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口】一場閉門會議 習近平自曝經濟告急?

2021年12月14日世界的十字路口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12月15日訊】2022年中國經濟,將遭遇哪些嚴峻挑戰?一場閉門會議,習近平自曝經濟告急?馬雲領頭急奔,共同富裕拖垮中國企業?中國公務員減薪,竟為攻打台灣?《世界的十字路口》
2022年即將到來,中共官方此前不斷宣傳「經濟形勢良好」、「穩中有進」,但近日卻悄悄改口。北京當局日前召開一場閉門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習近平與李克強抖漏出中國經濟非常嚴峻不樂觀,遭遇多項困局的挑戰。究竟,2022年中國經濟到底是喜是憂?中國經濟面臨哪些重大挑戰?中國多地的公務員為什麼減薪?馬雲帶頭響應「共同富裕」,又可能對中國企業帶來哪些後效應?本集節目,與您探討。
大家好,我是唐浩,今天都好嗎?
今天我們要跟大家來聊聊中國經濟。雖然我們過去也多次分析過,中國經濟出現許多警訊,現在投資中國的風險非常多,但中共官方卻始終報喜不報憂,不但一直強調經濟的大趨勢是「長期向好」,還聲稱「實現全年增長目標,中國有底氣」。中共的說法和我們的分析,幾乎是兩條平行線。
不過最近啊,中共已經悄悄轉變風向,開始跟我們的觀點靠攏了。特別是12月8日到10日,北京召開一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政治局七個常委通通出席,會議上習近平自己洩漏了中國經濟確實碰上許多困境。所以今天我們從這裡談起,跟大家聊聊,明年中國會遇到哪些重大的經濟難題。

2022年中國經濟悲觀嚴峻 面臨四大挑戰

我們就從官媒發出的報導通稿來分析,其實官媒的報導也經常暗藏玄機,只是會需要一些翻譯與解讀,要去掉中共黨文化的調味與粉飾之後才能看懂。
首先,報導中說,「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還說「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和不確定」。
好,這段話等於一開始就做出總結,告訴我們未來一年、甚至未來幾年的中國經濟整體非常不樂觀,面臨著至少四項重大考驗,包括「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以及「外部環境複雜嚴峻和不確定」。那這四項考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簡單說,第一,需求收縮,意味著中國民間市場的消費需求持續收縮,出現「消費堵點」,也就是消費不順暢了、不活絡了,這就堵住中共所謂的「國內大循環」。說白一點,就是越來越多人減少花錢、減少購物,讓消費經濟下滑了。
第二,供給衝擊,是指受到疫情和產業外移的影響,加上原材料進口不順利等等,中國企業的生產工作受到衝擊,導致企業能夠提供的加工產品、零部件和下游的末端產品,都出現減少下滑。說白了,就是某些商品的生產已經有困難了,供給量被迫減少。
第三,預期轉弱,是指最近的經濟數據,都跟中共原先預估的不一樣,實際的經濟數據越來越低迷、越來越衰弱,也讓中共對未來的經濟預測不能再樂觀高估,只能悲觀下調。說白了,就是未來的經濟展望越來越糟糕,官方也很難管控了。
再加上第四點,外部環境複雜嚴峻和不確定,也就是說國際疫情起伏不定,還有美中關係搞得很糟,而且中共還被國際社會聯合抵制北京冬奧等等,這些外部的國際因素都會對中國經濟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與壓力。說白了,就是中國經濟整體上面臨著「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夾擊。
其實,這些說法完全不讓人意外,因為李克強在11月,就曾經三度公開強調經濟出現「下行壓力」,要大家頂住壓力,這一點已經相當不尋常;加上有「國師」稱號的中國經濟學家李稻葵,在12月2日也公開說,未來幾年會是中國自改革開放後,經濟最困難的時期,提醒人民「苦日子要來了」。
那官方這些發言,都表明同一件事,就是2022年的中國經濟非常嚴峻悲觀,而且經濟困頓的時間可能還會持續個幾年。

連喊25個「穩」字 折射中國經濟高度不穩

我們再回到黨媒的報導往下看。我們知道,中共明年要召開二十大,會議說,「這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所以要「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會議還說「明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
好,請注意,我們可以發現這場工作會議,就圍繞著一個重點詞「穩」,光是在黨媒這篇新聞稿裡,就出現25個「穩」字。大家知道,中共經常是缺什麼,就喊什麼。黨內不忠誠,就會喊大家要「忠誠」,黨內反對習近平,就會喊大家要「擁護習核心」。
現在習近平在會議上喊出了至少25個「穩」,就代表中國經濟的實際情況非常不穩,所以才要一直喊說要「六穩」、「六保」,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那麼,中共到底有哪些具體的經濟問題非常不穩呢?我們來一一說起:

不穩一:企業裁員減薪 失業問題有增無減

中共最擔心的,就是民間的失業問題,因為一旦失業人數居高不下,就可能串連成失業大軍,對中共帶來嚴重的政權威脅。所以中共所謂的「六穩」,頭一項就是「穩就業」,而「六保」的頭一項,也是「保居民就業」。
因此,中共一再高喊「六穩」「六保」,其實就暗示著中國的實際就業情況相當糟,讓官方不得不一再強調穩就業。中國的實際失業率有多高呢?我們說過,這是官方諱莫如深的絕對機密,但是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透露,中國實際失業率超過20%,實際失業人數超過一億人。
而且,疫情和貿易戰,都導致越來越多企業走向裁員或減薪,就連愛奇藝、快手、字節跳動等等知名的科技大企業,最近也因為入不敷出,紛紛下令縮編裁員,或者大幅減薪,這樣就讓失業問題更加嚴重。
另外,別忘記,今年中國的高校畢業生、也就是大學畢業生人數已經超過900萬人,他們找工作已經非常困難,更何況明年的高校畢業生將首度超過1,000萬人。因此,這次中央工作會議也強調,「要解決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問題」。
換句話說,越來越龐大的「畢業大軍」,明年將和不斷增長的「失業大軍」匯流起來,他們不但要彼此爭搶工作,還可能對中共政權帶來龐大的挑戰與考驗。

不穩二:供應鏈緊張 物價飛漲 企業成本大增

最近不論是中國還是海外,都因為疫情導致了產業減產或者運輸減少的問題,加上能源和原材料都供不應求,就進一步造成供應鏈緊張或者中斷,最後導致商品的生產供應不足,造成物價大漲。
因此,幾乎世界各國都出現嚴峻的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的壓力,中國也一樣。根據統計,中國今年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一路飆漲,在10月飆到了13.5%,11月雖然稍微下降到12.9%,但還是高出專家的預期。
說白了,中國的企業生產者面臨著越來越高的生產成本,他們採購原材料、能源的成本越來越高,這樣就會造成兩種結果:第一,企業放棄生產,選擇倒閉或停工,這樣會擴大失業問題;第二,企業繼續生產,把增加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這樣就會導致各種消費商品跟著不斷漲價。
供應鏈緊張造成的通貨膨脹,中共也知道,所以在會議上他們說,「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在暢通國內大循環,重在突破供給約束堵點。」請注意,一年前,官方提到國內大循環時,只講到「消費堵點」,也就是消費疲軟不通暢,撐不起國內經濟循環。
但現在官方又造了新詞「供給約束堵點」,就表明中共的「國內大循環」計劃,不但在消費端堵了,現在連供給端也堵了。這就像人體的動脈,有兩端都堵了,這樣下去會怎樣,中國經濟當然就會癱瘓了。

不穩三:物價飛漲 收入下滑 民眾減少消費

這次會議強調,要「做好糧油肉蛋奶果蔬等保供穩價」,要「保障農民工工資發放」,為什麼要特意強調這些呢?
剛剛講過,全球都出現通貨膨脹問題,中國也不例外。根據官方數據,今年11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比去年同期上漲2.3%,創15個月以來新高;而且最可怕的是,光是蔬菜的價格,就比去年上漲超過30%,也就是去年一把菜賣你10塊錢,現在就要賣你13塊。
不過,我認為這個數據還是被低估的、是官方美化過的。因為李克強日前也承認過,如果中國開放電費漲價,也不會影響官方的物價數據。換句話說,中共的物價指數計算方法,其實是有貓膩的,所以官方給出來的數據,應該比實際的物價漲幅要低。
可是,物價上漲了,許多民眾卻被裁員失業了、或者被減薪了,就連浙江、上海和許多地方政府的公務員都傳出被減薪,或者被取消獎金。那麼人民收入普遍減少,自然就會跟著減少消費,這樣就會給「國內大循環」繼續帶來「消費堵點」,就循環不起來。

不穩四:政府債務沉重 發薪困難 沒錢擴大投資

中國是債務大國,不但有恆大這樣的民間企業欠債累累、債可敵國,就連地方政府的債務數字也是不斷屢創新高。根據官方統計,今年前10個月,全國地方政府的發債總額已經將近30萬億人民幣,也就是30兆。這還只是帳面上可以公開的顯性債務,至於帳面下不能公開的隱性債務,那就無法估計了。
在這次會議上,官方說「黨政機關要堅持過緊日子。嚴肅財經紀律。堅決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換句話說,官方也坦承現在各地政府債務沉重、財政相當困難。
所以不但許多地區的公務員被迫減薪、甚至拿不到薪水,現在官方也罕見地認可公務員利用業餘時間去兼差。像中紀委就說,公務員下班後開滴滴、送外賣等,原則上不算違紀,也就是說默許公務員可以下班後另外打工賺錢,用來填補減薪的缺口。
既然政府發薪水都有困難,那麼可想而知,地方政府也就更難有錢去投資公共建設,幫助地方的中小微企業發展了。
只是沒想到,不知道是官方派人帶風向,還是小粉紅愛黨愛昏頭,竟然說中國公務員減薪是為了「籌錢武統台灣」,言外之意就是要搬出民族主義的大旗,要中國公務員勒緊褲帶,相忍為國。我只能說,這叫做腦子進水,沒藥醫。

不穩五:升級監管 強推共同富裕 企業運營風險高

共同富裕,是中共近期的主力政策,這次會議也強調,「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和實踐途徑」,還說「這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要穩步朝著這個目標邁進」。翻譯成白話,就是共產黨的「共產」手段,接下來會長期地伸進所有企業的錢袋裡。
像馬雲最近就公開宣布,配合共同富裕政策,要對旗下員工增加五大福利,包括住房補貼、全薪育兒假、帶薪年假等等。說穿了,馬雲當起「領頭馬」,把自己的企業財產率先獻給共產黨,當中共的取款機,用這些保護費來交換自己的性命安全。
不過,可想而知,這些配合官方的「共富」支出,一定會大幅增加企業的運營成本;可是如果企業不配合、不想被共產,那就一定會被官方用「加強監管」或者「反壟斷」的名義來找麻煩,罰款罰到你手軟。
因此,企業經營的政治風險會大幅提高,這樣就會降低企業的經營意願。所以我們看到,最近幾家高科技企業紛紛大動作裁員減薪,一方面確實是因為經營遇到瓶頸,不得不縮編規模;另方面,也很可能是有馬雲的前車之鑑,所以紛紛裁員、大聲喊窮,想減少官方的「共富」施壓。

不穩六:缺電 缺工 缺芯片 缺核心技術

大家都記得,前陣子中國各地陸續爆發限電、停電問題,造成企業生產困難。但這次官方在會議上說,要「加強煤電油氣運等調節,促進電力充足供應」,很顯然意味著,中國未來還存在龐大的電力缺口,所以呢,無預警的限電、斷電問題,還將是中國企業運營的一大挑戰。
另外,缺工也是中國製造業的困境。因為現在許多人都有大學文憑,當然不太願意到工廠裡當辛苦的藍領,大家都想進辦公室當白領,可是現在工作職缺不斷減少,所以就衍生出一種現象,許多人找不到工作,卻寧可去送外賣、送快遞、開網約車。換句話說,這些網絡平台從製造業手裡搶走了許多勞動力。
另外,中國雖然也有半導體產業、也生產芯片,但中國缺乏像台積電、英特爾或韓國三星那樣的高端芯片與核心技術,沒辦法研發生產高端芯片;加上美國已經全面封殺中國的高端芯片來源,所以未來中國的高科技業發展一定會陷入黑暗期。
所以,這次官方強調,「科技政策要紮實落地。要實施科技體制改革三年行動方案,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說穿了,中共被這次的芯片危機重創了,才意識到過去不重視研發、只搞對外偷竊技術,釀成了今天的困局。
但是大家知道,研發芯片不是喊口號、砸大錢就可以立竿見影的,是需要十幾年、幾十年的耐心研發才能成功,才能擁有核心技術。所以中共現在想要「亡羊補牢」,可是不知道要多久才能見效,也一定會拖累到中國的產業轉型進程。

不穩七:經濟數據報喜不報憂 誤判風險高

我們頻道的老朋友都知道,中共對於各項經濟數據,都是報喜不報憂,非常不可信,畢竟他們就是靠著「假大空」的宣傳與謊言,來建立他們所謂的一次又一次的勝利。就連李克強自己都透露過,中國的GDP數據是「人造的」,不可信。
而前幾天,前財政部長樓繼偉在一場會議上公開批評,官方的經濟指標都「非常好」,完全沒有反映經濟下行的風險。說白了,就是中共自己人公開抖漏官方數據不靠譜、不可信,都是報喜不報憂的造假,掩蓋了經濟風險的真實情況。
我們姑且不論樓繼偉為什麼要掀開這個「內部機密」,也許跟派系鬥爭有關,但是我們要重視一個問題是,這些造假數據,不但是政府拿來欺騙百姓,各級政府也很可能會這樣如法炮製,用來欺騙上級官員和中央政府。
這樣上下交相賊的彼此欺騙下去,會不會導致中共最高層相信了數據、誤判了局勢,從而做出更多錯誤的決策與要求,從而為企業與人民帶來更沉重的壓力與負擔?這一點才是最值得我們警惕的。
所以,剛剛我們從中共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發現,習近平自己洩漏了中國經濟目前的真實情況非常緊張,因此明年的中國經濟勢必會遭遇多個嚴峻的經濟挑戰,至少包括:
挑戰一:企業普遍裁員減薪,失業問題有增無減。 挑戰二:供應鏈緊張,物價高速飛漲,企業運營成本大增。 挑戰三:物價飛漲,收入下滑,許多民眾減少消費。 挑戰四:許多地方政府債務沉重,發薪困難,沒錢擴大投資。 挑戰五:中共升級監管,強推共同富裕,企業運營風險升高。 挑戰六:中國缺電缺工缺芯片,更缺核心技術。 挑戰七:中共經濟數據報喜不報憂,官員誤判風險升高。
當然,中國的經濟挑戰不只這些,像少子化、人口老化、產業外移,還有疫情以及中共的派系權鬥等等,都是中國經濟的不穩定變數。只是這些我們過去都已經說過好幾次,今天就不再重複了。
好,今天先聊到這裡,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節目,請記得訂閱、留言、按讚,也請您介紹給更多的朋友們知道。感謝您收看,我們下次再會。
—
江雪
飛雪舞江空 月輪出雲朦 星漢煙水泛 露冰掛眠松
唐浩
(責任編輯:劉明湘)