺見方的格子,四周也用木樁頂實,這樣禾苗便直立在一塊塊的格子裡了。
收割時,在亂鬨鬨的過秤現場,策劃者又指揮運糧的人群過完一次稱後,不倒上谷堆,又重新回到未過秤的隊伍中再重新稱過一次,如此循環反覆,過秤的數字越來越大。經過十幾個小時的折騰,終於統計出數字:畝產130434.14斤,一個全區、全國、全世界歷史上空前的水稻畝產最高紀錄便這樣創造出來了。事後,細心的人曾做過統計:當天收割的稻田裡,實收穀子26000多斤,從四個生產隊的糧倉裡挑出了67000多斤穀子,另外剩餘的47217.4斤純粹是在反覆過秤中創造出來的。
第二種是偽造歷史,貪天之功為己有。
比如,明明是蔣介石和國民黨政府領導了中國的抗戰,國民政府軍才是抗戰的主要力量,是他們在從1937年到1945年的整整八年間,在正面戰場與日軍進行了38,931次小型戰鬥、1,117次重大戰役、22場大會戰,犧牲了200位以上的將領,傷亡了330餘萬人,在台兒莊、淞滬、長沙、獨山等正規戰,上海、筧橋等空戰中給予日軍重創,通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最終贏得了衛國戰爭的勝利。而中共自己,在抗戰的前6 年,當1931年9 月18日日本入侵東北時,它竟號召保衛蘇聯、工人罷工等,還要以武裝暴動推翻中華民國南京政府。後8 年,它想方設法讓日蔣火拚,自己則到「敵人後方去」發展壯大自己的力量。在延安搞整風,種革命鴉片,偷敵賣國。其所謂游擊戰更是「游而不擊」,專打國軍,不打日軍。其所謂「擁蔣抗日」則是執行蘇共命令要為保衛蘇維埃而行。日軍在華斃命的129名將領之中,死於與中共作戰的只有3個,其餘都是死於國民政府軍隊手中。中共在抗戰中犧牲的高級將領也只有左權、楊靖宇兩人。但抗戰結束後,中共卻閉著眼睛說瞎話,將上述歷史事實一筆抹殺,硬是把蔣介石和國民黨政府領導和進行抗戰的偉大功勳記到了自己的功勞簿上,毫不臉紅地把自己吹噓成了領導抗戰的中流砥柱。
第三種是貼金遮醜,自我標榜。
歷經半個多世紀的驗證,越來越多的的人已經清楚地看出,中共在大陸建立的政權,在本質上完全是背離人民的,既不是共和體制,與民主更是一點都沾不上邊,而是地地道道的專制獨裁。可是專制獨裁是個惡名,背離人民更會遭人吐棄,這個本來面目中共是不能也不敢示人的。所以,為了美化自己,它從建立政權的那一天起,就想著法子自我標榜,拚命往自己臉上貼金,什麼中華啊,人民啊,民主啊,共和啊。於是,一塊分外耀眼的金字招牌做成了,這就是「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可是,了解內情的人都知道,這塊牌子表裡完全是反過來的。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許多。
第四種是只縱向比不橫向比。
中共吹噓自己的「偉大成就」時,總是縱向比,而不是橫向比;總是和戰亂年代比,而不是和治平年代比;總是說做到了什麼,而不提沒做到什麼。如果我們比較一下半個世紀以來非共產國家和共產中國的不同道路,就會發現:如果沒有共產黨,憑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勤奮,一個自由民主的中國能夠獲得比現狀不知強多少倍的輝煌成就。
以經濟為例。中共常說中國人口多底子薄,那我們就看看同樣人口多、底子薄,但沒有共產黨的東鄰日本。日本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裡339.3人(1998年數據),幾乎是中國的三倍。日本國土的71%都是山地和丘陵,土地貧瘠、資源缺乏,自然條件並不優越。二戰以後,日本在戰爭的廢墟中起步,僅用了不到三十年的時間,不但擺脫了戰爭給經濟帶來的陰影,而且超過傳統強國英國、法國、德國、和蘇聯,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從1955年到1973年,就在共產黨發動一個接一個的政治運動、把中國鬧得天翻地覆的時候,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連續十八年以年均10%的速度高速增長,被世人稱為「日本經濟的奇蹟」。
印度人口和中國處在一個數量級上,和中國具有一定可比性。1980年代,幾乎在中共開始改革開放的同期,印度在總理拉.甘地的領導下,開始了溫和式的自由改革。1991年開始,印度加快了改革的步伐,1980年到2002年印度經濟年均增長6%,2002年到2006年年均增長7.5%,速度上已經接近中共宣稱的8%。但印度的銀行壞帳占所有貸款的不到2%,遠低於中國;基尼係數0.33,而中國同期的基尼係數可能高到0.5到0.6。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資源的高投入,而印度GDP增長主要來自生產率提高,而不是來自增加資本或勞動投入。印度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與東亞、尤其與中國截然不同的經濟增長模式:主要依賴國內市場而非出口,依賴消費而非投資,依賴服務業而非工業,依賴高技術而非低技術製造業。專家指出,印度經濟增長模式能更有效地造福於民眾。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