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義傳】義薄雲天的華夏戰神關羽

2021年06月26日傳奇故事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6月26日訊】你是否希望有一個下屬,哪怕面對富貴功名的誘惑,依然心念舊主,為了共同的事業鞠躬盡瘁?
你是否希望有一個兄弟,哪怕你一無所有,他依然不離不棄,為了手足般的情義,與你風雨同行?
在充斥著權謀與戰火的漢末亂世,親人會反目,盟友會背叛,如能遇到這樣忠義兩全的英雄豪傑,是多麼難能可貴。開談忠義之士,豈能不說與蜀漢第一武將、義薄雲天的關公關羽?他的英雄事蹟早已家喻戶曉,比如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刮骨療毒、義釋曹操等等,無一不是三國迷心中的經典畫面。不過這些故事,有的來自演義小說。在史書記錄中,一個真實的關羽,或許少了幾分跌宕起伏的戲劇性,卻給予我們更多恆久的感動。
年少初識,恩若兄弟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是河東解良人。不知出於什麼原因,關羽改了名字,逃亡他鄉,一直流浪到涿郡。正值黃巾軍叛亂,此地英雄正在招兵買馬,組織義軍平亂。關羽打聽到,組織義軍的首領劉備,雖然家境貧寒,為人卻豁達淡泊,喜歡結交豪傑,當地豪俠都爭相歸附於他。劉備家旁邊,生有一株五丈高、車蓋一般的桑樹,不似人間凡品,當地人都說劉家必出貴人。
【忠義傳】義薄雲天的華夏戰神關羽
《三國志圖像》之「祭天地桃園結義」。(公有領域)
與此同時,關羽又結識了一個名叫張飛的少年英雄,兩人便一同投入劉備的義軍中。蜀漢最著名的君臣兄弟——劉、關、張,就這樣在亂世紅塵中初遇了。那一年,劉備也不過二十四歲,關羽、張飛更是年少。然而他們都是形貌英武出眾之人,都有著為國效力的熱血理想,以及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三人因緣際會,自然有相見恨晚、惺惺相惜之感。
戰爭中同仇敵愾、生死與共的經歷,總是能迅速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平亂過程中,劉、關、張三人一路殺敵立功,劉備在初平二年(191年)做到了平原相,關、張二人在他麾下擔任別部司馬,各領一支軍隊。他們不僅是主將和部下的關係,更結下了情逾手足的情義。私底下,他們寢則同床,恩若兄弟;在公開場合,關羽和張飛一左一右侍立在劉備身邊,守衛他的安全。
三國歷史的開局中,蜀國的根基和力量都是最弱的。劉備幾乎是白手起家,又多次依附軍閥、兵敗逃亡,但他的發跡也是最勵志的。劉備能夠一步一步開疆拓土、稱王稱帝,除了他本人的雄才大略和百折不撓的堅韌意志,同樣離不開關、張等豪傑誓同生死的追隨。
關羽早期的戰功,在史書中沒有留下什麼記錄,但是他所向無敵的神將威名,已經在各路諸侯中傳開了。如果要用一位歷史人物類比關羽的作戰能力,那一定是楚漢時期的霸王項羽。巧合的是,兩人名字又如此相似。項羽曾說要學「萬人敵」的本事,而在《三國志》的關羽本傳中,作者陳壽也稱讚關羽是「萬人之敵,為世虎臣」。
同樣在魏、吳兩大敵國的重要人士,也對關羽的作戰能力給予高度評價。比如魏國的郭嘉、程昱、傅干等人,認為關羽驍勇善戰,擔得起「萬人之敵」的稱號;吳國自周瑜、呂蒙、陸遜等人,也認為關羽是熊虎之將,當世雄傑。
到了建安五年(200年),劉備遭遇創業生涯的一個轉折點。因「衣帶詔」事泄,曹操親征劉備,而劉備戰敗逃往袁紹處避難,關羽則被曹操生擒。正是出於愛才、惜才之心,曹操非常厚待關羽,想方設法讓他歸順自己。這大概是命運給關羽出的第一道忠義考題。
心念舊恩,去曹歸劉
自投軍至今,關羽跟著劉備已打拚了十六載。經過這十六年的磨煉,關羽已從初涉江湖的少年,長成身經百戰的大將。那略顯稚氣的面容,也被風刀霜劍雕刻得更為峻偉、凜然。不知何時他蓄起了長鬚,常以美髯自傲。但是他們共同奮鬥的事業呢?十六年來,未建寸功,未得寸土,到頭來兄弟失散,生死難料。
【忠義傳】義薄雲天的華夏戰神關羽
《三國志圖像》之「張遼義說雲長」。(公有領域)
現在的關羽,只能捋髯嘆息,天地雖大,他們三兄弟卻沒有立足之地;不知劉備和張飛身在何處,不知自己身陷曹營,又該如何脫身?若在一般情況下,以關羽之武勇,即便是重重守衛,也能輕易逃離。可是他生來義氣深重,有恩必報,曹操若是以武力、權勢逼迫倒也罷了,可他偏偏對自己又是宴請厚賞,又是拜將封侯,倒教他無法一走了之。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身著青衫的賢才,令人朝夕思慕;只是因為您的緣故,讓我沉痛吟誦至今。不知道當曹操寫下這首渴望求賢建業的詩歌時,是否會想起失之交臂的關雲長?曹操、劉備,皆是善於招賢納士的一代雄主。曹操見到關羽這般俊傑人物,怎能不生招攬之意?況且,劉、關、張三人生死不渝的君臣情義,怎能不讓人心嚮往之?功名、權力、財寶,一切世人所追求的事物,曹操能給的都給了,可是關羽蒙受劉備恩遇在先,絕不會因為一時恩惠而動搖半分。
不過,千金易卻,厚恩難報。曹操的胸懷和氣度,也讓關羽感佩。當曹操派大將張遼去試探關羽的心意時,關羽嘆息一聲,回答:「我知道曹公待我非常好,但是我已受劉將軍的大恩,發誓要和他同生共死,我決不能背叛他。」他又補充說:「我最終不會長留此地,等我立功報答了曹公,就會離開。」
張遼和關羽本是好友,聽了他的話陷入兩難。如果據實以報,他擔心曹操會動殺意;如果不說實話,又違背事君之道。「曹公,是君父;關羽,是兄弟。」他最終決定以君臣大義為重,向曹操如實稟報。曹操聽後,卻真誠地讚歎這位敵國名將:「事君不忘其本,堪稱天下義士啊。」
【忠義傳】義薄雲天的華夏戰神關羽
《三國志圖像》之「雲長延津誅文丑」和「雲長策馬刺顏良」。(公有領域)
關羽很快等到報答曹操的機會。彼時北方的霸主袁紹,派手下大將顏良,在白馬圍攻東郡太守。曹操即派張遼與關羽,率先鋒軍應戰。兩軍混戰時,關羽立馬眺望,就在遠處敵軍的重重護衛之中,一座高大華麗的將軍麾蓋赫然醒目,正是顏良乘坐的戎車。發現目標後,關羽拍馬上前,直奔顏良。袁紹軍隊的將士們,都來不及抵擋策馬奇襲的關羽,反而似波開浪裂,被他衝開一條路。關羽瞬息間衝到顏良面前,起手一刀,挾霜電之芒、風雷之勢刺出。
顏良哪裡料得關羽神勇如斯,竟被殺得措手不及。還沒來得及亮出兵刃,他就被關羽一刀刺於馬下。顏良乃是袁紹帳下勇冠三軍、戰功赫赫的大將,卻被關羽一招制服,毫無還手之力。關羽亦不戀戰,下馬後又是一刀劈下,取顏良首級,又提刀飛身上馬,馭馬狂奔而衝出敵陣。曹軍士氣大漲,乘勢攻擊,袁軍則兵敗如山。
關羽立了大功,解了白馬之圍,曹操卻是百感交集。他知道,關羽報恩後必然離去,於是加倍賞賜,盡力挽留他。關羽卻封還所有財物,並且在兩個月後,他應是得到了劉備的確切消息,便留書一封,決然離開曹營,奔向劉備所寄身的袁紹大營。因斬殺顏良,關羽已成了袁軍仇敵,他卻毫不顧慮個人安危。關羽為忠義而來,已將生死置之度外。
曹營這邊,有將士提議追回關羽。曹操阻止他們,說道:「人各為其主,不必去追。」雖然帶著滿腹遺憾,曹操仍然尊重關羽的選擇,成全他這份寶貴的忠義。關羽殺敵揚威,立功報曹;留書封金,千裡尋劉,其忠勇精神,無論在任何時代都是絕倫逸群、震古鑠今的典範。
鎮守荊州,盡忠盡義
接下來,便是三國政權針對荊州的激烈競爭。關羽一直追隨劉備,配合孫劉聯軍的作戰策略,進可攻、退可守,完美演繹大將風采,最終幫助劉備鎮守荊州半壁。
【忠義傳】義薄雲天的華夏戰神關羽
《三國志圖像》之「關雲長刮骨療毒」。(公有領域)
赤壁之戰後,荊州一分為三:曹操掌控北部三郡,大將曹仁鎮守南郡的江陵;東吳則派出統帥周瑜與其正面對戰,經過一年苦戰終於攻取南郡重鎮及部分江夏;劉備另闢蹊徑,南下收降荊南四郡。之後,東吳以「借荊州」之名,出讓南郡給劉備,緩解軍事壓力。於是,荊州變成曹、劉一北一南的對峙格局。
這段時間內,關羽曾率百艘戰船,助劉備解除當陽之困;獨自領軍承擔「絕北道」任務,有效阻遏南下襄助曹仁的各路援軍;後來駐軍江北,修復江陵城。直到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入蜀,關羽和諸葛亮、張飛和趙雲共守荊州。三年後,劉備身邊的軍師龐統中流矢身亡,諸葛亮等人奉命入川支援,關羽一力承擔起鎮守荊州五郡的重任。
古代的荊州,是交通要地和四戰之地,更是三國必爭之地。既然守荊州意義重大,守將人選必須是忠誠度、統軍能力、個人名望皆是最頂級之人。對於劉備來說,在諸葛亮入蜀的情況下,關羽絕對是獨一無二的人選。而且,在魏、吳兩大敵國眼中,「蜀小國爾,名將唯羽」,「已據荊州,恩信大行」,可以說關羽坐鎮荊州,的確起到了穩固後方、收服民心、震攝群雄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荊州舟馬便利,四通八達,少有適合一夫當關的關卡。因而鎮守荊州,需要充足的兵力做為後盾。而實際情況是,劉備的實力在三國中較弱,卻提早擁有大半個荊州。在這裡,他們不僅要和強大的曹軍正面交鋒,還要時刻防備東吳隨時可能的發難。因此,關羽留守荊州,看似位高權重,其實是從劉備手中接下了一個極其艱難的任務。
再看看獨守荊州的關羽,扼住中原咽喉,也成為各路諸侯爭相拉攏的一股力量。比如孫權就遣使拜訪關羽,希望和他結為兒女親家。而且,劉備遠在益州,關羽獨守荊州,手握數萬水軍,也有機會完全有機會劃地為王,甚至成為三國勢力之外的又一個獨立軍閥。但是在來自各方的權力誘惑面前,關羽依然忠於劉備,忠於道義和良心的選擇,而且沒有做出一絲一毫可能讓人起疑心的舉動。他不惜得罪孫權而辱罵來使,以剛硬的態度拒絕了婚事。
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備奪得益州,孫權派出魯肅討回荊州。關羽和魯肅陣前爭論未果,雙方隔河陳兵對峙。孫權這邊派出呂蒙、魯肅、甘寧等人分路荊州邊境嚴陣以待。關羽以大局為重,只是屯兵紮營,沒有讓戰事升級。由於北方的曹操才是劉備和孫權最大的敵人,因而劉備決定做出讓步,以湘水為界,和孫權平分荊州南部。之後關羽所轄的荊州,實際上只有三郡。
之後,孫權一心北上,調集主力軍隊進攻徐州,卻在合肥吃了敗仗。在此期間,關羽不計前嫌,恪守湘水之約,沒有趁東吳空虛之際,發兵奪回損失的荊州之地。有所為有所不為,正是大將風度。
水淹七軍,威震華夏
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勸降劉彰,領益州牧;二十四年(219年),他又在和曹操的漢中之戰勝出,進位「漢中王」。從此,蜀漢政權進入了軍事上全盛時期,劉備坐擁數十州郡,橫跨荊、益;手下良將如雲,兵馬多達二十萬之眾。當年諸葛亮為劉備規劃的「隆中對」藍圖,正在逐步實現,蜀漢距離統一天下的夢想,似乎越來越近了。
【忠義傳】義薄雲天的華夏戰神關羽
《三國志圖像》之「關雲長水淹七軍」。(公有領域)
諸葛亮的構想是:待天下有變,劉備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直指中原,劉備則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從秦川出擊,蜀漢稱霸甚至漢室復興,就指日可待了。此時,劉備已在北方取得漢中,關羽乘勢做出一個偉大的決定,願做那個從荊州出兵的上將,北伐襄樊。
樊城和襄陽,是荊州重鎮,守將乃是曹仁和呂常兩位大將,與戰者還有於禁、龐德、滿寵、徐晃等名將,以及曹操特派的七軍三萬人作為支援。而關羽這邊,為了防備東吳,此次北伐僅抽調荊州部分兵力出征。曹軍組成了強大的將兵陣容,只因為抵禦關羽這位號稱「萬人敵」的戰將。這樣的安排,註定成就關羽一生中最壯觀的戰場和最輝煌的戰績。
這場戰爭,是關羽和曹仁經過一年多的長期對峙後才發動的。建安二十三年,曹操欲征討關羽,派曹仁屯駐樊城。之後,曹魏內部爆發兩次叛亂,關羽抓住最佳時機,在第二年向曹仁發起猛攻。時值夏季七八月間,數日連綿大雨,導致漢水暴漲,高五六丈。於禁率領的七軍援軍,盡數被洪水所淹,未戰而實力大損。關羽占盡天時、地利,帶領水軍全力進攻,很快拿下降於禁、虜龐德、降兵三萬的戰績。
緊接著,關羽轉向圍攻曹仁所守的樊城。那時的城牆距離被洪水淹沒,已不過數尺;衝進城內的大水,到處肆虐,處處崩塌,城中軍民皆是驚恐不安。曹仁只得抱著為國捐軀的決心,與將士們沉白馬、立盟誓,為這座孤城死戰到底。關羽這邊,尚有餘力分兵再圍襄陽。於是荊州刺史、南鄉太守聞風而降;當地的綠林義士亦紛紛揭竿而起,投靠關羽,壯其羽翼。史書記載,這時的關羽聲名大顯,「威震華夏」。
關羽的兵鋒,已直逼曹魏的大本營許都,這讓叱吒風雲的中原霸主曹操也為之驚懼,甚至想要遷都避其鋒芒。這時有謀士建議提出和孫權合作,由東吳出面背刺關羽,以化解許都之憂。於是,三國局勢一度變成曹孫聯盟,東吳派出呂蒙、陸遜奇襲公安和江陵,守城將領因與關羽有嫌隙,不戰而降。這場戰爭的下半場,關羽戰況急轉直下,竟成了他命運的轉折點。
【忠義傳】義薄雲天的華夏戰神關羽
《三國志圖像》之「關雲長威震華夏」。(公有領域)
敵國名將紛紛出馬,自家守將臨陣叛逃,在內外雙重壓力下,關羽陣營中軍心渙散,士卒潰散,自己被迫敗走麥城,最終被俘遇害。一代華夏戰神,曾經綻放過最耀眼的星芒,怎奈那光芒稍縱即逝,讓人徒留嘆息。套用項羽臨終前的話,「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從戰爭過程來看,關羽的成功,有上天襄助的因素;那麼他的失敗,大概也是一種天意。
關羽身亡後,孫權將他的首級送到曹操處,曹操以隆重的諸侯之禮將他安葬於洛陽,孫權同樣以諸侯之禮安葬了關羽身軀。兩位雄主,向這個曾經的敵人致以最高的禮遇。而蜀漢先主劉備,更是以為關羽報仇之名,親征東吳,重奪荊州,開啟了三國末期的一連串重要故事。幾十年後,後主劉禪追謚幾位元老功臣時,追贈關羽為「壯繆候」。民間稱關羽是「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歸故鄉」,輓詞蒼涼悲壯,哀思無限。百姓們崇拜他的武功,敬仰他的大義,更將他尊奉為「武聖人」加以祭祀。
關羽的結局是令人惋惜的,不過我們也不必以成敗論英雄。關羽憑藉一己之力,攻略襄樊,對抗兩大敵國。曹操因為他打算遷都迴避,孫權因為他轉變外交策略,數位名將是他手下敗將,各地豪傑爭相歸附於他。關羽「威震華夏」的美名,的確是實至名歸,哪怕說他是三國時期第一武將,也是當之無愧的。而更重要的是,關羽北伐,是為了劉備的帝業,以及復興漢室的理想而做出的行動,更是他忠義無悔的又一次演繹。
參考資料:《三國志》
點閱【忠義傳】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