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斌:醫保局赴上海調研,一場應對輿論的「戲」?

2025年02月13日時政評論
今年1月上海地方「兩會」期間,瑞金醫院普外科主任鄭民華等20名上海市醫界政協委員在提案中向官方反映,有些集採藥的藥效不穩定,存在「麻藥不睡、血壓不降、瀉藥不瀉」的問題,將集採藥品質量問題在網絡大曝光。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之下,中共國家醫保局不得不赴上海「調研」。

那麼調研的結果如何呢?

2月10日黨媒新華社發表的「『血壓不降、麻藥不睡、瀉藥不瀉』?——醫保、藥監部門就集採藥品問題答記者問」給出了答案:「總的來看,此次關於「血壓不降、麻藥不睡、瀉藥不瀉」等說法,多來自他人轉述和主觀感受。」換句話說,上述說法沒有科學性和可信性,集採藥不存在「血壓不降、麻藥不睡、瀉藥不瀉」等問題。
這樣的調研結果很難令人信服。
按說,鄭民華等20名上海市醫界政協委員是提案的提出者,「血壓不降、麻藥不睡、瀉藥不瀉」的問題是他們反映的。國家醫保局去上海調研,理應首先聽取他們的意見。而且事前,國家醫保局在發給上海醫保局的《關於了解核實臨床專家實名反映集採藥品降價出現質量問題 有效回應社會監督的函》中也稱,「請上海市醫保局聯繫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和鄭民華專家,代表國家醫保局致謝並認真聽取專家意見,進一步了解該專家反映存在質量問題的具體品種、中選企業及臨床表現等情況,責成相關中選企業回應臨床關切。」但在國家醫保局調研後的公開回應中,卻隻字未提是否當面聽取了鄭民華等20名上海市醫界政協委員的意見。
這有三種可能,一是國家醫保局到上海調研時壓根就沒見這20名權威醫生。二是見了他們,他們仍堅持原有的意見,但國家醫保局的調研結果並未採納他們的意見。三是他們改口了,自己推翻了原來的意見。如果是這樣的話,肯定是因為他們受到了巨大的壓力。無論哪種情況,都不正常,都說明國家醫保局的調研結果其可信度令人存疑
那麼「血壓不降、麻藥不睡、瀉藥不瀉」等問題真的「多來自他人轉述和主觀感受」嗎?眾所周知,鄭民華等20名上海市醫界政協委員,都是上海各大醫院的權威醫生。國家醫保局現在竟然說他們反映的問題「多來自他人轉述和主觀感受」,誰信?作為工作在一線的權威醫生,他們不可能僅僅因為聽到他人的轉述,或者是僅憑哪些人的主觀感受,就得出「血壓不降、麻藥不睡、瀉藥不瀉」的結論,並將其寫進提交當局的正式提案中。事實上,他們反映的問題既不是來自他人的轉述,也不是什麼主觀感受,而更可能的是他們親自觀察到的相關集採藥的臨床表現。
國家醫保局的回應提到,調研中他們當面聽取了有關專家,以及瑞金醫院、仁濟醫院、中山醫院等7家醫院負責人,外科、內科、麻醉科、藥劑科等科室醫護人員的意見,沒有人認為集採藥存在「血壓不降、麻藥不睡、瀉藥不瀉」等問題。但奇怪的是,在「『血壓不降、麻藥不睡、瀉藥不瀉』?——醫保、藥監部門就集採藥品問題答記者問」一文中,向國家醫保局表達這種意見的人,無論是「有關專家」,還是「7家醫院負責人」和「外科、內科、麻醉科、藥劑科等科室醫護人員」,沒有一個是有名有姓的。這樣的意見有可信度嗎?如果他們真的表達過這樣的意見,為何不公開他們的姓名?這樣做豈不更能取信於公眾?
有分析認為,國家醫保局之所以在最近的集採藥中以國產仿製藥全部取代了進口藥、原研藥,原因是因為醫保缺錢了,中國的外匯也在縮水。在這個大背景下,要想讓國家醫保局調整政策,重新恢復進口藥、原研藥的臨床使用,顯然不大可能的。但因「血壓不降、麻藥不睡、瀉藥不瀉」等問題被曝光所產生的社會輿論又不得不應付。所以,所謂國家醫保局赴上海調研,很可能是當局為了應對輿論壓力精心演出的一齣戲,而那些否認集採藥存在「血壓不降、麻藥不睡、瀉藥不瀉」等問題的「有關專家」、「7家醫院負責人」和「外科、內科、麻醉科、藥劑科等科室醫護人員」,也都是迫於壓力在演戲。
這樣的戲碼我們看的還少嗎?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作者提供/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