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9月29日訊】公元前五十二年,王昭君出生在南郡秭歸縣的一戶平民百姓的家庭裡,就是現在的湖北興山縣。公元前三十八年,出落美麗的王昭君以民間女子的身份被選入掖庭,成為了紫禁城的一名宮女。入宮之後,王昭君不喜後宮日子,不肯賄賂宮殿畫師毛延壽,因此毛延壽故意把她畫得面目醜陋,皇帝自然不肯臨幸王昭君。
三次易嫁 忍辱負重
公元前三十三年正月,匈奴呼韓邪單於來漢朝,懇求和親,要求娶一位漢族女子,王昭君這時便自告奮勇,所以漢元帝將王昭君賜給呼韓邪單於,他見到王昭君的容貌之後,很是高興,上書給漢元帝,表示願永保邊境平和。王昭君嫁到匈奴之後,被稱為寧胡闕氏,王昭君和呼韓邪單於共同生活了三年,他們有一個孩子,叫做伊屠智伢師,後來被封為右日逐王。公元前三十一年,呼韓邪單於逝世,王昭君想念華夏,上書給漢元帝,希望可以回到華夏,可是按照匈奴的習俗,王昭君又嫁給了呼韓邪單於的長子復株累單於,王昭君的思鄉心死了,他們兩個人共同生活了十一年,有兩個女兒。公元前二十年,復株累單於逝世,且靡胥繼任,兩年不到,王昭君病逝。
王昭君的一生是曲折離奇的,她化身為平和使者,遠嫁他鄉,為了維護匈奴和漢朝的關係,貢獻了自己的一生,在匈奴,她勸單於不要發動戰爭,使邊境公民免受戰亂之苦,她將自己的華夏文明盡數傳給匈奴人,她一個人影響了整個匈奴乃至華夏公民的日子,元代詩人趙介評價王昭君,說她的功勞並不亞於霍去病大將軍。
在當時的社會情況下,為什麼要派王昭君去匈奴和親呢?社稷和利益是首位的,在當時的皇家,婚姻從來都是政治的附屬品和犧牲品,而當時王昭君在沒有遭到任何外力的損傷下,自願遠嫁匈奴,僅憑這一點,咱們就應該對這位姑娘心存敬意,王昭君的和親,加強了民族團結,為社會的安穩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化干戈為玉帛 和親是最好的選擇
為什麼要遠嫁匈奴呢?咱們一一來分析,漢武帝時期,國力鼎盛,漢武帝屢次派遣大將征討匈奴,衛青,霍去病等人不辱皇命,帶領十萬大軍出征,數次將匈奴打敗,匈奴的勢力日漸虛弱,一起還有張騫出使西域,說服西域,和大漢朝統一戰線,就這樣匈奴日漸虛弱。公元前五十八年,呼韓邪單於即位,匈奴割裂成了兩個汗國,由於多年的征戰損耗了過多的人力和財力,呼韓邪單於無法應對,所以他做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公元前五十一年,他代表匈奴向漢朝投降,漢宣帝在宮殿裡大擺宴席歡迎他,呼韓邪單於此後不斷的向漢朝覲見。
在漢朝的幫助下,呼韓邪單於的勢力在匈奴裡日漸壯大,公元前三十六年,匈奴統一,呼韓邪單於成為了匈奴的首領以後,在公元前三十三年,向漢宣帝請求離開河套,他回到了自己的故土。
為了維護匈奴和漢朝的友好關係,他們雙方需要一個理由去維護,就像中國古代所說的秦晉之好,這時和親是最好的選擇,王昭君也就走進了大家的視線。
王昭君究竟是誰呢?其實大家所知道的王昭君不是真實名字,王昭君,字嬙,她於十七歲入宮,在這幽幽的紫禁城中,看遍了塵世浮華,當要選一個宮女封為公主嫁給匈奴單於的時候,宮裡沸騰了。
這偌大的皇宮其實就是一個鳥籠,皇帝寵幸了的姑娘誰都飛不出去,只能在這個籠子裡孤苦一生,但是條件艱苦的邊境和再也不能見到親人的兩難又讓很多人退縮了,這一去恐怕就再也見不到了雙親和這富饒肥沃的土地,於是應試的人寥寥無幾。
王昭君就很不一樣,她想著,與其在這漢宮裡空等白頭,苦熬歲月,還不如遠嫁到匈奴,那還是個皇後呢。王昭君和別的女子不一樣就在於,她不怕條件艱苦,不怕見不到故鄉,更不會為了遠嫁匈奴而難過。
於是她將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現出來,王昭君敢於追求自我,這一點和中國古代所推崇的三從四德格格不符,因此有人猜測她並不是漢族姑娘,她出生在湖北,是土家人的聚集地,而她身上所展現的剛強不屈的品行也是土家人的代表。
由於漢朝的強大,呼韓邪單於需要藉助漢朝的勢力為自己的所統治的政權帶來穩定和平安,所以儘管王昭君不是公主,僅僅只是一個宮女,他也將王昭君封為了闋於。從這一點看,呼韓邪單於也是一個睿智的君主,他希望王昭君的到來給匈奴帶來長久的和平,的確,王昭君自己也做到了和平大使的身份。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 人生失意無南北
我們很多人看的戲劇文學作品中,比如楊貴妃和唐玄宗的曠世絕戀,他們給人的感覺就是要江山不要美人,而事實就是在那個男權社會,女人的地位相當低,就算是王昭君這樣為了兩族和平做了巨大貢獻的傳奇女子,而我們連她的真實姓名都只能靠猜測,很多人都會有諸多的疑問,比如王昭君真的是自願的嗎?如若真的是這樣的話,那為什麼又在呼韓邪單於去世之後,上書給漢宣帝,希望可以回到漢朝呢?王安石曾為王昭君寫過一首詩,詩中寫道,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詩中沒有一字一句是講愛國的,它從一個平常人的角度出發,很是真實的反映了王昭君身為一個女子的無奈和妥協。但是即便沒有這些情感的渲染和烘托,我們也要對這位奇女子表示尊敬,就像一開始說的,明妃風貌最聘婷。王昭君值得我們每個人去欣賞。
(轉自看中國/責任編輯: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