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6月14日訊】《三國演義》中,有位神祕的水鏡先生,他未卜先知,對天下事瞭如指掌。他預言劉備日後「龍向天飛」;他推薦奇才諸葛亮,一言道破「得其主,不得其時」。後人評價說,水鏡先生如果出山,一定會改寫三國歷史。
劉表邀請劉備去襄陽赴會。不料卻被蔡瑁帶兵追殺。幸好寶馬的盧不妨明主,它載著劉備一躍而起,跨越了寬闊的檀溪,把追兵甩在了溪流的對岸。劉備策馬而行,途中遇到一個騎牛吹笛的童子。儘管是萍水相逢,但牧童呼出他的字號「劉玄德」。
金協中彩繪《三國演義》第三十四回插圖,劉皇叔躍馬過檀溪。(公有領域)<br/>
劉備大吃一驚,在這麼偏僻的村莊,怎麼會有人認識他呢?
經牧童介紹,原來是他的師父司馬徽說的。司馬徵(?—208年)史上確有其人,東漢末年名士,人們稱他為「水鏡先生」。此人精通道學、經學、奇門和兵法。因他學識淵博,有知人鑒人之能,受到時人的尊敬。
《三國演義》中,水鏡先生告訴牧童近日劉備會來,還說了劉備的大致形貌,稱他是「當世之英雄」。所以牧童見到劉備後,根據師父的叮囑,即刻認出了他。在牧童的引領下,劉備來到一座莊前。他在中門聽到了一陣優美的琴聲,於是駐足聆聽。忽然琴聲停止,有一人笑著從屋內走出來,正是水鏡先生。
這位水鏡先生真是位奇人,他說琴聲中忽然升起高亢之調,就已知道屋外必有英雄竊聽,於是起身相迎。
水鏡先生第一次出場,作者羅貫中用八個字「松形鶴骨,器宇不凡」形容他,儼然一位仙風道骨的世外高人。劉備一見水鏡,慌忙行禮。不料水鏡說道:「公今日倖免大難!」也就是說劉備今天遇到大難,所幸有驚無險,逢凶化吉。
從小說第三十五回的描述看,水鏡先生具有未卜先知的能力,甚至還有特異功能,事先看到了劉備的長像以及他所遭遇的劫難。
劉備本想隱瞞逃難的事實,但被水鏡一言說破:「你不必隱諱。今天你一定是逃難,逃到了這裡。」劉備只好坦言是被人追殺至此,感嘆自己命途多蹇,水鏡先生安慰他說:「不是如此,只是你身邊沒有能人罷了!」但劉備認為自己身邊有很多人才,諸如關羽、張飛、趙雲等武將和孫乾、糜竺等人,但水鏡認為劉備身邊缺少「經綸濟世之才」。
解讀童謠 「龍向天飛」
在這場會談中,水鏡為劉備推薦了天下奇才「伏龍、鳳雛」,還為他解讀了一則預言,聲言劉備日後會「天命有歸」「龍向飛天」。劉備一聽,震驚地當場向他拜謝。要知道,劉備此時處於人生低谷,可謂是萬分落魄。
水鏡提到的那則童謠,於建安初年在荊州郡縣中流傳。雖然是童謠,卻絲毫沒有童言童趣,且聽歌詞:「八九年間始欲衰,至十三年無孑遺。到頭天命有所歸,泥中蟠龍向天飛。」
「八九年間始欲衰」,水鏡先生說建安八九年間,劉表的前妻去世後,後妻蔡夫人拒絕前妻所生之子為繼承人,於是劉家生亂,這就是所謂的「始欲衰」。「無孑遺」者,劉表於建安十三年去世後,文臣武將會凋零散落。而「天命有歸」「龍向天飛」則會應在劉備身上。
水鏡言臥龍「得其主,不得其時」
水鏡先生說;「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在三國故事中,諸葛亮文韜武略,奇謀善斷。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集智慧、忠貞、謀略於一身,可是智慧超群。論其才幹,無論在軍事還是政治上均是出類拔萃。這位奇才幾乎照亮了三國時代。
金協中彩繪《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插圖,司馬徽再薦名士。(公有領域)<br/>
諸葛亮,字孔明,人稱「臥龍」先生,當後來劉備得知「伏龍」原來就是指諸葛孔明,備好禮物正打算前去拜訪。恰巧水鏡先生來到新野來拜訪友人徐庶,聽說徐庶已離去,並推薦劉備去尋訪諸葛孔明。水鏡先生說,諸葛亮嘗以管仲、樂毅自比,但他本人認為諸葛亮可與周朝姜子牙、漢朝張良相媲美。劉備、關羽等人聽了都感到很驚訝。
水鏡辭別劉備之前,仰天大笑,說了一句:「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他為諸葛亮生不逢時感到萬分嘆息。
劉備三顧茅廬,如願以償,請得諸葛亮出山。在劉備草創艱難之時,諸葛亮鼎力相助,無疑是錦上添花。諸葛亮出山後,助劉備攻占了荊州、益州、漢中。或許因此,水鏡先生說諸葛亮逢劉備是「得其主」。那麼,為什麼諸葛亮「不得其時」?
諸葛亮不得其時
從當時的格局看,曹操戰局北方,大勢已成。官渡之戰後,曹魏大軍所向披靡,勢如破竹。曹操掃蕩北方群雄,文臣武將均聽命於他的麾下,司馬懿、荀彧、郭嘉、夏侯惇、許褚、張遼等等,曹操麾下文臣武將均是閃耀於那個時代的明星。
從建安二年到十六年(公元197年— 211年),曹操先後出兵,打敗了呂布、袁術、袁紹等豪強,統一了北方。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受封為魏王。曹丕稱帝後,追尊為魏武帝。此為後話。
東吳一地占盡地利,坐擁長江天險,在戰略位置上易守難攻。歷經孫堅、孫策、孫權幾代人的統轄,東吳人才濟濟。在周瑜、陸遜、魯肅、張昭、顧雍等人的輔佐下,孫權在江東獨占鰲頭。
縱觀群雄,此時的劉備轄地不過新野,武將不過關、張、趙,文臣謀士也屈指可數。劉備見天下大亂,有匡扶漢室,安邦定國之心。他去隆中請諸葛亮,一時沒見著,半途遇到了諸葛亮的密友崔州平。
由治入亂 天時不可違
兩人談起當前局勢,崔州平則認為,自古以來,治亂無常。自從劉邦斬蛇起義,誅殺無道,是由亂入治。漢朝太平了二百年後,出現王莽篡漢,是由治入亂。漢光武帝中興,重振漢室基業,是由亂入治。民生安定了二百年,天下干戈再起的當時,正是由治入亂。所以崔州平認為劉備於此亂世請諸葛亮出山,斡旋天地,補綴乾坤,恐怕不是簡單的事,在他看來無疑是枉費心力。天時如此,定數如此,世人終是難以強求。
劉備是一心匡扶漢室,不想委於天數和定命,竭誠邀請諸葛亮。當時的格局,曹操已占了大半天下,東吳孫權坐分江南半壁。無論轄地、人才,還是民戶,都比劉備要大許多。蜀國可謂是在夾縫中生存。劉備於221年正式稱帝。為替結義兄弟關羽、張飛報仇,劉備率軍進攻東吳,被東吳戰將陸遜打敗。此後不久,劉備病死於白帝城,至死也未能統一天下。
三國之間,彼此征伐,無一寧日。正是應了崔州平所說的「由治入亂」的天時。或許因此,水鏡先生言諸葛亮「不得其時」。儘管如此,身在風雲亂世,諸葛亮為報劉備知遇之恩,為興復漢室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演繹了亂世的忠貞傳奇。
(據《三國演義》35回/37回)@*#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