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0年12月03日訊】有些親屬的稱呼很有趣,例如以「泰山」稱岳父、以「東床」稱女婿,都是從歷史上名人故事來的,「泰山」之喻源於唐代的宰相張說,東床的典故人物則是王羲之,「東床快婿」的暱稱就指他。那麼,妯娌[zhóu li,ㄓㄡˊ˙ㄌㄧ]和連襟這兩種親屬稱呼又是怎麼來的呢?
妯娌和連襟這兩種關係普遍存在親戚中,是由婚姻的結緣而來的,屬於姻親關係。「連襟」的兩方是男性,「妯娌」的雙方是女性。這兩種親屬稱呼借用自生活用物。
妯娌
「妯娌」是古人借用田中早種植的禾穀來比喻人際關係的先後,也是一種語言的生活智慧。一家中的兄弟們長大後成親了,他們的妻子之間就形成妯娌的關係。妯娌在方言中也稱「稙(zhí)娌」,「稙」是早種的禾穀,代表「先」來的意思。《廣韻·陟》:「稙:早種禾。」《釋名·釋親屬》:「青徐人謂長婦曰稙長,禾苖先生者曰稙,取名於此也。」
妯娌又稱「先後」,含有先來後到的意思,晉代就已有這樣的稱呼:「今相呼先後,或雲妯娌。」(郭璞注《爾雅》)。
在方言中,稙娌、妯娌和築娌都有同樣的意思。晉朝郭璞說關西兄弟之妻相呼「築娌」,明代方以智的古漢語詞語典《通雅·稱謂》說:「築娌即妯娌,或謂長婦曰稙(zhí)、曰熟,皆妯之轉也。」
古人借用田中早種植的禾穀來表示「妯娌」的先後關係。 (pixabay)<br/>
築娌可說是一家之內共同分擔家事的朋友。築娌具有同匹、並耕的意思,西漢揚雄《方言》解釋:「築娌,匹也。娌,耦也。」因為築娌(妯娌)有共同的舅姑,是大家庭裡同一房的兒媳婦,她們像是一對朋友(同匹),分擔同樣家事,又像是耕田的農具「耦」一般,合力起來可以增廣耕種的面積,增加做事的效益。「耦」是古代的一種農具,也用來指「兩人並耕」。《說文解字》:「耦,耕廣五寸為伐,二伐為耦。」
在秦漢時代,妯娌間則稱「姒娣」、「娣姒」。最早的字典《爾雅·釋親》解說:「長婦謂稚婦為娣婦;娣婦謂長婦為姒婦。」南北朝的詞典《廣雅》雲:「娣姒,妯娌。娣姒,先後也。」
具體用例,如:元代楊奐的《孫烈婦歌》描寫孫烈婦「屈己接妯娌,盡心奉舅姑」;明代宋濂《樓母婁氏墓版文》寫樓母「處先後唯以柔勝」;唐代李翱《楊烈婦傳》寫「婦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盡恭順,和於娣姒」。在各朝代中,妯娌、先後、姒娣等兄弟之妻的稱呼都能互用。
連襟
「連襟」這個詞又是怎麼得來的呢?連襟是姊妹的丈夫的互稱或合稱,又作「連衿」、連袷[jié、ㄐㄧㄝˊ] 。襟、衿、袷本是交領衣襟,用來比喻姊妹的丈夫們的關係。
清代顧張思 《土風錄》卷十六記載「姊妹之夫曰連襟」。連襟還有僚婿、友婿和亞[yà,ㄧㄚˋ] (通「婭」)的叫法。《爾雅》說:「兩婿相謂為亞」,宋代《懶真子》:「今江東人呼同門為僚婿,嚴助傳呼友婿。」
具體用例,如《娛目醒心編》卷十二第一回:「兩人又曉得妻子結拜過姊妹的,將來是結義連衿,愈加親熱。」
古人以連襟比喻彼此知心,因為衣襟下是胸懷、心之所在,兩心相連,當然是知心。唐代駱賓王《秋日與群公宴序》:「既而誓敦交道,俱忘白首之情;款爾連襟,共挹青田之酒。」詩中款待的「連襟」就是指知心之朋友。有緣圍繞在一家姊妹之旁的男子「連襟」們,平日不似妯娌關係日日相傍左右,卻有悠淡的君子之交的空間。中國古人以「連襟」形容姊妹之夫,隱喻透過妻子的姊妹之情,結成知心的朋友們。
中華文化重視人倫關係,妯娌和連襟的詞彙也代表亦親亦友、同心合力的姻親關係內涵。@*#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