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俗諺說「吃了冬至湯圓就長一歲了」,意味著冬至是新年的開始。真的是這樣,從周代到秦代「冬至」即是新年元旦,民間還有「初歲」的俗稱,因此冬至也被視為改運的好時機。自古相傳的民俗中含有開運的寓意,帶著開運好彩頭的還不少呢。一起覽一覽冬至開運的民俗有哪些?
吃紅白湯圓開年運
《幼學瓊林》:「冬至一陽生。」說了冬至時,天地間蟄伏的陽氣正啟動了。冬至吃湯圓(稱冬至圓)是典型的冬至民俗之一。常見冬至湯圓有紅、白兩色,為什麼冬至圓要有紅、白兩種呢?這其中蘊含著陰陽交泰開新運的意義。
紅、白兩色分別象徵陰與陽,紅與白的湯圓合一碗中,呈現陰陽交泰的意境。冬至圓的「圓」諧音「元」,圓圓的冬至圓象徵冬至時一元復始之義。《幼學瓊林》提到:「冬至一陽生,是以日晷初長」,此日天地陰陽之氣由剝而復,陽氣歸來,陰陽的循環一元復始。所以在這年中陰陽轉捩點上,吃上一碗紅白冬至圓,帶有一元復始陰陽交泰的祈祝意義,也是一種最普遍的新年開運法——陰陽交泰,否極泰來。
冬至湯圓。(龔安妮/大紀元)
食餛飩開智慧運
餛飩是冬至的代表食物之一。南宋陳元靚的《歲時廣記》提及:「京師人家,冬至多食餛飩。」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也提到:「以餛飩祭祀祖先。」
餛飩和渾沌同音。《幼學瓊林》說「混沌初開,乾坤始奠」;《老子河上公章句》說「道無形,混沌而成萬物……萬物皆從道所生」。因此,冬至吃餛飩象徵「大道從渾沌中開」,尤其是開智慧。餛飩象徵嶄新的生命和能量的精華。莘莘學子在冬至這一天吃碗餛飩,體現「混沌初開長智慧成萬物」的意義,是長智慧的開運法。
冬至吃「餛飩」具有開運長智慧的意義。(梅芬/大紀元)
吃餃子開健康運
聽過「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吃餃子安耳朵」的俗諺嗎?這些俗諺告訴人冬至吃餃子來保安康。在中國大陸北方、河南等地,吃餃子過冬至是一大習俗。傳說冬至吃餃子這種習俗是東漢「醫聖」張仲景留下來的,和防疫袪病有關。
東漢的臨床大醫家張仲景曾為河南受凍的老鄉研發一帖禦寒的食療方子,叫「祛寒嬌耳湯」,可以讓人飽肚子又能治療凍爛的耳朵。這方子用袪寒藥材和羊肉包成「嬌耳」,即模樣像耳朵的水餃,煮出熱呼呼的「祛寒嬌耳湯」,讓人飽肚子、暖身子,熱耳朵,因而對寒氣凍爛的耳朵起到了很大的療癒效果。冬至吃水餃傳到後代,就是開健康運的做法。
冬至吃餃子開健康運。(廖素貞/大紀元)
送新鞋襪 廣開人緣運
冬至聚集「陰極之至,陽氣始至,日行南至」三種意義,因而稱為冬至,又稱「履長節」。是因為從冬至之後,白日漸長,陽氣漸升,人們踏日影沐浴陽光,可以吸收陽氣驅除體內的邪氣,故而古人發展出在冬至向家中、家族長輩獻鞋襪的溫暖貼心禮俗,在宮中也有這樣的習俗,稱「獻襪履」。三國時代曹植《冬至獻襪履頌表》說了它的意含:「亞歲迎祥,履長納慶。」獻履襪,祝頌冬至迎祥納慶。
在冬至這一天,媳婦真心誠意關懷長輩,貼心地準備精緻的新鞋、新襪送給翁姑(即丈夫的父母親)、長輩和親友,表達祝福的心意,祝福長輩「履長」長命百歲,迎福久長;長輩回饋以讚賞和歡心,人緣運一定大開!
冬至送人鞋襪子,祝福長輩「履長」健康長壽是古禮。 (pixabay)
愛人及物 廣開善緣運
在台灣吃冬至圓時有一種「餉耗」的習俗,用湯圓來犒賞用物。清初《臺灣府志》卷七記載漢人冬至習俗:「冬至,人家作米丸(*圓子)祀眾神及祖先,舉家團圞而食之,謂之『添歲』……門扉器物各粘一丸其上,謂之『餉耗』。是日,長幼祀祖、賀節,略如元旦。」在1836年的《彰化縣志》也有一樣的記載:「冬至節,家作米丸祀先。門戶器物,皆粘一丸,謂之餉耗。」早年的農家,冬至時在牛角上粘上大大的湯圓,慰勞勤快苦幹、任勞任怨的牛兒們一年的辛苦。
冬至不僅是祭拜天地的日子,也是犒賞身邊日常用物的時節。懷著感恩的精神,慰勞萬物助我的辛苦。在一舉一動之間傳遞感恩之情,就在廣結善緣。想要廣開善緣運,不妨把冬至的「餉耗」精神,更加推廣吧!
冬至吃赤豆粥 禳疫開平安運
有些地方在冬至吃赤豆粥。在南北朝時代就流傳著這種習俗,《荊楚歲俗記》記載,傳說共工氏有個為非作歹的兒子,在冬至時死了,成為疫鬼,但是他畏懼赤豆,所以人們在冬至日煮赤豆粥吃,來禳除疾疫。此後,在冬至這天吃赤豆粥避瘟疫開平安運的習俗也流傳下來了。
吃赤豆湯圓開平安運。(龔安妮/大紀元)
轉動幸運門:謝天謝地謝先祖 真心善心待眾生
周代時,天子於圜丘(天子祭天之壇,亦即天壇)舉行冬至大祭,祀昊天上帝、祭社稷、祭人鬼,後代各朝也都隆重地承襲著這種禮制。
冬至祭天是歷朝歷代朝廷的大要事;在民間,地方要祭祀社稷;家家戶戶祭神、祭祖。人們,懷著敬畏、感恩之心過這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迎來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新天地。
從冬至開始的每一天,讓你我他都來開運吧:誠意誠心呈,禮敬天地,感恩神佛;一來一往間,慈悲來人,善待眾生。這不僅會讓人開運一日一年,更能讓人開運一生一世。相由心生,心正邪自遠,讓誠意善心來扭轉自己命運的乾坤!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景雅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