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來,我一直在告誡家長們,無論把孩子送到哪一所大學,那就像玩俄羅斯輪盤賭一樣,相當於將培養他們的價值觀當作是兒戲了。
但是這回是不同版本的遊戲。在傳統的版本中,一把槍的六個槍膛,其中只有一個槍膛有子彈。在大學版本裡,六個槍膛中的五個都裝上了子彈。如果您的孩子就讀美國(或加拿大或其他講英語的國家)幾乎任何一所大學,那他們的正直、智力、理智、性格和道德準則這些品質很可能被徹底毀掉。
更糟糕的是,幾乎所有的小學和中學,私立的也好,公立的也罷,也同樣迅速地變成毒害學生的地方。越來越多的學校被左派思想者和缺乏勇氣對抗思想的無思想者所占領。
一旦被左派思想侵染,這些學校就會教孩子們仇恨理性、傳統、美國、基督教、白人、卓越、自由和男子氣概。
舉個例子,由於從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那裡獲得了100萬美元的資助,俄勒岡州教育部門宣布,在數學(是的,數學)中教授 「唯一正確答案」 是白人至上主義的表現。那麼,為什麼關心孩子思想的俄勒岡州家長,會把孩子送到俄勒岡州的學校呢?
除了教育被敗壞了以外,教師和工會對孩子表現出的輕蔑,甚至讓保守派都感到驚訝。教師一年多不願意來上課,既不科學,也是前所未聞的。
2月3日,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主任羅謝爾·瓦倫斯基(Rochelle Walensky)博士在白宮新聞發布會上告訴記者,教師不需要接種COVID-19(中共病毒,冠狀病毒)疫苗,學校就可以重新開學:「越來越多的數據表明,學校可以安全重開,安全重開並不表明教師需要接種疫苗。教師接種疫苗並不是學校安全復課的先決條件。」
然而,在國內各大城市,這些膽小鬼和疑病症患者,那些聲稱對學生的關心高於一切的教師們,在要求照領工資的同時,卻拒絕返校。
(註:疑病症又稱疑病性神經症,目前歸類為軀體形式障礙中,主要指患者擔心或相信患有一種或多種嚴重軀體疾病,病人訴軀體症狀,反覆就醫,儘管經反覆醫學檢查顯示陰性以及醫生給予沒有相應疾病的醫學解釋也不能打消病人的顧慮,常伴有焦慮或抑鬱。)
他們不願回去上課,儘管師生之間傳染病毒的機率極小。事實上,教師從學生那裡被傳染而住院比死於交通事故的可能性還低,更不用說染病死亡了。那麼,你為什麼還讓那些不值得或不配你尊重的人來 「教育」你的孩子呢?
為什麼你要把你的孩子送到支持 「變裝皇後故事時間」(Drag Queen Story Hour, 2015創立的兒童活動,面向3-11歲孩童。主持人都和酒吧、夜生活有關,使用的書籍被認為非常規,對同性戀包容)或性別認同混亂的學校?你認為這樣的事情不會損害你孩子的純真天性嗎?你希望你的孩子在性別認同方面被人質疑嗎?
為什麼你要把孩子送到講授《紐約時報》「1619計劃 」的學校?這個計劃認為,美國的立國時間不是1776年而是1619年,是隨著第一批黑人奴隸被運到北美而建立的。革命戰爭的目的不是為了從英國獲得獨立,而是為了維護奴隸制。幾乎所有研究美國歷史的著名專家們(他們大多是自由主義者和民主黨),其中一些人是反川普(特朗普)的,都認為 「1619計劃 」是個謊言。
每當我遇到仍然保持美國傳統價值觀的成年人,我都會問他們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你有孩子嗎?」如果他們說有,我的第二個問題是:「他們中有多少人認同你的價值觀?」 子女都認同父母的傳統價值觀的情況是不常見的。
如果他們回答說,他們的子女都不認同他們的價值觀,我的第三個問題是,「怎麼回事?」
無一例外的,這些父母都把子女與他們(父母)價值觀的背離歸咎於大學教育,同時也越來越多地追溯到高中時代的教育。
而且,這些孩子不僅與父母的價值觀背離,而且感情上也與父母疏遠。如果你變成左派分子,你得學會一件事,那就是蔑視那些持不同信仰的人。
如果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子,他們絕不會送孩子上大學,甚至連高中也不去讀。然而,似乎不管有多少人因為左派的思想灌輸而和自己的孩子漸行漸遠,也不管美國學校敗壞的教育積累了多少痼弊,家長們還是甘願拿孩子的教育去放手一搏,而在其它方面他們是不敢冒這個險的。
我深知其中的巨大障礙。如果你的孩子希望學習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或法律,上大學仍然是必要的。而其它學科的就用不著大學了。
至於小學和高中,父母要麼找到一所教授閱讀、寫作和算術而不是仇恨美國的學校,要麼他們在家裡自己教育孩子。可以理解,這聽起來有點讓人望而卻步。不過,隨著家庭教育團體和高質量的家庭教育課程在全國範圍內普及,家庭課堂會變得容易很多。
無論您的決定是什麼,您可別說我們沒有事前警告過您。
原文:Most American Schools Are Damaging Your Child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
丹尼斯.普拉格(Dennis Prager) 是全國聯合電台脫口秀主持人和專欄作家。
本文只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大紀元時報》立場。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